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中國14億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戰勝病毒,第一首為抗疫而戰的交響音樂《武漢十二鑼》展示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國不惜一切代價。
【關鍵詞】《武漢十二鑼》;新冠肺炎疫情;音樂力量;中國精神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48-03
【本文著錄格式】湯曉霞.聲音的橋梁——《武漢十二鑼》[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48-150.
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 。
1935年,張伯苓校長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大學生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
2020年,時隔85年的今天,我們再捫心自問一次: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說: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
一、《武漢十二鑼》創作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我們的國土上涌現了大量的無私奉獻的逆行者。他們是我們的白衣天使和來自各省各地的醫護工作者;他們是保家衛國沖鋒陷陣的解放軍戰士;他們是全國各地普普通通的司機、環衛工人、社區志愿者……他們默默地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者我們的家園,守護著我們的骨肉同胞。習近平總書記說,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這座有著3500年歷史的城市里,有人們喜歡的過早熱干面,還有毛澤東主席喜歡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有年輕人喜歡的櫻花,有我們喜歡的周黑鴨,其實還有一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特產,這就是被西方交響樂隊稱為“東方聲音”的武漢大抄鑼。早在199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土特產辭典》中,就對漢鑼進行了描述:漢鑼,湖北省武漢鑼廠生產,分為抄鑼、南鑼、北鑼、恒鑼、社鑼、蘇鑼、武鑼、手鑼、馬鑼、黃鑼、川鑼、虎音鑼、晌佳鑼、單打鑼等。
在西方的交響樂團中,為了滿足交響音樂需要的宏大氣勢,沒有固定音高的鑼直徑要求至少是100厘米,以便能夠產生足夠低沉的基因。中國的武漢大鑼直徑最長可達140厘米,同時武漢銅鑼具備獨特的工藝,其定音非常精準,且武漢鑼的音域相比其他銅鑼更加寬廣,因此全世界交響樂團中的大抄鑼都是來自武漢,中國著名音樂家譚盾說:“如果沒有武漢銅鑼,貝多芬的《歡樂頌》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世界經典名曲都無法完美演奏出來。我想通過武漢銅鑼所傳遞出的獨特聲音來引發世界各地聽眾的共鳴,理解武漢,支持中國。”
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遠在海外的中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譚盾先生牽掛著武漢人民,被援鄂的所有醫護人員不畏艱難的精神所打動,當他坐在飛往比利時的飛機上時,聽到飛機的螺旋槳發出“嗡嗡”的聲音時,譚盾說,這聲音像極了武漢鑼的聲音,武漢鑼就是武漢人民英雄精神的象征。譚盾用武漢鑼創作出一部反映武漢人民堅韌不拔精神的《武漢十二鑼》(12 Sounds of Wuhan),2020年2月15日譚盾帶領著在比利時搜集的刻著“wuhan”兩個大字的十二面鑼,在安特衛普首次奏響這部作品,這場“愛人類·愛地球·愛武漢”的音樂會,讓歐洲觀眾潸然淚下。我們一直期待著春暖花開時能在中國聽到這一聲鑼響,2020年4月12日,在武漢解除“封城”的第5天,譚盾帶著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15國的19位藝術家,借助3D、5G技術,在上海完成了《武漢十二鑼》的中國“云上”首演,而回到國內的《武漢十二鑼》,也融入了另一件館藏在湖北省博物館里的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的聲音,向世界傳遞“希望、溫暖、愛和祝福”,當古老的曾侯乙編鐘發出渾厚的十二鐘聲時,通過網絡直播收看這場震撼人心的云音樂會的全球約7000萬人為之動容。
這一夜,武漢鑼響徹中國,震驚世界。
二、《武漢十二鑼》賞析
(一)作者簡介
譚盾,湖南長沙人,出生于1957年。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李華德先生、趙行道先生學習指揮和作曲。后留學美國,師從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學習指揮,1986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譚盾獨特的音樂創作方法使他贏得多項世界最具影響的音樂大獎,其交響樂《天.地.人》等作品專輯被BBC評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榮獲日本文學藝術院最佳古典音樂唱片大獎;2001年榮獲美國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格文美爾(Grawemeyer Award)古典作曲大獎和德國巴赫獎,美國音樂協會(Musical America)授予譚盾年度“最佳作曲家”稱號,紐約時報評他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2006年被鳳凰衛視等世界十大中文媒體評為影響世界的十位華人之一;2008年為北京奧運會創作徽標Logo音樂和頒獎音樂;中國文化部授予譚盾“二十世紀經典作曲家”的榮譽稱號。
湖南作為楚文化發源地之一,自幼生活在湖南的譚盾,對湘楚文化頗為喜愛,在譚盾的音樂體現出東方儒家思想的哲理,他的創作思想受到中國古老湘楚文化思潮的影響,此外,美國作曲家后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偶然音樂的創始人約翰.凱奇(1912—1992年),對他的影響力也是極大的。約翰.凱奇有著非常強大的節奏感,尤其喜愛打擊樂。受行為藝術的影響,他于1953年創作了第一部無聲的音樂作品《433”》,共3個樂章,總時長4分33秒,這是一個沒有任何音符樂譜,唯一標明的要求是“Tacet”(沉默)。后來他在1962年創作了《000”》,作品以人物動作呈現在舞臺上,約翰.凱奇在菜板上切菜,切完之后再把菜放進榨汁器里,榨出菜汁喝掉,這一連串的在廚房里發生動作形成的音樂形式,我們今天稱之為音樂行為藝術。凱奇認為,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音樂。音樂最基本的不是演奏而是聆聽。
凱奇的無聲音樂讓譚盾感到驚訝,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有旋律有聲音的音樂形式了,在無聲的音樂中,譚盾感受到儒家學說的思想沖擊。譚盾最終致力于西方古典音樂、先鋒派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創作研究,在他的很多音樂作品中,比如交響曲《交響曲 1997:天·地·人》《水樂》《紙樂》《地圖》等,都展示了譚盾通過音樂語言闡述他的萬物同源、宇宙同體的天、地、人合一的創作理念。同時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休止符,通過指揮和演奏者的肢體語言對音樂進行“闡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無限豐富、無比生動、極度藝術化的音響空間……從譚盾的作品看來,他是在力圖擴展音樂音響范疇,包括找回那些被音樂家們久已棄置、淘汰——但卻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自然音響。”“在東西方將連成一體、成為我們共同家園的今天,譚盾的音樂正是我們所必須的。”(約翰·凱奇)
(二)樂器介紹
1.曾侯乙編鐘
樂曲的開始,是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發出雄厚的十二聲鐘聲,這是楚文化的祈禱儀式,更是一天新的開始,一年春的開始,一個生命新的開始。十二鐘聲,聲聲表達著人們對武漢人民的祈福,深藏著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而作為國家鎮國之寶的曾侯乙編鐘,現館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凝聚了戰國時期曾楚兩國人民的智慧。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說:“什么能夠代表中國?在我看來無外乎兩者,一是秦始皇兵馬俑,二是曾侯乙編鐘。”編鐘自古以來就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精神,譚盾對曾侯乙編鐘的喜愛,從他的音樂作品中就能夠看出,為慶祝香港回歸,譚盾創作了交響曲《天.地.人》,采用編鐘和大提琴的對話,那是古老與現代、西方與東方的對話。另一部作品《少林禪宗·音樂大典》中也加入了編鐘元素,譚盾把對編鐘的喜愛發揮到淋漓盡致。當《武漢十二鑼》回到中國時,曾侯乙編鐘也必然要敲響,曾侯乙編鐘的出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這樣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編鐘奏響樂曲的第一聲,那是武漢人民內心深處的吶喊。
當古老的編鐘和武漢大抄鑼融為一體奏出激蕩人心的旋律時,我們看到了武漢人民充滿了睿智和英雄氣概的中國精神。
2.武漢鑼
“鑼最早出現在第六世紀的中國,最初被用于敬神驅邪,在18世紀的時候傳入西方,到20世紀的時候,一些仆人還為他們的主人敲鑼導行,鑼聲的次數多少暗示著主人的身份地位,后來被廣泛用在交響樂隊中,同時也被稱為‘中國的聲音。”
武漢大抄鑼直徑從100厘米到140厘米不等,從熔煉、鍛造、成型、整平校正、拋光處理到定音等十幾道工藝,以銅錫為主要原料,經熔煉、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車刮、定音等7道主要工藝加工而成,在生產過程中繼承、運用“旋轉鍛打、橫向走錘”的傳統技藝,精心鍛打,最后一錘定音。完美的制作工藝鑄就了武漢鑼聲若驚雷、氣勢磅礴、尾音悠長而渾厚、音色精準而純正的品質,在音樂作品中更能烘托出樂章雄渾的音響效果。
在現代西方交響樂團中,我們會發現,在打擊樂器組中,唯一的中國樂器武漢大抄鑼非常醒目的站立在它的位置,遠遠望去,龐大的武漢鑼有如中國人目光如炬、自信堅毅!
3.作品分析
這部作品以武漢的十二面大鑼為核心樂器,在中國儒家文化思想中,“十二”代表了十二節氣、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喻示著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和生命不息的輪回再生。
隨著十二鐘聲響起,古老的旋律從小提琴和大提琴上緩緩流淌出,“云”上六面鑼和舞臺上的六面鑼,莊嚴敲響,在這一聲聲的錘擊中,包含著我們對生命的渴望,從最初的惶恐、焦慮到后來充滿著希望、齊心協力共渡難關,我們的背后站著的是強大的國家,團結一心的14億中國人民手拉手心連心,沒有什么能打敗我們。譚盾說:“鑼聲是中華民族的聲音,它可以是輝煌燦爛的,也可以是撫慰心靈的。我覺得,《武漢十二鑼》在演出時,能讓歐洲觀眾落淚,能引起世界關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鑼聲里包含著心靈的感悟、精神的安慰、信仰的支撐。它喚起了人們對武漢的牽掛,凝結了人們對武漢的支持。”
樂曲的高潮部分由女高音歌唱家吟唱出充滿了滄海桑田、悲歡離合的《楚頌》的旋律。老子在2000年前講了“天地人”的哲學思想,天地長久,萬物和兮;天地與我,大焉為一。鑼聲琴聲人聲融為一體,那是古老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對話。習近平總書記說:“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從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從在華外國留學生到來華外國人員,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
三、《武漢十二鑼》的意義
《武漢十二鑼》中,樂譜 6 1615 13 | 6 16 5 —| 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 在西方樂器小提琴的演奏下,堅定有力的表達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千千萬萬中國人前赴后繼加入抗疫戰斗,我們有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承精神,“共克時艱、共渡難關”的堅定信念,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武漢人民、中國人民是打不垮的。
譚盾說:“聽十二面鑼低吟,聽十二面鑼狂嘯,聽十二面鑼轟鳴。我在寫這部作品時,充滿了藝術上的想象,也充滿了情感上的回歸。對于每一個被隔離過的人來說,鑼聲可以撫慰我們心靈上的傷口。”
通過這部作品,譚盾用武漢的鑼在世界架起了一座聲音的橋梁,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件在中國已經有2000年歷史并光彩依舊的樂器,也通過音樂讓全世界再次見證了什么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白衣執甲、聞令而動;什么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什么是無私奉獻、家國情懷。也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著中國富有擔當的國家形象,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持續蔓延也更加明確地告訴著我們,人類早已是休戚與共的整體,我們用充滿具有歷史的厚度、文化的深度、心靈的溫度《武漢十二鑼》,向世界傳遞著希望、溫暖、愛和祝福,呼喚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病毒。白巖松說:“朋友,堅定地去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我們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當千萬雙手緊握在一起,當億萬顆心緊靠在一起,春天已經到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
[3]譚盾新作.武漢十二鑼全球首演為中國加油.人民網http:// world.people.com.cn/n1.
[4]方興.譚盾歌劇.秦始皇的音樂元素及人物塑造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4.
[5]余丹紅.放耳聽世界——約翰·凱奇[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英]馬克斯.韋德.馬修斯著,區昊譯.樂器百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湯曉霞(1976-),女,山東牟平,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