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藝術是一門寫實與抽象高度融合的藝術,不論是從繪畫所用的工具和技法,還是繪畫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區分,美術繪畫的方式均多種多樣。全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美術繪畫方式也需要跟隨時代進行轉型和創新。本文介紹了美術繪畫的幾種方式,著重闡述了如何運用全媒體時代的特征和各種新型的工具來提升美術繪畫方式的表現力,突出美術繪畫作品的精神特質。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美術繪畫方式;轉型創新;
【中圖分類號】J6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78-03
【本文著錄格式】王芳.全媒體時代下的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78-180.
美術繪畫藝術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通過對現實事物的高度提煉與概括,然后運用圖形化的語言進行表達。從工具和技法上,可將繪畫方式分為油畫、國畫、水粉畫、鉛筆畫和水彩畫等。從思維模式上,可將其分為理性和感性兩種繪畫方式??傮w來說,美術繪畫方式應該建立在東、西方兩大繪畫體系之上。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和創新不能脫離美術繪畫體系的本質,除了進行工具、技法上的創新,還需要進行思維的創新,通過思維模式的轉變來改變現有的美術繪畫方式,使得繪畫藝術更符合時代的特征。
一、繪畫藝術概述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使用石頭、木棍等工器具在巖壁、地面和樹干等地方進行簡單的符號表達,這是美術繪畫方式的雛形。在我國古代,書畫同源,在秦代人們開始討論繪畫的方式和技法,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專門的畫家,標志著繪畫藝術日趨走向了成熟。漢代使用筆、墨、宣紙等工具,繪制山水、花鳥和人物等,形成了中國畫的繪畫方式,產生了寫意和具象兩種國畫的繪畫技法。中國的繪畫藝術不僅限于國畫,還有巖畫、壁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西方最早的繪畫作品誕生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西方繪畫作品以寫實為主,大多記錄人類和動物生活的場景。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開始前,西方社會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在繪畫中出現了許多表達精神世界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等優秀大師的誕生,讓寫實繪畫中開始出現寓意的表達。20世紀后,西方的繪畫藝術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現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畫派噴涌而出,讓美術繪畫方式開啟了百家爭鳴的模式。
(二)繪畫藝術的內涵
繪畫藝術是一門借助于視覺的表達藝術,其內容來源于生活,但是其內涵必須高于生活。當繪畫成為一門藝術以后,光靠臨摹、寫實的技法是完全不夠的,不僅不能夠完全寫實,還需要與真實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提煉出生活中事物的本質,而非簡單的描繪。隨著照相機、攝像機等工具的誕生,畫家們重新開始思考繪畫藝術的價值和本質內涵,素材隨處可見,但能將其抽象為繪畫藝術則是考研畫家的功力。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短視頻、微博等媒介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好幫手,但是這些媒介往往也只能達到簡單記錄的功能,而不能沖破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幫助人們與作品產生某種精神上的共鳴。
二、美術繪畫方式分析
美術繪畫方式按照顏料、工具、載體的不同,通常將美術的繪畫方式分為素描、水粉畫、油畫、水彩畫、壁畫、中國畫和漫畫等基礎的繪畫方式,另外在中西方的繪畫史中,都存在一些諸如勃拉克獨特的立體主義繪畫方式,以畢加索、凡高為代表的抽象主義繪畫方式等,這些繪畫方式是基于基礎繪畫方式的再創造。在全媒體時代下,許多美術繪畫方式可以使用電腦軟件來代替原有的繪畫工具和顏料,使得美術繪畫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更有利于多種色彩的使用。當然使用電腦軟件繪畫,由于可以不停的修改,導致美術作品失去了一些殘缺美和不可復制的特點,讓美術作品更加趨于完美,并且復制變得更加容易。
(一)素描
用鉛筆、鋼筆、炭筆等單色繪畫方式來勾勒輪廓或者表現物品明暗的美術作品稱為素描,其是一切美術繪畫方式的基礎。通常將中國畫中的白描、水墨畫、單色的水彩和油畫都歸為素描一類。素描與其他美術繪畫方式最大的區別是不通過色彩來表達作品本身,而是通過繪畫作品的形式和結構來進行主題的表達。中西方的素描看似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實則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國傳統的素描稱為白描,主要運用線條的趣味性,結合傳統書法的特色,對主要造型進行表達。西方素描則借助光影、對象和周邊的環境,打造整體的繪畫效果,單個線條并不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全媒體時代的素描既應用于人物的現實寫真,也在傳媒符號、標志的設計中所有體現。在五彩斑斕的全媒體時代還原繪畫方式的本質,給人簡單、明了的感覺是素描的特色。日本畫家野村重存為了適應全媒體時代帶來的快節奏,進行了一筆畫素描的變革,突出了素描極簡的風格,適應了現代人時間碎片化的特征。
(二)水粉畫
水粉畫介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間,運用粉質顏料進行水調而形成的一種繪畫方式,其在繪畫作品處于濕潤時,色彩的艷麗度較高,當粉質顏料干涸后,顏色會逐漸暗淡,飽和度降低。水粉畫綜合了油畫和水彩畫的一些特點,既使用了水彩畫中的水,也使用了油畫中的刀畫技法。水粉繪畫方式底層的色彩往往會與表層的色彩融合,有經驗的畫家則會利用其特性展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全媒體時代的水粉畫朝著多元融合的方向發展,著重展現時代的主題和中國風格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水粉的著色能力和水分控制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在水粉畫的轉型和創新過程中,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制作更加適合水粉畫繪畫方式的工具和顏料,幫助創作者更好的表達。
(三)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重要代表,是西方繪畫史中的主要繪畫方式,其使用顏料和快干型的植物油進行混合,在紙板、木板和亞麻布上進行的一種繪畫方式。油畫不同于水彩畫,其繪畫作品完全干透后,硬度較強,畫面能夠長期光鮮,易于長期保存。近代的油畫多采用亞麻籽油與顏料進行調和,不會出現混色現象,并且不透明、覆蓋力突出,在作畫的過程中,深淺層次不一,能讓主題事物更具立體感。油畫從15世紀發展至今,經歷了多次的變革,色彩和技法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多個流派的誕生,使得油畫更加生動立體。全媒體時代油畫的多層次著色法為其繪畫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丙烯顏料、油漆等新型顏料的使用,讓油畫作品的情感捕捉更加精準、細膩,通過抓取新時代的主題,與觀眾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四)水彩畫
水彩畫和水粉畫一樣均以水為媒介,但水彩畫使用透明顏料,色彩層次的疊加可產生特殊的效果更佳。水彩畫的繪畫方式通常具有以下顯著特征,一是在繪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水的流動性,并利用這個特性來進行作品的表達。二是畫面一般會有通透的視覺效果。20世紀以后,尤其是進入到全媒體時代以來,水彩畫不僅包含透明和不透明兩大門類,還出現了水彩鉛筆、水彩透明液、水彩蠟筆等繪畫用料,使其顏色表現力更加豐富,層次表現力更加突出。另外隨著水彩筆制作工藝的提升,水彩畫的題材由原有的人物、風景和靜物畫為主,轉變為多種多樣的形式,創作者可依據自己的喜好或者見聞,安排水彩畫的內容和結構,表達作者需要傳遞的精神??旃澴嗟纳钭屗十嫷膭撟鲿r間更加緊湊,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以某個主題創作的系列水彩畫,讓作品能更好的表現出作者的思想。
(五)壁畫
早在漢代我國已有在墻上作畫的記載,四大文明古國有不少的壁畫流傳至今。壁畫的造型各異,主要繪制在建筑物的墻壁和天花板上,也有壁畫存在于石窟和墓穴里,屬于建筑物的附屬品。按照繪畫形式進行劃分可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和裝貼壁畫,現代壁畫的種類則更加豐富,有手工和手繪壁畫,也有墻貼畫和裝飾畫。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型的材料丙烯被利用到壁畫的繪畫過程中,大大提升了壁畫速干的效率,成為現代壁畫中的常用調和劑。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不僅媒體的發展方向正在融合,各種繪畫形式也在融合。不少家庭的背景墻開始利用手繪壁畫作為背景,車位、院墻也成為年輕人涂鴉壁畫的圣地,壁畫的概念逐漸產生了變化,表現手法更加多樣。
(六)中國畫
中國畫不僅是一種美術的繪畫方式,更是我國的一門傳統藝術,運用筆、墨和天然顏料在宣紙、絹等上作畫。中國畫氣韻生動、筆法講究,對繪畫的構圖要求嚴格,呈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中堂適合掛在客廳的正中間,卷軸適合用于收藏。全媒體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合成的顏料和紙張給中國畫帶來了很多變化,需要繪畫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繪畫方式的轉型,計算機技術也為中國畫帶來了不同的呈現方式,以中國畫為基礎的水墨漫畫頻頻出現在各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中,當然中國畫的繪畫方式也需要根據時代特色加以改變,包括畫中的造型、色彩和技法等,突出時代的主題,吸引年輕觀眾群體的關注。
(七)漫畫
漫畫起源于16世紀的日本和歐洲,表現手法較為夸張。漫畫的繪畫方式對材料要求不高,幾乎市面上的筆、顏料、刀、尺均可以用于漫畫的繪制。漫畫的精髓在于故事和情節的設計,讓讀者能夠理解漫畫家歌頌、批判的某些人和事。漫畫可與其他的繪畫方式進行結合,使二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是漫畫這種繪畫方式在轉型和創新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由于時代特征的不同,漫畫的比喻、象征等表現手法必須與所處時代同步,方能達到主題表達的效果。
三、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和創新策略
(一)利用計算機輔助手段,完善繪畫技法上的不足
美術繪畫方式的靈魂是作品寓意的表達,在全媒體時代,各種美術繪畫輔助類軟件層出不窮,這些軟件不僅為使用者提供了各種繪畫方式,還讓使用者無需準備紙張、顏料和畫筆等工具,就能借助計算機的輔助完成繪畫作品。部分軟件甚至可以糾正使用者繪畫技法上的不足,對繪畫的初學者,可以提供臨摹等方式,使其能夠充分體驗并了解各種美術繪畫方式的異同,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繪畫方式。大數據技術可以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進行特征畫像,提取出各自的特點,為后續學習和臨摹者提供可靠的學習數據,有利于學習者技法的快速提升。
(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繪畫者創作思維的改進
美術繪畫方式不僅是繪畫技法的展現,更是作者創作思維的表達。在全媒體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技術能將每種美術繪畫方式各個時期的特征和各個畫派的特點進行詳盡的分析,并根據每個繪畫者不同的創作風格,制定針對性的創作思維提升計劃,突破作者創作思維的局限性。全媒體時代,單一的繪畫方式容易局限學習者的思維,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美術繪畫藝術的全局出發,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各種繪畫方式的特點,為多種美術繪畫方式的交叉使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習者突破自身的思維定勢需要大量素材的積累,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能減少學習者收集素材的時間,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繪畫者創作思維的突破和提升。
(三)運用人工合成技術,突破繪畫方式中的用料局限
繪畫最終通過工具和用料進行呈現,各種美術繪畫方式經過成百數千年的演進在工具和顏料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使得現在的美術繪畫方式在顏色和表現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各類合成顏料豐富了繪畫的表達形式,使作品更能符合創作者的表達要求。在全媒體時代,計算機可以幫助人類獲得更多更好的顏料和工具,并提升繪畫作品載體的品質,能夠使其的保存年限更加久遠。這些都需要繪畫者在創作過程中多實踐、多運用新的材料和工具,將使用心得及時反饋給研發人員,促進用料品質的提升。油畫、水粉畫等繪畫方式,之前由于天然顏料的缺陷導致呈現效果與作者的構思有較大差別,這些都能逐步通過人工合成顏料得到解決。
(四)注重理性和感性的雙重呈現,提高美術繪畫的品質
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和創新必須注重理性和感性的雙重呈現,不僅需要多注意理性的繪畫技法、構圖、框架設計的提升,還需要注重作品情感的流露和作者思想的傳遞。一幅美術繪畫作品如果沒有精神內涵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只有理性呈現的作品空有好看的顏值,而缺乏藝術作品的核心,只有二者合而為一,才能讓作品不僅表現技法運用得當,更能與欣賞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使美術繪畫作品傳遞作者和鑒賞者之間的精神交流。在繪畫的過程中,作品要體現所描繪事物的真實造型,即使是抽象主義畫派也需要讓觀眾懂得所描繪的內容。繪畫中使用的顏色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包含了某種特殊的情感,甚至顏色明暗的變化和冷暖色系的切換,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呈現效果,這些都滲透著創作者的理性思維。創作者的感性思維是其真實感情的流露,在一些臨摹作品中,可以降低對“像不像”的要求,多注重作者的思想傳遞,感受作者的真實意圖。美術繪畫藝術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藝,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傳承,只有融入了理性和感性的雙重呈現效果,才能使美術繪畫的品質邁向一個新的層次。
四、結語
在全媒體時代,各類美術繪畫方式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繪畫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繪畫方式的特征,善于運用多種繪畫方式結合的模式,并借助于現代的科技手段,不斷嘗試新的工具、顏料和計算機輔助軟件,來幫助繪畫方式的轉型和提升,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美術繪畫方式將隨之得到發展和提升,美術繪畫作品也將得到更好的保存。
參考文獻:
[1]胡偉. 新時代美術繪畫教學方式的創新[J].長江叢刊 ,2019(7):47-48.
[2]呂博雅. 體驗式教學的美術線條繪畫教學方式探究[J].美與時代,2020(11):73-74.
[3]許國堂,杜 娟. 學生理性與感性雙重繪畫方式的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9(22):60-62.
[4]蘭德. 數字繪畫方式的創新研究——以語音智能交互實現軟件自由繪畫為例[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5):85-88.
[5]盧禹君. 藝路心語——我的繪畫方式與感受[J].美術,2016(11):143-144.
作者簡介:王芳(1991-),女,助教,研究方向為美育與繪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