范偉 羅斯妮
【摘要】隨著AI時代的到來,人居環境設計涌現出新的表徵。適應性、包容性、人性化的特征傾向對人的視覺審美追求,藝術風格表現、心理情感的表達、日常生活管理方式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考慮當下人居環境設計發展與和諧穩定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唯一有思辨能力的人類為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不斷地與時俱進。從國內外現狀出發,從哲學理論角度剖析AI時代下“智”的活性,從形意場理論角度解析“情”的表現。在“智”與“情”的演繹中,共建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AI時代;和諧穩定;形意場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12-03
【本文著錄格式】范偉,羅斯妮.AI時代下人居環境設計中的“智”與“情”[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12-114.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二十四節氣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活態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YJA760012)的階段性成果
一、走進AI時代
AI 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簡稱,中文稱人工智慧或人工智能。它通常是將人類發達的智慧通過創造制造加工的形式賦予機器,用機器代替人類思辨、記憶、活動、決策等功能。1956年“人工智能”一詞首次在美國被提出,短短的64年之間,人工智能在諸多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人類水平,令人驚嘆不已。
國外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萬有引力的發現,蒸汽機、火車和電動機車的發明到人工智能工具的涌現,促使人類成為地球上絕對的統治者。人類在電子計算機、通信網絡方面進行開發;然后量子力學的出現,人工智能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將引領著21世紀社會的潮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相對于國外來說,中國的人工智能起步較晚,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雄厚的經濟支撐。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沒有任何研究和探索。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才步入正軌。1981年人工智能學會(CAAI)在長沙成立[1]。1987年7月,《人工智能及其應用》一書出版發行,對中國人工智能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15年中國推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6年人工智能一詞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計劃在203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研發中心。
二、人居環境設計的新表徵
人居環境是指人類聚居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空間區域,而人居環境設計則是針對人類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進行統籌規劃,創造良好的宜居空間。它涵蓋人類使用器具、生活所需物品、思想精神活動等綜合設計,它構成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聯系的復雜系統。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居環境設計也呈現出新的表徵:(1)適應性,新事物的產生必定會打破人們常規習慣,從打破到接納的發展過程就是適應性的本質體現。(2)包容性,對新事物的研究,掌握其規律并加以靈活的應用是包羅萬象的概述。(3)人性化,無論是物質還是意識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核心的中心論。適應性續生包容性回歸人性化的進程,似乎象征著一個生命的輪回。具體如下:
(一)貼近AI環境下的適應性
適應性是根據時間、空間的轉換,生活環境的演變,給人類創造價值成果適應周圍環境。在高速發展的AI空間語境下,人工智能(AI)影響整個社會環境發展的傾向,而適應性的發展定格整個社會環境的發展狀態,和諧穩定的人居環境離不開貼近生活的適應性表徵維系。
首先,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對人居環境作為復雜存在的感知與認識,明顯是有限的。這與古代社會存在大量尚待展開的人居因素有關,也與人們認知社會的理論積累薄弱相關聯,這時候的人們只限于解決社會環境中生存的問題。其次,隨著時代漸化,人們對復雜人居環境的感知與認識逐步提高,社會環境的適應性也隨之變化。人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甚至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時間軸轉盤上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是橫向體量比例關系的變化,也可以是縱向具體感覺程度的變化,此時的人們更多的思考生活問題。再次,人們思考的則是迅速發展的AI是否威脅到人居環境的穩定。可想而知,人工智能一旦與既定人居環境不相吻合,必然會造成兩種不合預期的后果:要么社會利用人工智能,維護社會秩序,讓人工智能成為社會重構的工具;否則社會將陷入紊亂狀態。如何使AI環境與當下適應性設計吻合起來,便成為人們思考迅猛演進的AI技術與人居環境設計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口。
AI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電子計算機、信息化、虛擬現實、VR技術的出現可預先視知事物發展方向,少走不必要的彎路。圍繞在人類生活環境中智能手機、智能防盜門、智能安全報警器、智能開關、智能家具等設計產品會根據人的習慣進行適應性改造。AI環境下給人類帶來的智能效果,如忙碌一天下班回家的戶主進入自己的房間(空間環境),推開門的瞬間,智能感應開啟,隨后燈光自動打開并調節到舒適的亮度和色彩,根據設定的模式,適應戶主習慣來保證色彩和亮度的一致性,同時空調自動開啟送以舒適的溫度,當戶主躺在沙發上時,可播放舒緩的音樂,營造輕松舒適的休息環境,讓人與智能家居達到最完美的配合。適應性的人居環境設計是當下環境表微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其他一切表徵出發的起點。
(二)發展人類差異需求的包容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對包容性物質層面最好的解釋。包容性是一個涵蓋很廣的詞,大到整個宇宙空間,小到路邊的一只螞蟻,只要是世界中存在的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甚至包括人類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根據社會群體年齡階段、文化水平、身體素質、心理活動、社交環境的不同,人居環境設計的發展形成了差異化的包容性。人居環境設計的研究只有在人與空間相關的活動中才有更實際的創新價值,然而空間中所蘊含的功能、邏輯、經濟、效率、文化、情感、概念、信息等綜合因素會對人居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關系合適與否產生影響。AI環境下,差異化的包容性要求物質產品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形成了智能一體化、智美藝術化、智空交換化、智行便捷化、智慧凝聚化、智啟靈動化的人居環境設計模式,孕育成了新的多元化價值體系。
(三)追求AI服務目標的人性化
人文主義(Humanism)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力的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2],該思想本著呼喚城市中迷失的人文精神為意,將以人為核心的人機結合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創造的空間是其基本主題,這是人性化的表微。人類永遠是社會歷史舞臺的焦點,在社會環境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掌控著社會環境發展的動態。AI時代的到來,形成以人工智能(AI)服務體系為目標的人性化設計。因為智能設計強調人性化的核心要素和核心空間,所以人居環境設計總是從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出發,形成人性化的AI服務體系。當今,人居環境的空間配置不僅要從人類本身的角度出發思考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關系和比例尺度,而且更注重空間色彩、擺設、形態、材質、光亮給人類精神文明的升華和舒適的心理空間。
此外,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設計與各國不同的文化價值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促進異域文化的交流,讓各國人民在本國也能感受他國文化帶來的快樂,如國外有唐人街,中國一線城市有古城堡和教堂。因此,AI時代下人居環境設計在不違背上述設計表徵的情況下,以“智”與“情”為思想主線在不超出社會的承受程度,這樣才能保證人工智能在人居環境設計中發揮人類預期的作用。
三、凝“智”懷“情”,協同發展
“智”與“情”從表意層面可表達為“理智”與“感情”;從更深層次來講,其實就是“剛”與“柔”特性反映,中國的太極拳,融中國傳統儒學、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講究剛柔并進。任何智能化的產品都是趨向于人性化方向考慮,為人類提供服務,智能化與情感化是一對相生相惜的產物,誰都不能離開誰單獨發展。“智”從空間和時間上促進社會環境發展,“情”從思想和心理上豐富人的體驗感,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居環境設計在“智”與“情”的活性中協同發展,社會穩定才得以控制。
(一)“智”的活性
新時代,新環境,在以人工智能為指引的系統思維中,形成了智能一體化、智慧精銳化、智動自然化、智真人性化、智啟多元化的價值體系模式,孕育成了新的智慧管理過程。AI時代,“智”在人居環境設計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效用。
1.更智美的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特指人類生產活動中一切可稱其為美的事物。中國審美講究“統、象、生、場、中、簡、空、衡”,相此而言,智能系統化衍生的審美追求出現多樣化的表達方法,智美的表達使人間的藝術創作呈現更加廣闊的視野,藝術創作更加多元化。如大英博物館采用3D技術還原400年前的中國山水畫——《秋林讀書圖》,從平面到立面,從靜止到流動的既視感,短短2分鐘的視頻,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式生活,真切的感受古人作畫每一個細節。這能促進藝術創作,增強人們視覺藝術體驗感,激發人們的藝術創造力。
2.更智慧的生活管理
高效、便捷的一體化是智能服務于人居環境的最佳生活管理方式。人工智能的到來一方面是將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解決人類智能所不及而對人的發展起助力作用的問題。視頻監控器的使用,可以替代人類的眼睛,進行24小時的監控,保護人類財產,為交警執法起到了很大的協助監督作用。智慧與生活管理相互促進,以打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3.更智動的交互空間
晝夜更替,時空轉換,人居環境設計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三者間的虛實辯證關系中存在。人與人溝通時,需要通過面對面的語言、聲音、眼神、表情、動作等在實際行動中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一個信號的傳輸。隨著AI技術的注入,人們可借助手機、電腦、電話、傳真機等通訊設備一鍵開啟,高效快捷的實現跨區域性的空間互動;現代設計產品在人類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人與物的互動更為親密,現代設計產品更加智動化,它是人類辛勤勞作的主要承擔者,如吸塵器、洗碗機、洗衣機、挖掘機等智能的減輕人類工作負擔;物與物結合的可能性增強,創意產品逐漸增多。智動的空間表達,從有形到無形的演進;從單一形式到多元智動的探索;從關聯到結合的交互;本真的世界充滿無限的想象力和豐富感。
4.更智源的文化傳承
文化是一個以物質層面為基礎深化到思想精神層面的內在表達,挖掘最根源的文化內涵,追尋真摯文化的歷史路徑。文化傳承是人居環境設計中最關鍵的因素。人工智能下的文化沁入,設計的舒適性、高端性、精準性、人文性、包容性、歸屬性、元素性、多元性等特征的表達與根源文化的開發挖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國家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古建筑、古村落的保留與修復工作,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學習,提倡流行于年輕人之間的文創產品的設計……都體現了注重追根溯源,尋找智源的文化底蘊。
(二)“情”的活性
人居環境設計最注重從理性到感性升華的“情”意傳達。傳情、生情、動情、懷情、續情是人居環境生活中對情感的動態闡述。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下,人居環境設計中“智”的活性伴隨“情”的發展,而“情”的活性主要體現在特定空間場所的交互情感、自然情感兩方面。
1.交互情感
交互是兩者及兩者以上存在的對象之間進行的互動情感。人類情感交錯響應、跌宕起伏的內在動因是基于形意場空間環境下實體物與虛體情的交互[3]。人類發達的智慧情感融于實體物中,根據造型、大小、顏色、材質、寓意、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不一樣的交互情感。在形意場中八大場理論指導下,時代場在交互情感表達中最為明顯,它是一個社會信息時代動態展示,會根據時代審美、生態環境、日常生活、心理情感、社會習俗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金屬器物在古代是權力與欲望的代表,給人以莊重、威嚴之感,而現代如金屬制的手機、電腦給人以“創新科技”之意。人類發達的智慧情感融于實體物中,在形意場的聚焦下形成不一樣的交互情感。
2.自然情感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把作詩的本質理解為人在大地上的棲居,棲居的過程是認同于腳下的土地,歸屬于大地、并在天地中定位的過程[4]。諾伯舒茲曾說:“在人本身的精神狀態與自然力量之間存有一種和諧的氣氛”。理想的棲居生活應來于大自然 ,又歸于大自然,并與自然融于一體。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提倡綠色生態設計,多采用可回收、可循環利用、低消耗的產品,是對未來自然的保護。再如仿生設計概念的提出,這是人們將設計裝飾融于建筑空間的表達,體現出AI時代人類對自然情感的流露。
四、結語
AI環境下,形成了上下聯動、雙向適應性發展,人居環境設計以人為中心進行優質服務。人工智能在智慧與情感的帶動下,人居環境設計不斷涌現出新的表徵:適應性、包容性、人性化。同時人們也在人工智能環境下迅速成長,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古以來,自然淘汰的法則是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源泉。從哲學理論角度剖析AI時代“智”的活性,從形意場理論角度解析“情”的體現。它們在人居環境設計中永葆其活力,未來世界發展將充滿無限的想象。
參考文獻:
[1] 蔡自興.中國人工智能40年[J].科技導報,2016(15):12-32.
[2] 李若蘭. 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3] 范偉 . 空間語境下的家具形態創新研究 [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4] 郭向東.城市園林論述[M].北京:中國民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范偉(1975-),男,湖南岳陽,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室內設計;羅斯妮(1992-),女,湖南常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