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千年的歷史,古詩詞則是民族文化當中的瑰寶。幼兒通過古詩詞誦讀,通常能夠使其發音準確、口齒清晰,其不僅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而且還能汲取到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從而使幼兒形成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幼兒園;古詩詞;誦讀;民族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33-03
【本文著錄格式】寧秀梅.誦讀古詩詞 感受民族文化——淺析幼兒古詩詞誦讀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33-135.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古詩詞由于其意存高遠、內涵深刻逐漸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古詩詞的內容通常包羅萬象,具有深刻的寓意以及哲理,有些是對山水描繪、有些是托物言志、有些是寄情于景……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幼兒時期就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助于幼兒實現口語發展,強化幼兒的創造力與記憶力,促進幼兒想象力發揮,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當中實現幼兒人格的熏陶,浸潤幼兒自身的心靈,以此在幼兒的心靈上打印明確的文化烙印。同時,由于古詩詞當中描寫的事件、景物、人物等都和幼兒的實際生活相差較遠,這就使幼兒對古詩詞中描述的相關意境及情感表達的理解存有相應的困難。 基于此,幼兒園的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需充分考慮到幼兒需求以及時代需求,從而使幼兒實現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古詩詞教學原則
首先,直觀性。對古詩詞而言,其不僅是美的表現形式,而且還具有豐富內涵,想要更好理解其含義,就需實施精讀與品讀。引導幼兒對古詩詞進行學習,其目的并非是對其中的含義進行理解,而是使其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情感美,并對古詩詞誦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相對有限,無法對詩意語言進行有效理解,因此,教師就需注重直觀性的教育原則,并通過視頻、圖文并茂、音樂、動畫等各種形式給予幼兒直觀的感知,從而使幼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得到有效提高[1]。
其次,情景性。大部分古詩詞通常以描繪相關情景抒發詩人情感,闡述人生的哲理,因此,在對古詩詞進行學習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其情景是怎樣展現的。而情景展現,就需幼兒充分理解到古詩詞語言,這通常對幼兒而言是極其困難的[2]。因此,幼兒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情景性原則,并與古詩詞情景相結合,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從而加強幼兒對古詩詞的認知。
再次,趣味性。幼兒只有對古詩詞形成濃厚的興趣,其才能沉浸其中,以促使古詩詞學習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幼兒的學習興趣通常需人為激發,此時,幼兒教師就需注重趣味性原則,營造趣味性學習空間,并創設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幼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得到充分激發。
二、古詩詞誦讀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強化幼兒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以實現幼兒情操的陶冶。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詩詞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原因等各個方面都存有相應的差異,不同古詩詞具備的特色也都是不同的,直至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獨特化的文化景觀。對幼兒而言,其學習的相關古詩詞內容通常較為簡單,幼兒通過誦讀學習,就能深刻的體會到先輩對民族的忠誠及其對生活的熱情、對百姓的憂思,由于其蘊含的文化通常是極其深刻的,因此,時間再久,古詩詞都有著無窮的魅力[3]。基于此,幼兒進行古詩詞誦讀時,不僅有助于幼兒園的教學內容豐富,而且還能使幼兒更好的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
第二,有助于幼兒語感的培養,強化幼兒自身的語言能力。對3—6歲的幼兒而言,其正處于語言敏感期,而古詩詞的節奏性較強、韻律感較強,因此,學習古詩詞更有助于幼兒自身語言能力的發展。例如《詠鵝》《江南》等古詩詞的相關內容較為淺顯易懂且音韻和諧,幼兒通過誦讀,就能在潛移默化當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古詩詞的詩節工整,且上下句的對仗工整,這就使幼兒的誦讀更加簡單,同時,幼兒在進行古詩詞誦讀時,可提供給幼兒更好的語言表達環境,從而使幼兒自身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第三,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3—6歲的幼兒正處于認知與成長的關鍵期,并逐漸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但是,由于幼兒自身的知識經驗較為有限,且幼兒自身的理解力相對較差。因此,幼兒教師在對幼兒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進行培養時,不能單純的進行理論說教,而且還需告訴幼兒其哪些地方是對的或者錯的,以此獲得顯著的教學與學習效果[4]。例如,對《憫農》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將農民種植水稻的過程展示給幼兒,以促使幼兒了解到吃到嘴里的每粒米飯都是通過耕種、播種、插秧、收割、脫殼的過程。然后,將農民伯伯長滿老繭的手、黝黑的皮膚呈現給學生,幼兒就會充滿感動。這個時候,幼兒教師再次引導幼兒對古詩《憫農》進行學習,這個時候,幼兒再學習與理解古詩詞的時候,不僅不會陌生,而且還能實現高效學習。
第四,有助于幼兒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幼兒時期作為幼兒獲取知識的關鍵階段。想要使幼兒對社會、自然有所了解,充分滿足幼兒自身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望,幼兒教師可將生活當中的相關事物講述給幼兒,古詩詞創編本身就源自于生活,其不僅是對生活當中的相關事物進行描繪,而且還能使幼兒充分認識到周邊世界,并促進幼兒知識水平的有效提高[5]。例如,深秋的午后,幼兒教師可帶領幼兒到幼兒園中散步,在風吹后,有幾片樹葉落下來。一名幼兒在看到樹葉飄落,就會說:“解落三秋葉。”在幼兒說出該句古詩時,教師通常會感到驚訝,這說明幼兒在認真思考,并將學習的相關內容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聯系。
三、幼兒古詩詞誦讀策略
隨著我國愈來愈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已逐漸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在幼兒園教育中,也更注重對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應用。幼兒園在引導幼兒欣賞、誦讀相關古詩詞的時候,可通過表演、演講相關經典故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因此,幼兒教師需加強自身的素養,不斷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將古詩詞誦讀以不同渠道與形式融入到幼兒教學活動中,并根據幼兒的年齡開展朗讀比賽、詩詞接龍、背誦競賽、親子活動等,以促使幼兒的古詩詞誦讀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古詩詞內容選擇
首先,選擇與幼兒相適合的古詩詞。我國古詩詞更講究意境、工于韻律,對幼兒而言,在對其理解時,通常較為困難,因此,幼兒教師需因材施教,對適合幼兒閱讀的古詩詞實施選擇。例如,《詠鵝》主要是對幼兒感興趣的動物進行描寫,整首詩文字淺顯且短小精煉;《憫農》整首詩寓意明了,且明白如話,幼兒教師通過相應的引導與啟發,促使幼兒通過自己的眼光進行觀察,通過自己的言語進行表達,通過自己的想象逐漸理解與挖掘古詩詞內在的寓意。
其次,選擇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古詩詞。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其通常更易被幼兒所接受與理解。例如,對《春曉》進行誦讀時,古詩中描述的“雨”“鳥”“花”的畫面都是幼兒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且較為熟悉,描述內容能夠使幼兒產生熟悉感的相關古詩詞,通常更容易加深幼兒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加深其對古詩詞的記憶。又例如,對《靜夜思》開展誦讀時,教師可通過“床前”“月光”“明月”等幼兒相對熟悉的意象,對夜晚的清冷、孤寂進行勾勒,從而使幼兒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之情。
再次,選擇用字自然、語義淺顯、感染力較強的古詩詞。幼兒教師可選擇一些意境深遠、語言凝練的古詩詞,不僅能夠使幼兒欣賞到有流動感、有色彩的畫面,而且還能使幼兒感受到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從而使幼兒自身的情感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6]。例如,對《長歌行》開展誦讀時,由情入理、以景寄情,以凸顯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哲理。同時,《賦得古原草送別》通過自然流暢且工整的語句,對景色進行描寫,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表現出野草的不屈精神以及頑強生命力。
(二)基于現代化信息手段的詩意明了
幼兒通常是以色彩、形象、聲音進行思維的。想要避免幼兒在誦讀中出現誦讀疲勞或者枯燥的現象,幼兒教師就需通過多種手段,以一段音樂、一幅圖片、有趣的課件等,將抽象轉變為具體、化靜為動、將無聲轉變成有聲,以此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再現,這不僅能激發幼兒自身的誦讀興趣,而且還能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從而使幼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得到有效提升,并促使幼兒更加形象、直觀的理解古詩詞的相關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并體會到古詩詞蘊含的意境,經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幼兒自身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激發,而且還能使幼兒充分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7]。例如,對《登鸛雀樓》進行誦讀時,幼兒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指導幼兒對立足于鸛雀樓上看黃河的壯美磅礴進行欣賞,以此使幼兒能夠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古詩中描繪的情境。又比如,誦讀古詩《題西林壁》時,幼兒教師可以提供給幼兒相應的廬山圖片,以此使幼兒更加形象直觀的了解到古詩當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并使幼兒沉醉于美景的時候,對詩意進行了解。又或者對古詩《春曉》實施誦讀時,幼兒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音樂與畫面,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到詩人描述的風聲、啼鳥、花落、雨聲組合的美,并在這種詩意優美的情境下,促使幼兒產生誦讀的興趣。
(三)基于靈活多樣誦讀方式的氛圍營造
古詩詞的朗朗上口,通常能充分彰顯出中華文字具備的韻律美。古詩詞的誦讀不僅可以使幼兒自身的口語表達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使幼兒充分理解相關內容,體會古詩詞的情感,類似于古詩詞中描述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幼兒而言,其通常無法理解古詩詞所描寫的景物及詩人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時,幼兒教師需有目的的依據古詩詞的內容,與周圍的實物與場地相結合,創設相應的情境,從而使幼兒身臨其境的理解與感受到古詩詞的內容,并從自身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至抽象化的理性認知。例如,對古詩《小池》實施誦讀的時候,幼兒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明亮的太陽、飛舞的蜻蜓、翠綠的小荷、流淌的池水等呈現給幼兒,并以Flash動畫展示出動態美,并再次實施誦讀,從而使幼兒觀察到“池中”的荷尖與泉水,觀察到“池旁”的陽光與樹蔭,這就能將一幅寧靜、明澈且充滿生機的小池夏景圖展示給幼兒,幼兒就會被其自然美所感動,并產生一種熱愛自然的情懷,從而使幼兒可以愉悅、輕松的理解與掌握古詩詞的語言,并能夠充滿情感的對古詩進行誦讀。
(四)基于游戲化的古詩詞誦讀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因此,幼兒教師需依據幼兒的天性,把古詩詞內容與游戲相結合,通過游戲化教學法,促使幼兒實現玩中學,并通過古詩詞文化對幼兒的心田進行滋養。古詩詞誦讀中,教師可將誦讀內容與游戲有效結合,如語言區或者表演區當中可設置與古詩詞誦讀內容有關的手偶、指偶、頭飾等道具,引導幼兒能夠在具有趣味性的表演當中,對古詩詞進行理解與誦讀[8]。例如,誦讀古詩詞《江南》時,幼兒教師可設置荷葉、荷花、小魚頭飾等相關道具,幼兒則可扮演成快樂小魚,在荷葉當中游來游去,以此體會到“魚戲蓮葉間”的快樂輕松的情緒。又或者誦讀《漁歌子》時,可通過情境表演的形式,讓幼兒扮演成漁夫,以此讓幼兒理解與掌握古詩詞中所描述的漁夫垂釣的真實情境。對于幼兒而言,其競爭意識通常比較強,且能夠形成相應的合作意識,幼兒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個人或者小組競賽的形式,以古詩接龍的方式,看看哪個幼兒的反應更快,以激發幼兒自身的積極性,這不僅能對幼兒自身的聽說能力進行鍛煉,而且還能促進幼兒反應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幼兒形成相應的競爭、合作意識。
(五)基于親子共讀的古詩詞誦讀
幼兒園可將“家園共育”當作幼兒園工作的主線,注重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引導與鼓勵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管理、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當中,并與幼兒家庭相配合,并幫助幼兒家長為幼兒構建相應的教育環境,將相關育兒知識宣傳給幼兒家長,從而使幼兒家長配合幼兒教師共同完成相關教育任務。同時,幼兒家長的意見與建議還為幼兒園提供了更多的古詩詞學習渠道,并促使幼兒園的古詩詞教學更加便利。例如,幼兒園開展了21天形成好習慣的“一周一詩”的打卡活動,引導家長以家園共育的方式,讓家長將幼兒的誦讀動態發到班級群中,并在21天之后,園內選擇出“誦讀小達人”,以調動幼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幼兒園還能組織“爸爸媽媽走進課堂”“古詩詞誦讀視頻征集”等相關活動,促使家長更主動的參與到古詩詞的誦讀中。除此之外,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還是古詩詞誦讀有效性的保障。比如,在對《一去二三里》進行誦讀時,教師可引導家長在周末的時候帶領幼兒去爬山,并站在山頂讓幼兒進行眺望,感受山周圍的煙霧繚繞,通過親身體驗,促使幼兒深刻的體會到古詩詞當中所描繪的意象,并構成意境,深化對古詩詞表達情感的體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不僅指漢語言的典范與精華,而且還蘊含著歷史文化中的精神食糧,并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以及廣泛知識。幼兒時期作為幼兒技能提升以及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教師可通過古詩詞包含的情感內涵,激發幼兒發現、欣賞與創造美的良好意識,從而使幼兒在感受與體驗中,促使幼兒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陽.淺談幼兒園古詩詞誦讀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9(10):120.
[2]李海英.詩詞誦讀對幼兒認知傳統文化的影響及應用策略[J].學周刊,2020(1):178.
[3]金蘇娟.韻味古詩,潤澤童心——幼兒古詩詞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9(11):151-152.
[4]賈尚宇.淺論經典古詩詞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策略[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20(5):87.
[5]張宇.關于古詩詞融入幼兒教育教學方法討論[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1):77.
[6]鄭芳梅.只揀兒童多處行——關于兒童古詩詞的美育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19(9):164,166.
[7]朱煒.古詩詞融入幼兒教育教學的方法[J].散文百家,2019(12):107.
[8]張楠.漫步詩海,悠悠我心——關于符合兒童需要的古詩詞學習方式的思考與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21):47-50.
作者簡介:寧秀梅(1978-),女,甘肅武威,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