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是書法藝術與文化統一協調的靈魂,我們尋找美、認識美、探討美的多元性,就是為了更好的將美作為書法藝術和文化統一協調探究路徑中的奧秘。美是一般的和諧,和諧是具體的美,美存在于和諧之中是它的本質。尋找美的歷程是要正確判斷一個具體的美具有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的作用,我們試著用多種路徑尋找書法藝術與文化間的美。探究書法形式和文化內容統一協調下美是如何被創造的;探究書寫者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是如何運用書體形象來達到抒情寫意的文化內容美的;探究書寫者怎樣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的深層次提取,并通過文化思想的過濾將之轉換成書體,來凝聚、豐富其書法線條的空間構架之美而達到與文化內核協調的。書法美的歷程通過尋找書法的生命之美、文化之美、人格之美、時代之美、空間之美、情感之美、語言之美、創造之美、哲學之美來探索尋找書法藝術與文化統一協調的靈魂之路。
【關鍵詞】美;書法藝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30-03
【本文著錄格式】何華夏.美是書法藝術與文化統一協調的靈魂[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30-132.
基金項目:四川開放大學2020-2021年度科研課題:《書法與文化修養統一協調探究》(項目編號:KTKYC2020028Y)
一、幾個定義
美是具體事物具有促進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美是普遍美和特殊美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它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中國書法藝術在表達中國文化的內容美,用簡約的線條藝術形式表達中國藝術高度審美。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和文明是不一樣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的特殊性、獨特性,文明是指知識積累的進步程度。
二、尋找美的歷程
(一)書法的生命之美
中國的文字一出現就體現了強勁的生命力。祖先們造字,智慧的源取于自然山川、飛禽走獸和人類自身,形象的造字思維創造了聯想豐富的象形文字,將文字與天地融會。因此,文字的生命力來自于天人合一的妙造,使之產生了血脈流動的結構而決定了有溫度的書法生命之美。書法的載體——文字,它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結構體,表意是文字的主體功能。始皇帝統一六國文字,在這個時空節點上使隸變之后的書體字形穩定少變,而穩定的形、義使它超越了時空的束縛,強大的文字體系和使用者們護衛著文字的生命,書法法度讓書法美將文字的生命變得更加強盛,幾千年來經久不衰,這不得不說是激動人心的事情。
(二)書法的文化之美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使書法產生了強大的文化之美。中國文化幾千年持續至今未曾中輟,展示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中國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又表現對諸家學說采取兼容并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主張,《春秋》中既曰:“中國而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這種民族文化價值觀,對后世的影響為各民族間的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心理素質,表現出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同時,中國注重歷史文化傳承得益于唯一從古到今不斷發展且一直使用并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字,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文字與文化相伴攜行。
文化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書法藝術作品則是展現歷史時代時空審美的產物,它們的內在由美統一著,演繹成書法文化美的歷程。書法的文字內涵不僅是線條,而包含文字內在意義。因此,書法的文化之美的表達需要書寫者對書體和內容有深刻理解,才能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體現出文化內涵與書體形式統一協調美,使之形式中有內容、感受中有觀念、創作中有升華。中國文化與書法互為表里,書寫者亦找到了成長方向,書法難得的是將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內涵具象積淀到抽象化的藝術表現方式,歷練成為藝術最全面、最深刻的中國藝術表達。因此,對書法藝術美的探索需要博大的文化底蘊,所以激發著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學者學習書法、探究書法藝術的內在動因和在更廣闊的藝術領域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三)書法的人格之美
書法的人格之美是通過書法作品中的點畫、線質、結構、章法、筆墨、氣象、內容等反映作者的人格塑造,所以人的學識積淀、品德歷練、價值取向等美的思想融入書法藝術中產生書法的人格之美。
書法人格美的構成,它發生發展的原因與其潛在的審美心理背景與人的精神活動有關,對技法的、形式的、筆墨的、作品歷史觀念的探討,只有把它與人聯系起來才具有人格之美的研究價值。因為美是被人所感受、感知的,缺乏這一前提,書法人格美的研究就沒有根基,當我們品讀歷代經典法帖時,便能感受到一個個具有各時代人格風范美的鮮活形象。如《宣示表》中的鐘繇、《蘭亭集序》中的王羲之、《古詩四帖》中的張旭、《祭侄文稿》中的顏真卿、《寒食帖》中的蘇軾等等。中國書法藝術美的人格早已由這些藝術作品定格在華夏文化滋潤下的每一個人心靈深處,所以古人云:“書如其人。”
(四)書法的時代之美
書法是人心理活動的表達,隨著時代的變遷,書法藝術的審美就要跟上時代、服務于時代。時代的發展讓人的思想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敢于對美真摯的追求,不斷蛻變升華讓書法藝術在繼承與創新中展現時代之美。所以書法藝術有了不同的時代文化教育,獲得了不同的視角、感受到不同的時空、理解到不同的社會、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產生了不同時代的審美心理變化,從而就揭示出書法藝術的時代創造歷程之美。
書法一直散發著各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各種書體滿足其時代內在審美的需求。如甲骨文的書體形象體現出商周獰厲、崇高的藝術之美,那是時代美的作品,它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呈現出歷史時代崇高美的形式。時代向前進步我們才能更全面地欣賞、品味這種崇高、獰厲的美。因此,書法藝術學習中深入時代文化探討,才能欣賞更多元的美。欣賞不同時代美的意義在于對個體生命歷程中出現多種生存狀態,學會理解并欣賞時光變遷,使個體生命產生美的情緒波動,感受生命意義,借用書法載體表達時代之美。
(五)書法的空間之美
書法的空間之美是借用筆、墨、紙、硯的獨特工具性能,產生筆的剛柔變化、墨的濃淡變化、紙的滲透變化、硯的蓄水變化,道出書法藝術創作運動過程中書寫漢字點畫、線條、結構的空間之美。
書法的空間之美是書寫者掌握書寫過程中,線條、墨色與宣紙之間的空間視覺變化,以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把象形方塊的文字造型打破,用舞動的線條在空間中多樣形式的變化,產生空間中音樂的、舞蹈的、色彩的、節奏韻律三維對比的感知。清代書法理論家笪重光《書筏》亦云:“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這體現他對書法藝術作品中空間構成形象的認識,書法空間有墨處見神采,無墨處見靈魂。中國書法用具極簡,但空間發揮的自由度極大,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空間心靈審美上的拓荒地。
(六)書法的情感之美
書法藝術的情感之美是表達心靈情感的藝術,美的情感塑造美的書法藝術。
中國古代文化中將心靈情感的美稱為 “善”“仁”“誠”“內秀”。如:孔子提出“里仁為美”,墨子認為“務善則美”,孟子認為“充實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誠實的、有學問的人,心靈情感才是美的。書法情感之美是具有溫度的藝術之美,給學習書法者提供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楊雄在《問神》一文中指出:“書,心畫也。”[1]書法藝術的線條語言是書寫者心靈波動的軌跡,是“心”在書法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產生作用的結果。通過書法線條達到心靈的交流。書寫者用喜怒窘窮、愉快憂悲、怨恨思慕等外在狀態抒懷,也是書寫者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心緒嶄露,是人與自然的內在心理與外在宇宙結構相碰撞產生情感的生命之歌。這一系列情感思維的探究,在創作的瞬間中形成了表達書寫者抒懷胸襟、凝結自信、凈化自我、感化他人、引領他人、升華他人的獨特藝術。
(七)書法的語言之美
中國書法通過筆法、字法、結構、墨法、章法、線條產生書法獨特語言的美學。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用筆法、字法、結構、墨法、章法、線條散發著和諧、爛漫、磅礴、壯闊、善良、溫柔、熱情、豪放、浩瀚、強健、博大等美的語言,表現出書法“骨、肉、血、神、氣”的藝術語言魅力。使書法的視覺藝術產生中國書法獨特的藝術之美,使之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書法的創造之美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因此,藝術美高于自然美。書法成為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靈魂,就是因為中國書法是由再現到表現,由具象(甲骨文)到抽象(草書)的表達過程。人的藝術創造,具有保障和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能夠使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獲得精神自由,得到改造、完善和發展。所以,書法藝術的創造之美是與人的自由本質相聯系的。通過人的內在精神、情感相對應的書法形式和內容表現,達到創造之美。書法創造的前提是具有體會美、懂得美、探索美、升華美的能力,這四點能協調統一,才能使書寫者對書法的創造帶來自由愉悅之美。
(九)書法的哲學之美
中國美學發端于老子美學思想、莊子美學思想、孔子美學思想、孟子美學思想等,給中國書法的哲學之美提供了發展源流。書法的哲學美,從初級審美到高級審美,把具象變為抽象就是書法哲學之美的途徑。審美的波動來自于心理的認知,哲學審美的多元性產生了不同的哲學思維。比如:書體的風格變化——篆、隸、楷、行、草,產生書法線質中方圓、長短、粗細、剛柔、濃淡和運筆中節奏快慢、輕重緩急、疏密變化、收放張弛等哲學原理的表達。書寫者在運用哲學原理自主探索美的秘密,對書法的基本技法在運筆變化上、結構安排上、點劃姿態表現上符合哲學思辨,讓書法以哲學表達藝術,豐富了廣闊的藝術領域,讓書法藝術金字塔向更高處挺拔,書法的哲學美成為塔上的明珠。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九個美的探究,充分證明了美是書法藝術與文化統一協調的靈魂。它們之間的表現都離不開美,都是美在貫穿著書法藝術與文化的融合。詩以言志,書為心畫。書法把書寫者的思想、情感、人格、價值觀與文化融合統一協調,使書法的藝術有了感染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叢文俊等.中國書法史(全七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何華夏(1984-),女,四川廣元,講師,研究方向為書法藝術、藝術教育、國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