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目的 ?分析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體會。方法 ?于2017年5月~2018年12月,選取昌樂縣中醫院急性腦梗死患者50例,根據其就診單雙號分組,單號25例為控制組,雙號25例為試驗組。控制組應用常規護理,基于此試驗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比較兩個組別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數、卒中量表(NIHSS)評分、總滿意率等。結果 ?兩個組別護理后BI指數、NIHSS評分、總滿意率對比發現試驗組優于控制組(P<0.05)。結論 ?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可對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予以顯著改善,患者普遍滿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護理工作;臨床護理路徑;神經功能;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79-02
在臨床腦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常見,其是因腦組織急劇血液循環障礙而引發缺血、缺氧、壞死所致,該病癥發生,主要特點為“三高”,即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等。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近幾年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呈現為逐年增長的趨勢,這就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1]。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期間,臨床用藥主要為活血化瘀類、抗凝類、擴張血管類等,其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而通過對患者開展有效護理干預,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和治療依從性,進而改善其預后康復和生活質量[2]。本文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昌樂縣中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50例,分析了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體會,現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間昌樂縣中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50例,根據其就診單雙號分組,單號25例為控制組,雙號25例為試驗組。統計基礎信息:試驗組性別比例男∶女為11∶14;年齡值為22~68歲,平均(50.6±3.9)歲。控制組性別比例男∶女為12∶13;年齡值為23~69歲,平均(51.6±4.2)歲。各組基礎資料經臨床統計學檢驗,具有比較意義和價值(P>0.05)。本研究符合倫理學要求。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①均符合急性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均經影像學如MRI、CT等檢查確診;③均意識清楚,且具有一定認知水平;④均知曉本次試驗,且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有腸梗阻病史者;④手術史者;⑤心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控制組應用常規護理,包括適當運動、遵醫囑用藥、常規指導等護理。
基于此試驗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為:①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責任護士、護士長等共同組建,護理內容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制定,并完善規章制度,建立責任制度,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②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表:第1天,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綜合評估其臨床資料,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講解路徑表的內容和意義,遵醫囑治療,完善基礎檢查,鼓勵其主訴心中相仿,加強溝通,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消除不良心理。第2~3天,監測生命體征,完善基礎檢查,飲食注意易消化、高維生素、低脂低鹽,講解疾病發生原因,開展功能鍛煉指導,告知患者治療方案,叮囑其積極配合治療。第4~6天,指導患者開展康復訓練,告知其并發癥預防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知藥物用量和用法,維護靜脈留置針。第7~13天,繼續開展康復訓練,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和病情變化,加強健康宣教和飲食指導等。⑤第14天至出院,對患者能否出院根據病情加以評估,告知其出院注意事項合復診的時間,將疾病高危因素予以詳細告知,并介紹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對路徑表的事實情況予以定期檢查,查明未完成的原因并加以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個組別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數(評估工具為Barthel指數量表[4],分值越高越好)、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評估工具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分值越低越好)、總滿意率(對患者發放自制問卷調查,滿分100分,不滿意為<65分、滿意為>90分、一般65~90分)。
1.5 ?統計學分析
匯總并分析觀察主體的研究數據,并利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描述,行t檢驗。當P<0.05時,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個組別BI指數、NIHSS評分觀察對比
兩個組別護理后BI指數、NIHSS評分對比發現試驗組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但二者護理前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兩個組別總滿意率觀察對比
兩個組別總滿意率對比發現試驗組優于控制組,有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2。
3 ?討論
作為一種腦血管疾病,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以中老年群體較為多發,且在腦血管全部疾病中占比75%左右,主要特點為易復發、病情進展快、發病急促等。該病癥發生后,患者以惡心嘔吐、吞咽困難、半身不遂、頭痛眩暈等為主要癥狀表現,病情較重者可出現昏迷。在治療此類患者的過程中,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改善血液循環是關鍵[6]。而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則可針對其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病情變化等著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促使護理模式更加規范化,并能提升護理流程的清晰度和護理目標的明確性。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可根據設計好的護理路徑表開展護理服務,可避免護理漏洞,可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對于患者而言,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可幫助其充分認識疾病,并快速入院接受治療,可督促其對醫院環境和疾病治療有充分的認識,可從行為、認知、感情等方面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理念,可提升其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并能預見性的事實護理,以提升護理的連續性和系統性[7]。本文的研究中,兩個組別護理后BI指數、NIHSS評分對比發現試驗組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但二者護理前差異不顯著(P>0.05))。兩個組別總滿意率對比發現試驗組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這表明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患者普遍滿意度較高。可見,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具有顯著優勢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可對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予以顯著改善,患者普遍滿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劉銀波,周靜.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4):413-413,415.
[2]馬文娜.探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和健康宣教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7):275-276.
[3]哇尕朵吉.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處理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6):228-229.
[4]陳紅霞,薛彬,趙杭娟,等.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在急性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3):555-556.
[5]劉海燕.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醫學信息,2017,30(9):163-164.
[6]李雪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0):354-355.
[7]花汝鵬.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精神狀態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7,23(1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