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 王兵
摘要:從闡述數字人文的特點和作用入手,強調數字人文在實現非遺檔案的整合、發掘多元多維的價值以及非遺檔案共享與跨界交融方面的作用,在分析數字人文與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關系的基礎上,歸納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現狀,進而剖析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具體對策,包括轉變工作思想理念、完善法律法規標準制度、構建協同聯動機制以及引入先進數字技術,以期實現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數字人文;非遺檔案;檔案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273.5;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96(2021)04-078-05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檔案科技項目“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研究”(2021-R-030)。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非遺是人類文明“活的記憶”,突出的特點是非物質性,所以易遭到破壞或陷入無人傳承的境地,以致消亡。非遺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其保護傳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1]數字人文能充分挖掘非遺檔案的內在價值,為非遺檔案的開發利用提供全新發展契機,從而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
一、數字人文與非遺檔案開發利用
數字人文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融合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的特點,有利于非遺檔案進一步整合,進一步發掘非遺檔案多元多維的價值,實現非遺檔案共享與跨界交融。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能有效整合非遺檔案資源,充分挖掘非遺檔案的內在價值,促進開發利用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在數字人文理念的支撐下,非遺檔案保護相關機構進行聯系與跨界合作,運用數字人文研究方法與技術,重新構建非遺檔案開發利用體系,解決檔案保護相關機構造成的管理混亂、重復建設、信息分散等問題。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除了對傳統檔案進行數字化外,還會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映射技術和視聽等技術手段實現更好地開發,建立具有人文特點的非遺管理信息系統,展示非遺歷史、成果、技藝傳承等相關信息,搭建起群眾與非遺之間的橋梁,讓非遺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現狀
數字時代,許多檔案都通過數字化設備轉換成了數字形式,這給非遺檔案的開發利用帶來了新的契機。目前,非遺檔案開發方式主要有三種:傳統開發方式、數字開發方式和傳統與數字相結合方式。[2]
傳統開發方式以專題資料、陳列展覽、紀錄片、編印出版等形式呈現。各非遺主體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都積極參與,為非遺文化發展和傳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例如位于遼寧省的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該博物館主要以圖片、文字和實物展覽為主,通過展覽充分展現了我國東北地區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時期的民族歷史文化。蘇康寶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守望非遺》,收錄了18位泰順民間身懷技藝的鄉土人物,呈現了一個多方位立體化的泰順鄉土文化。盡管傳統開發方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無法擺脫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情況。
數字開發方式的一種是建立非遺網站平臺,另外一種是實體館利用數字技術驅動數字設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www.ihchina.cn/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該網站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非遺的專業知識,提供非遺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為我國非遺檔案開發工作提供了新的范式,也為非遺檔案信息利用開拓了新的途徑。自此,全國及各省均建立了非遺檔案保護網,非遺網站建設已初具規模,我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是國內第一家將古代建筑、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全數字化展廳,運用了語音圖像識別、AI、VR等先進技術,讓觀眾通過觸摸屏、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體感捕捉設備、虛擬現實頭盔,利用數字文物、數字建筑來理解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歷史和背后的文化。
另外,當前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普遍方式是傳統與數字開發并存。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非遺開發與傳播機構在傳統開發方式基礎上,積極引入數字開發方式,形成了兩種開發方式優勢互補并存的局面,這樣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傳統方式通過圖文、實物展覽等形式展示非遺信息,開發手段簡單、周期短,是用戶獲取非遺信息的原始方式。數字方式通過智能方式輸出,使用戶在信息獲取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
當前,非遺檔案的數字化開發工作,僅限定于某一具體區域的某一主題,受開發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檔案內容挖掘深度不夠,價值實現不能得到滿足,無法實現對于非遺檔案的高度整合。數字人文可以解決檔案無關聯和分散性問題,通過深度挖掘非遺檔案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重構非遺檔案的知識體系,完善非遺檔案傳播途徑,為用戶提供關聯性的展示平臺,使非遺檔案熠熠生輝、大放異彩。目前,數字方式開發尚未深入非遺檔案資源本體,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非遺檔案價值深度挖掘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三、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利用理念滯后
數字人文倡導跨界合作、主動服務等理念,但非遺檔案工作一直存在集中建檔、重藏輕用的理念,各主體落后的理念對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產生了消極影響。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其中之一就是受到開發利用理念的制約,這使我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意識到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重要性。檔案管理機構對收集來的非遺檔案進行建檔以后,往往檔案就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對非遺檔案開發利用也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檢查,沒有考慮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二是在非遺檔案開發利用過程中,僅靠單個主體開展,缺少合作理念。社會公眾也是非遺保護的主體,公眾的意識淡薄,造成了開發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此外,部分檔案工作人員還缺乏技術創新利用的意識,不了解數字人文技術相關知識。
(二)缺少政策制度保障
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需要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3]目前,我國缺少針對非遺檔案資源開發、數字人文開發、公眾參與開發等方面的法規制度,這限制了非遺檔案開發工作的完善和深化。在非遺所在區域,缺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規劃和專項政策保障,非遺檔案開發利用涉及部門眾多,如檔案、文保、財政等,各部門在非遺檔案開發利用上缺少共識,沒有統一合理的規劃設計。如今,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引領和推動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引起了檔案管理機構的重視,但由于人員和資金的限制,致使非遺檔案資料歸檔后,開發利用工作難以科學化和規范化,收集來的檔案不能形成完整體系,影響非遺檔案的開發利用長遠規劃。
1.缺少專業攻堅團隊。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涉及多個學科研究領域,最終開發出的項目能否滿足用戶需求,與開發團隊的人員素養相關。目前,我國在非遺檔案開發利用方面已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仍達不到深度開發利用非遺檔案的要求,存在知識結構單一、技術能力有限的問題。一方面,在非遺檔案資料收集上,收集工作需要耗時耗力,難度較高,沒有充足人員的支持,導致許多重要非遺資料遺落民間。另一方面,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檔案知識和技能,不熟悉建檔流程,在整理立檔時,檔案資料不能快速歸檔,導致檔案開發利用項目不能正常開展。此外,由于非遺檔案內容豐富,涉及專業學科較多,在開發利用時,開發人員不僅要掌握檔案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利用數字新技術創新開發渠道,如三維建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滿足社會公眾個性化的利用需求。
2.開發利用深度不夠。社會公眾對非遺檔案的利用需求一般不是硬性的,同時工作人員對非遺檔案的價值認識不足,導致對非遺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深度不夠。在數字化開發中,沒有跟上數據時代的步伐,技術能力遠遠落后于大環境下的技術水平,非遺檔案開發層次與社會公眾利用需求適配度較低。在數字時代,非遺檔案也逐漸由紙質向音頻、視頻等形式發展,豐富了非遺檔案的信息表現形式。但這種簡單的開發方式,不能形成完整的非遺檔案知識體系,滿足不了現代信息發展的多樣需求。語音圖像識別、AI、VR等數字技術可以突破傳統的非遺檔案開發方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非遺信息,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但這些技術的應用仍處在試驗階段,并沒有得到推廣。
四、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策略
(一)轉變工作思想理念
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與傳統開發有所不同,要求工作人員主動走進基層,與群眾密切接觸,掌握社會公眾的需求,確定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切入點。開發團隊要深入全面地研究非遺檔案的社會與人文價值,確定開發利用的形式,合理規劃非遺檔案開發利用項目。數字人文環境下,非遺檔案擁有者應轉變原有的“重藏輕用”觀念,積極主動地開發非遺檔案。因此,數字人文視域下創新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調查用戶的現實和潛在需求,明確目標受眾,強化“用戶細分”的人文服務理念,主動采用創新技術,針對用戶個性化需求定制開發,使非遺檔案內容和服務方式與用戶需求相匹配,真正體現非遺檔案價值,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非遺文化。
此外,在數字人文開發背景下,必須明確不同數字技術的適用性,不能拒絕新技術,也不能唯技術論。數字人文項目建設過程中始終明確技術只是手段,開發成果的利用才是最終目的,要深入了解開發工作的實際技術需要,采用必要的技術手段服務非遺檔案開發,以實現非遺檔案資源的精準、系統、深度開發利用。
(二)完善法律法規標準制度
我國數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檔案領域數字人文項目的政策法規落后于實踐,相關政府部門的當務之急是完善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標準,保障非遺檔案開發的有效協調、有序進展以及合法利用。
我國發布了一系列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但沒有數字人文在非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信息。因此,需要研究修改現有法律法規,根據非遺檔案的自身特點及開發具體情況,補充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非遺法律法規制度。此外,要建立健全非遺檔案開發利用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方面加強財稅金融支持。政府要依法把非遺保護經費列入預算,支持非遺相關企業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積極引入民間資本,拓展資金來源的廣泛性,完善社會資金招募體系,多渠道資金注入以保障開發利用工作的長期運行。
數字人文視域下對非遺檔案進行開發利用,要明確數據標準與技術標準。標準化是非遺檔案在數字化環境下開發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若各開發主體標準不一致,會影響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的建設。只有數據標準與技術標準統一,各非遺主體在開展開發工作中才有理有據,才能實現非遺檔案數字資源的組織、整合、開發、利用。因此,相關部門還要進一步完善存儲格式、數字化、元數據等標準體系。
(三)構建協同聯動機制
非遺檔案資源數量龐大、類型多樣、來源廣泛,需要開發團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強大的技術背景。單一機構受人力財力資源的限制,很難滿足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需要。因此,非遺檔案開發需要構建多主體協同聯動機制,多機構跨領域合作打破學科壁壘、跨界集成資源,全方位多角度挖掘非遺檔案潛在價值,拓展非遺檔案開發深度、廣度,滿足社會公眾對非遺檔案的利用需求。
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利用涉及四類主體:檔案管理機構、相關學科專家、技術專家和社會公眾。檔案管理機構主導非遺檔案開發項目,負責制定開發利用規劃、提供非遺檔案資源。相關學科專家包括歷史學專家、文學專家、藝術學專家等,從不同的開發視角,提供專業學科知識,關聯學科知識。技術專家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建設非遺檔案開發利用平臺。社會公眾的參與有助于提高社會的檔案意識和利用熱情,在開發過程中起輔助作用,承擔一些技術要求較低的工作,如標引、糾錯等。
數字人文視域下非遺檔案開發的具體方式是:負責開發的檔案管理機構將非遺檔案資源以項目招標的形式分派給開發團隊。開發團隊根據開發規劃、數字標準進行開發,并將簡單的工作分配給社會公眾,協調統籌建立非遺檔案利用平臺。最后,檔案管理機構提供統一的非遺檔案平臺給公眾利用。
(四)引入先進數字技術
文本挖掘技術是從大量的信息中發現潛在的內在聯系、規律等,抽取有效、有用、有價值的知識,并利用這些知識組織信息的過程。[4]海量的非遺檔案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建筑、民俗等知識,文本挖掘技術對用戶檢索檔案行為進行捕捉,分析用戶群體以及利用頻次較高的檔案,系統歸納出用戶興趣與使用偏好,構建用戶與非遺檔案之間的關系網,根據分析結果確定熱點主題,開展編研工作。文本挖掘技術是數據挖掘技術的一種,通常包括文本標題識別、信息特征提取以及信息數據分析等流程,利用文本挖掘技術構建專題特色非遺檔案編研信息庫。文本挖掘技術突破了傳統方式的地域與耗時局限,提升了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速度,實現了高效率的非遺檔案資源深度編研,而且將人性化理念得到貫徹與體現。
關聯數據技術就是使用資源描述框架(RDF)對開放的數據進行描述,利用統一資源標識符(URI)對有關數據進行命名,并對數據進行發布,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獲取這些數據。關聯數據技術對海量數字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內容分析,抽象出所涉及的概念,利用關聯數據的知識組織功能,建立數據與數據之間的聯系,再將概念形式化為知識本體,串聯人、事、物,形成相互連接的關系網絡,提供精準語義檢索服務和關聯推薦服務。非遺檔案開發通過對非遺數據進行技術描述,根據非遺檔案實際進行命名,實現人與物、人與事之間的關聯。如人與物的關聯就是傳承人與其相關非遺實物之間的關聯;人與事的關聯則是傳承人與非遺項目之間的關聯,以反映某一非遺項目的發展沿革等。關聯數據技術可以挖掘并呈現非遺檔案中的隱性知識,甚至在利用的過程中產生新知識,提高了非遺檔案的查全率和查準率,促進檔案資源的深度利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專門用于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表達空間數據的信息系統,表達、模擬現實空間世界和進行空間數據處理分析的工具。非遺檔案具有地域分布廣泛的特性,例如民間美術剪紙,分布于河北、浙江、廣東、云南以及遼寧等地區,受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影響,各地的剪紙技藝具有不同的特色。GIS技術可以很好地揭示這個特性,將我國分散的非遺檔案進行集成和地圖展示,方便用戶查看非遺的分布情況和演變歷程。GIS技術提供一種新的檢索方式,可在地圖上瀏覽查找非遺檔案,移到感興趣的非遺標簽,查看產生年代、傳承情況等信息,也可點擊鏈接了解更多詳細說明。GIS技術實現了點對點的對應,用戶在利用非遺檔案時,獲取非遺文化的同時,還能體驗到空間和時間的穿越效果。
虛擬現實技術(VR)是將人們的想象通過仿真的方法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場景。[5]增強現實技術(AR)是VR技術的拓展,把現實世界中的信息,通過計算機模擬仿真并疊加,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6]VR/AR技術可以還原非遺的原貌,使非遺檔案動起來活起來,讓公眾感受到非遺的魅力,提高公眾利用意愿。“數字敦煌”項目是利用此技術進行非遺開發的應用案例,對敦煌石窟和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后,用戶可通過數字球幕電影觀看洞窟場景,在網站沉浸式場景中漫游。VR/AR技術應用于非遺,一是構建非遺檔案線下體驗,通過VR技術進行場景重建,使用MAYA等三維軟件對非遺建模,然后利用UnyT3D等軟件實現交互式漫游;通過AR技術將非遺相關的民俗文化等信息與檔案展品相疊加,用戶通過智能終端可以瀏覽、操作這些信息。二是建設非遺檔案網上虛擬展覽,利用360度全景技術、Web3D技術等實現沉浸場景的體驗。VR/AR技術綜合運用帶來極具現實效果的體驗感,有助于用戶對非遺的了解與認同,更好地實現非遺檔案的價值。
五、結語
建檔只是保護非遺的第一步,深入挖掘非遺檔案中的價值,提供廣泛的利用服務,實現非遺傳承和發展才是目標。傳統的非遺檔案開發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用需求,數字人文突破了原有的局限,為非遺檔案開發提供了理念支持以及技術手段,對非遺檔案進行深層次的價值挖掘,以數字化的形式延續非遺生命,實現了文化傳播與遺產保護價值。
參考文獻
[1]任越,許娜.基于文化自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式保護的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1(4):26-30.
[2]孔明月.數字人文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3]王悅.數字人文視域下蘇州古橋文化遺產檔案開發利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4]彭小軍.基于文本挖掘技術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8):66-68.
[5]余瑞.基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的室內建筑設計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21(8):106-107.
[6]張艷娟,王賽春,劉水英.增強現實技術在檔案展陳工作中的應用探析[J].北京檔案,2021(8):32-33.
責任編輯:桂峰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