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 王璁
摘要:近年,作為城市夜景照明的一個新范疇,校園環境照明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高校是城市中學術交流的特殊場所,其公共空間的照明設計已成為城市整體照明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過對謝菲爾德大學廣場照明項目的多角度研究分析,為中國高校公共空間照明設計尋找可行的延伸方向,進而推動中國高校環境文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照明設計;公共空間;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TU113.6+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
1 環境照明系統在高校公共空間中的重要性
在近現代高校建設發展過程中,科技文化的進步推動了教學方式的發展,校園也從單純的教學區發展成了大體量功能區[1]。隨著近年高校內部功能區的逐漸細化,校園內部建筑的體量和數量不斷增加,使得高校景觀空間更加多元性,公共空間的類型和數量也在增加[2]。照明系統作為公共空間設計規劃的重要部分,高校師生多樣性的需求,催生了公共空間照明系統的多元化,兼具照明和裝飾作用的多功能照明系統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高。
2 謝菲爾德大學廣場照明項目分析
2.1 項目概述
謝菲爾德大學廣場由廣場主體和中心A57高架橋組成,雙車道高架橋升離地面,形成一個以高架橋橋墩為中心的半開放區域。項目對原本屬于無效區域的橋墩區域進行改造,廣場整體燈光顏色強烈飽滿,強化了高架橋橋墩的空間關系。2020年,該項目獲得第37屆IALD國際照明設計大獎的光輝獎。整個照明系統在功能性和藝術性兩者都達到了比較良好的設計效果,此系統還抓住高校公共空間的特點,加強了互動性的設計,使整個照明系統與廣場的建筑部分達到有機結合[3]。以下將圍繞高校校園文化特色,從照明設計的三個方面——功能性、裝飾性、互動性來闡述該項目的照明設計策略。
2.2 功能性照明應用
高校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都與學校的環境息息相關。而在夜間,校園的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頻率[4]。在校園中,照明系統的功能性在于避免出現因光線不足而導致碰撞、失足等意外事故,同時整理夜間流動線,提高夜間校園的安全性[5]。公共設施是公共空間景觀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廣場長凳下的無影光是功能性照明的設計重點[6],夜間長凳的指示性燈光被整合安裝在座椅底座的凹槽中,混凝土長凳的設計可以隱藏照明設備,而將燈帶設置在底部的設計盡可能避免了因物體重疊產生的陰影,盡可能減少深陰影區域增加了地面的有效照明面積。(如圖)座椅的暖色燈光勾勒出走廊邊界,不僅有助于行人尋路,也有助于增強半封閉空間的安全感[7]。
2.3 裝飾性照明應用
20世紀60年代“光效應藝術”出現,照明設計第一次進入公共設計領域[8],為設計者們增加了巨大的發揮空間,照明的作用也從單一的增加光線提高照度,發展到提供藝術上的裝飾作用[9]。通過燈光亮度的變化和光影本身的強烈對比效果,可以將在白天較為普通的場景和建筑,以一種更戲劇化的效果表現出來[10],從而突出場景和建筑本身的特點。
在公共空間的照明設計中,照明方式通常需要結合建筑面層材料的特性來選擇[11]。謝菲爾德廣場中,最主要的表面材料為混凝土,其擁有獨特的清潔感和素材感。A57高架橋橋墩呈雙曲線形,混凝土結構簡單、線條優雅[12],設計者采用了泛光照明,將每個面都視為單獨的部分,再協調每個面處于光線下或陰影中的狀態。在燈光顏色的選擇上,使用了以紫色為主的高明度高飽和度色彩,與白天自然光狀態下的風格產生強烈的對比,給厚重的混凝土輕盈自由之感[13],直接改變了廣場的景象,消除了夜晚半封閉空間的沉悶感。
此外,為了突出廣場夜景照明的層次感,廣場主體燈光為高架橋底部的八組燈光,分別被安置在兩座雙曲線橋墩的八條棱柱上。而在高架橋主體底部位置,也安裝了一條長燈管,燈光用于突出橋體底部,用大面積的高飽和度燈光勾勒出廣場整體的空間輪廓[14]。與此同時,為了保持夜景照明亮度整體性的統一,也為了防止強烈的飽和色彩燈光影響行人[15],廣場的次要區域添加了柔和的白光,在不影響視覺效果的前提下也提供了中性光譜,保證了公共空間的舒適度。
2.4 互動性照明設計
光線本身沒有具體的形狀,但是作為一種互動裝置的載體,燈光的光線可以呈現為一種特定的幾何抽象造型[16]。與其他媒介相比,光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在打造場景效果、營造獨特氛圍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使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對照明系統進行統一管理,使其對所處環境和觀眾做出反饋,進而產生一定的影響[17]。互動性照明通常由明度、韻律、顏色三個要素組成[18],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可以精準控制每盞燈的亮度大小、閃爍節奏和燈光顏色,使得場景的狀態更加多變,表現效果更強[19]。
謝菲爾德大學廣場照明方案結合場地活動和使用人群,設計出靈活多變的燈光配色方案,營造出溫馨的氛圍。DMX軟件使學生團隊可以連接燈光控制臺,系統根據不同季節,燈光的日常使用情況預設了冬日下午、傍晚、夜晚和凌晨四種方案。每種模式匹配不同光線條件。師生可以選擇各種預設場景或對照明進行重新設置以符合活動要求[20],例如校內各種比賽。此外系統還能修改顏色方案,自開放以來,該廣場已舉辦過許多室外活動,包括音樂演出、發布會活動和露天酒吧。
3 對未來中國校園公共空間環境照明的展望
3.1 與本土校園文化的結合
校園是開展教育活動和學術研究、交流的專門機構,人們在校園生活與實踐中自然而然會產生集體性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21]。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內在靈魂,具有凝聚、引導和激勵師生的作用。因此,在校園公共空間的照明設計上,一方面可以嘗試結合本土文化,兼顧校園的性質和特征統一規劃,加入當地的文化元素[22]。另一方面,校園公共空間也是師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可以借助光影強化人們的感知效果[23]。通過燈光突出區域的重點部分和重點建筑,使得公共空間被賦予一定的情感效能。
3.2 提高與觀眾的互動性
互動性照明通常出現于室內照明中,對于導視系統、信息傳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4]。在室外公共空間的照明系統中,也可以加入互動性燈光,增強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體驗。可以通過改變位置、亮度、顏色等方式[25],使同一個空間呈現出不同的氛圍,以滿足師生們在公共空間中進行的不同活動的需求[26]。此外,燈光本身對人具有心理上的影響,具有指示和引導功能,利用燈光的明暗變化和顏色對比,在夜間設置人群動線,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27]。
3.3 加強照明控制的智能化
智能化是目前設計領域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智能化的照明和控制管理系統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28]。校園面積大、人流量相對固定、功能分區明顯的特點也給予了照明控制智能化管理的發展空間。可以智能化改變夜晚燈光的數量和亮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光污染對學生夜晚學習生活的影響[29]。統一的控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照明系統的工作情況,進一步控制能源的消耗,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30]。
4 結語
高校的公共空間照明是校園環境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照明設計的優秀案例之一,謝菲爾德大學廣場為其他地區高校公共空間夜景照明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經驗,其功能性、藝術性、互動性的有機結合為照明設計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優秀的公共空間照明設計加強了校園環境的人文建設,不僅為師生提供一個調整生活節奏的公共空間,同時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對展示校園文化內涵、促進校園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詩琪,駱瑋.淺談光影在攝影表現力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08):20-22.
[2] 馬俊.基于廣場景觀光環境照明方法及藝術性的分析[J].居舍,2020(27):51-52.
[3] 甘文霞.校園建筑的夜景照明設計談[J].新建筑,2001(2):69-71.
[4] 戴子涵.現代技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藝術科技,2020,33(20):161-162.
[5] 王術晶,鄭操.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夜景照明設計規劃思考[J].美術大觀,2015(8):98-99.
[6] 李英豪,耿濤.住宅空間中的無主燈照明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83-84.
[7] 耿帥坤,張耀.論智慧城市景觀創新智能化設計的未來發展走向[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8(11):58-59.
[8] 丁聰,唐睿,祝遵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5):92-93.
[9] 鄭琪,耿濤.光設計在建筑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問題分析[J].設計,2019(15):90-92.
[10] 吳馨宇,田曉冬,薩興聯.公共景觀空間雕塑情感化敘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6):71-72.
[11] 李豐旭,祝遵凌.紀念性景觀空間與場所精神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93-94.
[12] 張潤楠,湯箬梅. AR/VR數字化技術下對環境空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69-70.
[13] 張曉晶,吳冬蕾.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城市邊緣區域景觀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8-79.
[14]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15]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16] 戴子涵.論現代技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藝術科技,2020(20):161-162.
[17] 肖軼群.大學校園夜景照明設計研究兼談燕山大學校園夜景照明[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13-14.
[18] 喻正南,張耀.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與啟示[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92-93.
[19] 王馨翊,朱一.論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科技性與藝術性——以阿加姆噴泉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11-112.
[20] 秦亞平,郭倩倩.淺談校園景觀照明設計[J].燈與照明,2011,35(01):14-17.
[23] 楊容君,狄文和.現代裝置藝術在城市空間的發展及應用[J].大眾文藝,2019(21):109-110.
[22] 何融,祝遵凌.淺析生產性景觀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23):69-70.
[23] 徐陽陽,費文君.歷史紀念性遺址景觀改造研究——以徐州市西游記宮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71-72,75.
[24] 劉世英.淺析高校校園公共空間夜間照明——以重慶大學B校區為例[J].燈與照明,2003(3):17-29.
[25] 孫威,吳言,李雪艷.從生態修復與人文意蘊[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86-87.
[26] 吳成煒,曹磊.沉浸式設計理念及應用實踐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8):65-66.
[27] 劉馨,戚飛.建筑中材料的情感表達——以中村拓志建筑作品為例[J].藝術科技,2020(8):103-106.
[28] 張知祺,吳曼.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和人文性研究——以鎮江金山湖濕地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19):115-118.
[29] 葉宸君.廢棄空間再利用——廢棄工廠藝術化改造[J].藝術科技,2020(21):161-162.
[30] 劉思源.新中式景觀在公共區域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83-184.
作者簡介:金子(2000—),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王璁(1999—),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