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娟 劉寧寧
摘要:考察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發展史,指出中國共產黨具有歷時性特征和共時性特征,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精神創造史和精神傳承史,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革命道德、工作作風的革命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豐富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新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并在新時代得到升華。與時俱進是革命精神永恒的理論品格,百年黨史是革命精神孕育的“生根地”,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的重要法寶。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百年傳承;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96(2021)04-092-07
基金項目: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2021年度校(院)青年招標項目“以黨史學習教育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研究”(2021XJZB12)。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我國取得的一切發展成就與流淌在共產黨人血液中的革命精神的支撐是分不開的。一部革命精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動的黨的奮斗史和發展史,是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取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歷史,是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永葆生機活力、歷經艱難困苦的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在2021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考察革命精神的內涵、回溯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總結革命精神百年傳承的現實啟示,有利于新時代更好地弘揚和培育革命精神,使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從狹義上來講,是指黨在革命時期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下形成的革命風范和精神品格,特指黨在進行政治革命過程中鑄就的革命精神。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精神風貌,泛指黨在進行政治革命(改革)、經濟革命(改革)、文化革命(改革)中創造的革命精神。本文探討的是革命精神的廣義內涵。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來理解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
(一)革命精神的歷時性內涵
革命精神的歷時性內涵是指以時間為線索,從動態的、縱向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所形成的具體精神形態的內涵、本質與特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革命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的孕育和產生、豐富和發展、傳承和創新必然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走過的百年奮斗歷史。因此,革命精神的歷時性內涵具體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意蘊和精神因子。根據不同的向度可以把這三大時期的革命精神分為人物革命精神、事件革命精神和空間革命精神。其中,人物革命精神是指以革命先輩、先進人物、模范集體命名的精神,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在歷史實踐中所彰顯的革命風范,如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女排精神、楊善洲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事件革命精神是指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些事件中的不凡歷程,如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空間革命精神是指以重要地域命名的精神,彰顯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某一地域一段時間內的革命運動,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實踐中的陣地轉換,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別山精神、北大荒精神、華西精神等。
(二)革命精神的共時性內涵
革命精神的共時性內涵是指以內容為線索,從靜態的、橫向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精神形態的共同性質和特征。雖然每一種革命精神形成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不同,在具體內涵上有所差別,但是這種差別是在統一中的差別。從主體來看,無論在哪個年代、無論是何種革命精神,都離不開黨和人民群眾的參與,黨和人民群眾始終都是革命精神的創造主體,同時也是革命精神的踐行主體,這是革命精神具有相通性的內因;從整個歷史長河來看,它們都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民族復興之路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都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頑強拼搏的真實寫照,這是革命精神具有內在關聯和共生特質的外因。因此,革命精神的共時性內涵具體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程中形成的總體的革命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稱為整體性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團結一致對外的協作精神,等等。時代孕育、呼喚、發展著精神,在社會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革命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譜系不斷拓展,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但無論怎樣變化,這些精神品質始終是革命精神的共同元素,始終是流淌在共產黨人血液里的血脈基因。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體現了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不同的困難和挑戰,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創造出以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命名的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但中國共產黨不變的指導思想、政治信仰、工作作風、奮斗目標等決定了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革命精神具有一以貫之的共同內涵。因此,革命精神的歷時性內涵和共時性內涵并不矛盾,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是從不同維度考察的結果。總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是中國共產黨的巨大政治優勢,凝聚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獨特的革命理論、政治本色、道德觀念、歷史擔當等,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優良傳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百年傳承
黨的百年輝煌歷史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012年黨的十八大的召開為時間節點,劃分為4個歷史時期。在這4個歷史時期中,中國共產黨完成了救國大業、興國大業、富國大業,并將在21世紀中葉完成強國大業。與此相對應,形成了以“革命斗爭精神”“艱苦創業精神”“改革創新精神”“偉大奮斗精神”為主題的革命精神。
(一)初步形成(1921—1949):形成了以“革命斗爭精神”為主題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孕育生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這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緊密圍繞革命斗爭,積極投身于中國民主革命事業,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形成了以“革命斗爭精神”為主題,以建黨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鮮明旗幟的革命精神譜系。
歷史從哪里來,精神就從哪里來,追溯革命精神的雛形要從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標志著源頭意義上的革命精神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源頭活水。嘉興南湖的“紅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紅船精神也被稱為“建黨精神”,是建黨精神的一項初始內容、一種內涵體現。2005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紅船精神的概念,把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概括為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其中,首創精神指的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奮斗精神指的是“堅定理想、百折不撓”,奉獻精神指的是“立黨為公、忠誠為民”,這三種精神分別構成了紅船精神的核心、支柱和本質。
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的展開注入了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在繼續斗爭中以此為基石,培育和鑄就了一系列革命精神,豐富了二者的內涵。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發揮革命首創精神,利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在井岡山這塊紅土地上,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開辟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革命道路。因此,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在中國革命生死攸關之際,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火種,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方向,形成了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為內涵的井岡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視察江西時將這“二十四字精神”進一步凝練為“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問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使薪火相傳的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長征時期,中央紅軍通過戰略轉移,為革命保存了力量,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是歷史的豐碑,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一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將其定義為:“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1]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壯大力量、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起點。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在延安這個“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后方”戰斗了13個春秋,培育了以“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實事求是、調查研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服務群眾”為基本內涵的延安精神。西柏坡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全面勝利,在這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面前,中國共產黨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在繼承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了永遠保持“趕考心態”的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為主要內容的西柏坡精神。
此外,八一精神,蘇區精神,“抗大”精神,紅巖精神,沂蒙精神,白求恩精神,以劉胡蘭、李大釗等為代表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古田會議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具體精神形態,也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范疇,它們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相互統一,共同標注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
(二)豐富發展(1949—1978):形成了以“艱苦創業精神”為主題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豐富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在“以蘇為鑒”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自己的建設發展道路。這一時期,黨和人民面臨物質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等嚴峻考驗,許多困難亟待解決,在這一背景下,黨擔負起開國奠基的創業重任———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的局面。在充滿重重考驗的建設道路上,中國共產黨繼續保持革命斗志,帶領人民克服困難、排除萬難,形成了以“艱苦創業精神”為主題的精神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捍衛民族利益、鞏固新生政權的國際主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一周年之際,朝鮮戰爭爆發,我國受到了外國侵略的嚴重威脅,這對于百廢待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經濟雄厚、軍事強大的美帝國主義的挑釁,黨中央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在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暴、艱苦作戰、舍生忘死,最終將美國侵略者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完成了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這一場殘酷的戰爭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鑄就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的基本內涵包括“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其二是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為民分憂的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三線精神。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河南林州、黑龍江大慶、黑龍江墾區等地艱苦跋涉,解決了太行山區人民多年的用水問題,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緩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糧食緊缺問題,形成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2]367的北大荒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3]31的大慶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4 ]347的紅旗渠精神。之后,由于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步入曲折時期,但是我國勞動人民始終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積極響應黨中央1964年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多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奮戰在崗位上,為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新興工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科研機構等,譜寫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5]45的三線精神。其三是鞠躬盡瘁、勤政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雷鋒和焦裕祿,他們憑借高尚的道德品質、崇高的理想追求成為社會主義的楷模,他們的言行事跡樹起了一座令人信仰的道德豐碑,鑄就了以“熱愛祖國、心系人民、無私奉獻、勇于奮斗”為共同內涵的精神。
此外,西遷精神、大寨精神、“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青藏鐵路精神、鐵人精神、好八連精神、兵團精神、王杰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具體精神形態,也屬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范疇,它們與以上三類精神共同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萬眾一心、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奮發圖強等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概言之就是艱苦創業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斗爭精神。
(三)拓展創新(1978—2012):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精神”為主題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拓展創新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領導人民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6]113,在這一全新的社會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化解難事、收獲喜事、辦成大事,孕育和塑造了改革創新精神,實現了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
首先,改革創新精神的核心要義包括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以小崗精神、特區精神為代表。1978年,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帶頭簽訂了大包干契約,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發展進入快車道,使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村時指出:“今天在這里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表明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此外,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80年,黨和國家作出了興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和實驗區,各經濟特區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揚“敢闖敢干、埋頭苦干”的改革精神,找尋解鎖“現代化大國”的密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慶祝海南建省興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將特區精神概括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7]其次,改革最本質的要求是創新,因此這一精神的核心要義還包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以北京奧運精神、上海世博會精神為代表。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在籌辦北京奧運會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踐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產生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如鳥巢、水立方等里程碑建筑,融合中國文化的“祥云”火炬,網球比賽現場的“鷹眼”系統,媒體一站式服務,智能交通等,使北京奧運會呈現出有特色、高水平的特點,成為盡展我國創新實力的窗口。此外,北京奧運會還展現出了“為國爭光、艱苦奮斗、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繼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舉辦了上海世博會,這是一場充分展示科技魅力、呈現科技文明的盛會,它用創新的理念和科技的實踐,通過各具創意的展覽展示向世界呈現了科技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引領。此外,上海世博會還展現了“為國爭光、全心為民、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嚴謹科學”的愛國精神、服務精神、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和實干精神。
此外,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張家港精神、浦東精神、孔繁森精神、郭明義精神等具體精神形態也屬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范疇,它們繼承了革命年代的斗爭精神,建設年代的艱苦創業精神,是新時期改革創新精神在不同領域、不同時空條件下的呈現,貫穿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實踐的始終,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當代升華(2012年至今):形成了以“偉大奮斗精神”為主題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迎來了新時代,這一新階段,既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發展為基礎,又是對它的提升,賦予了中國共產黨新的歷史使命,即站在“新時期”歷史成就的基礎上,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使中國從富裕走向強大。在中國開啟“強起來”的新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奮斗”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切實把奮斗精神貫徹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全過程”[8]。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孕育了偉大奮斗精神。首先,偉大奮斗精神突出表現為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共產黨人要勇于自我革命,要以自我革命精神來凈化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自我革命成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主題。這一革命精神的內涵可以從“‘守正為本、‘革故為先、‘鼎新為要”[9 ]三個層面來理解。其次,偉大奮斗精神表現為脫貧攻堅精神。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把消除貧困作為始終不變的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采取結對幫扶、產業幫扶、移民搬遷幫扶、技能培訓幫扶等扶貧舉措,最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10]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取得了全面勝利。最后,偉大奮斗精神表現為偉大抗疫精神。2020年春,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自部署、集中領導、統一指揮,迅速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上下同呼吸、共命運,攜手并肩作戰,形成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的最大“合力”,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11]的抗疫精神。
此外,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北斗精神、右玉精神、新的偉大斗爭精神等具體精神形態,也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范疇,它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體現新時代偉大奮斗精神,與以上三種精神共同詮釋了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在新時代得到升華。
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百年傳承的現實啟示
黨的奮斗史和發展史就是一部煉就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歷史,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汗水、鮮血、智慧凝結成一系列革命精神。通過考察建黨百年來革命精神的賡續發展,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的現實啟示。
(一)與時俱進是革命精神永恒的理論品格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同馬克思主義一樣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這正是革命精神歷經幾代人而不衰,隨著時代發展而愈益成熟,表現出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的奧妙所在。
通過梳理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革命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展現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革命精神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整體,是由若干具體精神形態組成的精神譜系,在這一譜系構架中,每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精神形態具有相對穩定性,圍繞其展開的具體精神形態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同時,各歷史時期的精神形態自成體系,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和特征,各形態之間相互聯系,前一歷史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后一歷史時期革命精神的源頭活水,后者又是對前者的傳承和發展,這種內在結構的繼承性,反映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連續性。因此,革命精神是弘揚與培育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實踐中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革命精神誕生至今已整整100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實現革命精神的創造性發展,不斷豐富革命精神的基本內涵,擴充革命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既實現了革命精神的時間譜系延續,又實現了革命精神空間范圍的延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反復強調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而且圍繞革命文化、紅色資源、革命理想等對革命精神進行了新闡述,構建了革命精神的新話語,使革命精神呈現出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特征。實踐永無止境,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革命精神必將適應時代發展的行進步伐,反映時代特征,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賦予其體現時代發展新情況的新內容。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是這一理論品格使革命精神能夠恒久發光,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傳家寶,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二)百年黨史是革命精神孕育的“生根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記載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發展軌跡,凝結著前人的智慧與汗水,彰顯著前人的精神與品質。縱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百年演進歷程可以發現,革命精神貫穿于百年黨史全過程,印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歲月,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底色。
偉大的實踐孕育形成偉大的精神,黨的百年輝煌歷史中蘊含著豐厚的精神寶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在100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寶貴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民族復興之路偉大實踐的結晶。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頑強拼搏,帶領人民經歷了充滿艱辛的革命之路,走過了重重考驗的建設之路,迎來了波瀾壯闊的改革之路,在創造偉大歷史的征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優良傳統和革命品質,鑄就了偉大的革命精神。黨的革命精神具體體現在黨的歷史之中,始終貫穿于黨的各個歷史時期,是黨歷經百年風雨兼程,在火的洗禮、血的考驗中創造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7月11日考察西柏坡時說:“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12]在100年的接續奮斗中,黨的革命腳步從未停歇,播撒的革命精神種子不斷生根發芽,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家園,從黨的光輝歷史中,能夠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偉大事業孕育和催生偉大精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干革命、搞建設、促改革、求復興的實踐歷程,是革命精神孕育的“生根地”,是革命精神升華的“營養劑”,新時代共產黨人要從黨史中汲取精神上的“鈣”,在重溫歷史中厚植革命精神,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三)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的重要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革命精神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是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走向成功制勝的重要法寶。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沉重之際,在不斷的挫折與斗爭中成長起來,在不斷的抉擇與摸索中成熟起來,尋得了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新中國從百廢待興到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在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背后,隱藏的是中國共產黨困難不畏、勇氣不移、信念不變、志氣不墮的偉大革命精神。正如革命先輩李大釗所言:“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革命精神始終貫穿黨的奮斗征程,激勵黨在千錘百煉中發展壯大,在風險考驗中力挽狂瀾,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充滿艱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斗爭精神驅使中國共產黨人在血與火的熔鑄淬煉中,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取得全民族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奪取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在重重考驗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艱苦創業精神激勵中國共產黨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改革創新精神鼓舞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解了一件件難事,辦好了一件件喜事和大事,成功應對了全球經濟危機。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偉大奮斗精神鞭策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應對風險挑戰中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更談不上革命的勝利。始于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拓展和創新的革命精神譜系,是共產黨人血液中的不竭力量,是共產黨人不斷攻堅克難,創造彪炳史冊的歷史偉業的基因密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1).
[2]黃宏,高躍輝.北大荒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黃宏,蓋立學.大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丁同民,鄭中華,王軍.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李杰.“三線”記憶:一個火熱年代的記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14(1).
[8]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2-15(1).
[9]趙秀華.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科學內涵[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2):45-53.
[10]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1).
[1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1).
[12]習近平.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再訪西柏坡側記[N].人民日報,2013-07-14(1).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