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成 肖晨光 魏晉山

摘 ?要:目的 ?探討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進行關節功能康復治療的療效。方法 ?擇取2010年4月~2020年4月間在蘭州五零四醫院行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70例,時間2010年4月~2020年4月,按隨機數表法分組,觀察組35例患者給予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對照組35例患者予以常規康復治療,對比術后6個月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術后6個月給予不同康復治療后,觀察組踝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踝關節功能AOFA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進行踝關節功能康復治療,有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康復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3.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28-03
踝關節骨折在骨科中較為常見,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時,需將患者骨折部位精準復位,并對其進行固定,進而促進軟骨關節恢復,促使患者盡早下地活動。目前來講,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折仍以手術治療為主,有利于患者恢復骨關節運動功能,但術后需進行科學有效的早期康復鍛煉,否則即使骨折部位已經愈合,患者也可能發生運動功能障礙[1]。本次研究為探討手術治療的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擇取2010年4月~2020年4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及常規康復治療,對比兩組術后6個月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開展研究時間為2010年4月,結束研究時間為2020年4月,選取在蘭州五零四醫院行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組,每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性骨折患者18例,女性骨折患者17例,年齡38~80歲,年齡均值為(61.57±6.75)歲。對照組中,男性骨折患者16例,女性骨折患者19例;年齡39~81歲,年齡均值為(62.57±7.14)歲。本次研究中7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均知情同意,比較70例骨折患者相關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甘肅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并按照赫爾辛基宣言的標準進行[2]。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皆經X線或CT檢查確診是踝關節骨折;②皆是單側閉合性踝關節骨折;③有不同程度的踝關節疼痛、腫脹與功能障礙等表現;④符合踝關節內固定術治療指征。
排除標準:①多發性骨折;②粉碎性骨折;③開放性骨折;④并發嚴重軀體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康復治療,術后打石膏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采取消腫化瘀措施,避免患處淤血。術后3d內,要給予患者下肢靜脈泵;術后4d,可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避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10d,患者可開始開始踝關節康復治療;術后2周,鼓勵患者站立,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逐漸進行行走鍛煉;術后6周,鼓勵患者負重行走,但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量,避免過度勞累。
觀察組術后給予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對于骨折較為穩定且固定可靠患者康復治療方法如下:術后1~3d,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活動足趾,同時進行被動抬腿鍛煉;術后1周,鍛煉膝關節能力,進行屈曲、伸展運動,有利于恢復肌肉功能;術后2~4周,踝關節患處打石膏患者,可結合恢復情況經醫生確認后去除石膏進行踝關節運動,未打石膏患者依據自身病情開展踝關節運動,包括被動內外翻及屈伸踝關節運動、主動內外翻及屈伸踝關節運動,進行上述鍛煉前,可先用熱敷,有利于提升組織延展性,鍛煉時注意力度逐漸用力,以無痛或微痛感為宜;術后4~8周,結合X線片及恢復情況,將石膏或支具拆除,隨后咨詢專業醫生確定是否可以開展負重運動,包括各方位跨步鍛煉及下肢負重鍛煉、垂腿勾腿鍛煉、踝關節內外翻抗阻鍛煉等;術后8周,開展肌肉鍛煉,并增加踝關節鍛煉強度,包括深蹲、提踵及上下臺階練習,進而提升踝關節活動度。對于骨折穩定性不佳患者康復治療方法如下:術后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活動腳趾,并進行抬腿鍛煉;術后1~2周,開展肌肉鍛煉及膝關節活動鍛煉,必要時可采取CPM機輔助,鍛煉方法同上;術后2周,開展肌肉收縮鍛煉;術后10~12周,結合患者實際恢復情況進行負重鍛煉。患者開展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了解患者實際需求,消除其思想負擔,耐心告知關節功能訓練目的,將傳統被動康復治療轉化為主動康復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進行6個月康復訓練,采取AOFAS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進行評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術后6個月,踝關節沒有腫脹及疼痛,可正常行走,且AOFAS評分≥85分,判為優;踝關節腫脹及疼痛明顯緩解,活動度為正常3/4,且AOFAS評分在75~84分間,判為良;活動后踝關節有疼痛感,活動度僅為正常1/2,且AOFAS評分在在60~74分間,判為一般;行走后或靜息時踝關節疼痛,伴有腫脹、畸形等癥狀,且AOFAS評分≤59分,判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踝關節骨折患者資料均采取SPSS23.0軟件運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優良率對比
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康復治療6個月后,35例觀察組踝關節骨折患者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AOFAS評分比較
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康復治療后,觀察組踝關節功能AOFA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踝關節主要由脛骨、距骨及腓骨下端組成,關節間相互作用緊密聯系,是機體內重要負重關節[3]。踝關節對于人體正常運動來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日常行走及跳躍,均依靠踝關節跖屈及背伸,具有穩定性及靈活性[4]。踝關節運動與距骨滑車有關,距骨滑車在機體內呈圓錐體,可保障踝關節進行跖屈及內旋運動[5]。踝關節處肌肉群與小腿筋膜相間隔,前方肌腱可保障踝關節正常背伸,后方肌腱可保障踝跖屈運動正常進行,進而保障機體平衡,避免踝關節損傷。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另外由于術后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關節功能康復治療,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踝關節僵直癥狀,導致踝關節功能部分喪失或全部喪失,因此踝關節骨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踝關節生理結構[6]。踝關節骨折術后進行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可有效防治術后水腫淤血,促進患者恢復關節功能,避免術后發生關節受限等問題。為證實康復治療對骨折患者關節功能恢哭復的影響,擇取本院收治的7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開展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術后采取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的患者,術后6個月,臨床療效優良率達94.29%高于對照組74.29%,進一步表明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越早開展康復治療,臨床療效越好,選擇合適時機開展康復治療,可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采取早期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可提升臨床效果,改善預后,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更具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易林,羅玉龍,郭華,等.中醫康復療法聯合抗凝治療在踝關節骨折圍術期及術后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35):140-142.
[2]王福玲.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涉及人類受試者的醫學研究的倫理原則[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3):544-546.
[3]盛朝輝,黎力昊,王健軍,等.尚元疏筋通絡洗劑對Denis-WeberB型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治療作用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5(05):810-814.
[4]劉廣輝.舒筋活血湯加減聯合漸進式功能鍛煉對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09):162-163.
[5]仲榮洲,許嘉寧,王陶黎,等.小腿后側深層肌肉手法松解治療踝關節骨折術后后期僵硬[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7,31(02):104-107.
[6]楊加黎,張賢.烏頭煎熏洗結合功能鍛煉對比單純功能鍛煉對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四川中醫,2017,35(0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