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婧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社區公共空間作為居民日常活動的必要場所,其研究一直受到重視。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公共空間內人的行為特征也會相應變化,更加考驗空間對于日常行為活動的保障能力。
環境行為學是人性化環境設計的主要研究領域,注重環境與人的外顯行為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本文以環境行為學為理論基礎,對疫情下社區內主要公共空間的主要人群、人的行為方式、活動的持久性等信息進行觀察并記錄,基于環境行為學分析居民室外活動的特點及需求。通過指出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公共空間營造方法,旨在為后疫情時代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提出策略。
環境行為學的提出始于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以及在活動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心理反應。20世紀70年代以后,環境行為學的概念引入我國。清華大學李道增教授的《環境行為學概論》進一步拓展了環境行為學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等領域的設計理念。
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觀察法。觀察法是在自然環境下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系統觀察,記錄并分析其中的規律。觀察法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行為事件的發生。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社區公共空間實地調研,觀察并分析社區公共空間特征、人的行為活動等。
“公共空間”一詞,“公共”體現了公平性,“空間”則體現了使用性。社區的公共空間一般是指社區的入口廣場空間、街巷空間、節點空間等。本文以北京郊區某社區內公共空間作為研究對象。疫情下社區封閉管理,居民的主要室外活動空間為社區內公共空間。
選取社區內主要公共活動空間進行觀察,其中包括社區入口廣場空間、游樂設施及周邊節點空間、外湖一側的空間,4個地點的公共活動空間簡稱為P1、P2、P3、P4(圖1)。所選公共活動空間皆為居民的主要活動空間,具有代表意義。

圖1 P1-P4公共空間的位置(作者自繪)
利用觀察法對所研究的公共空間定點觀察。觀察內容包括公共空間中的主要人群、行為內容、活動時間等相關信息。在P1、P2、P3、P4公共空間內設置觀察點,以30min為單位記錄該公共空間內居民的行為活動。
通過初步觀察公共空間內的使用情況,發現P1-P4公共空間的全天活動量存在明顯波動,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下午18:00-20:00,后續則著重觀察該時段內人的行為活動。最終確定觀察方法為每30min統計一次公共空間內人的行為活動相關信息,記錄18:00-20:00時間段內P1-P4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
由活動空間與活動行為關系圖(圖2)可知,社區內最主要的行為活動為散步,關聯場所為P1、P4公共空間,P4空間為散步最常使用的活動場地。公共空間中,P1區域的人流量最大,深受居民的喜愛。此外P1與P2空間內的人群活動類型相同且最多,均包含5種活動類型。

圖2 活動空間與活動行為關系圖(作者自繪)
經調研發現,P1空間較為開敞,居民活動區域較分散,主要行為活動為散步、與他人聊天和進行體育運動(除跳舞),少部分人活動內容為獨自休憩、跳舞。經統計,P1空間內活動人群各年齡層皆有(圖3、圖4)。對比工作日與休息日中P1空間人的行為活動,活動人數在工作日中多于休息日,主要活動時間為19:00-19:30。

圖3 P1空間某工作日18:00-20:00人行為活動統計圖(作者自繪)

圖4 P1空間某休息日18:00-20:00人行為活動統計圖(作者自繪)
P2、P3空間內居民的主要行為活動受到游樂設施的影響,兒童多參與游樂設施相關的活動,中年人與老年人多為休憩、與他人聊天。兒童與成人的人數比例大約為1:1。分類統計P2、P3空間內人群數量及所占全部人數的比例,繪制統計圖(圖5-圖8)發現P2空間內人群類型多于P3空間,P2、P3空間工作日活動人數均多于休息日。

圖5 P2空間某休息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圖6 P2空間某工作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圖7 P3空間某休息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圖8 P3空間某工作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P4空間內人主要行為活動為散步,主要人群為老年人與中年人,多為2-3人一組。組群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盡量避免面對面接觸。P4空間休息日最高峰活動人數多于工作日(圖9、圖10)。

圖9 P4空間某休息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圖10 P4空間某工作日人行為活動統計圖
居民在社區公共空間內的主要行為活動為與他人聊天、獨自休憩、進行體育運動(除跳舞)、跳舞、散步、體驗游樂設施等。受到疫情的影響,休憩人群選擇休息座椅時多偏向與周圍人保持一定距離的位置,休憩人群人數一般為2-3人。
人們在公共空間的行為活動與空間內的活動設施存在一定聯系。在游樂設施較多的空間內,人們主要活動方式為體驗游樂設施、與他人聊天及休憩。一些較開敞的空間內,人們主要行為活動為散步、跳舞等。由于某一類型的場地被長期使用,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場所,比如人們去跳廣場舞,因此人的行為活動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
調研發現散步為后疫情狀態下人們首選的活動,因其可以減少與他人接觸的同時滿足人們外出活動的需求。針對后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充分利用社區內公共空間,在散步途中設計趣味性的導語與標志。通過合理的路線設計,引導人們在散步途中的方向,減少人們面對面接觸的風險。
后疫情狀態下需考慮人們的心理變化,采用較少人參與使用的設施限定空間內存在的人數。調研中發現人們常選擇在遠離他人的座椅處休息,應控制人們活動的安全距離。例如加拿大的穹頂瑜伽房,將透明無框網格穹頂安裝在開放空間中,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合理社交距離,營造一個安全的戶外鍛煉環境。紐約的多米諾公園在草坪上劃定圓圈作為社交距離圈,距離圈直徑為8英尺且彼此之間相距6英尺,通過距離圈的方式引導人們在公園內的行為活動。合理的社交距離不僅增加應對突發衛生事件下的社交安全性,也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在公共空間內,人的行為活力受到活動設施的影響,應從人的需求出發滿足人們活動的多樣性。布置設施時,為保證合理的社交距離,并減少人們接觸的機會,可通過錯位的座椅控制其距離。
通過調研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于公共空間內的行為需求不同。兒童的行為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游樂設施的影響,活動多圍繞游樂設施展開。成年人的行為活動多為散步與交談,對休息座椅的需求量較大。因此,設計時需要考慮不同人群的行為偏好及行為需求。
由于成人看護兒童需在場地內長久停留,應增加空間的豐富性,在兒童游樂設施區域補充成人的活動項目。通過公共空間設施多樣性與多功能性的提升,既增加了活動空間的吸引力,也為居民創造更親密的家庭體驗場所。
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時應考慮心理層面的安慰,可通過活動標語、趣味性活動設施提高人們戶外運動的積極性。公共空間內增加具有跳躍性的色彩,增強空間的視覺體驗,愉悅人們的心情并舒緩疫情下的消極情緒。例如日本高松市疫情期間的全新車道系統提供免接觸的、高效的販售服務,利用大膽的文字標識和顏色吸引駕駛者的目光,同時該系統與街區產生了積極的互動。
公共空間內,人與人之間具有相互吸引的現象。疫情常態化下為減少人們的接觸,設計具有時間間隔的互動裝置,幫助人們增加參與感并創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社區公共空間的存在需要有人的參與,人的活動也是公共空間活力的主體。從人的行為需求與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對空間內人的行為活動觀察并分析,提出增加適合的活動場地、提高設施的安全距離、滿足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基于心理需求層面提升環境等策略,思考后疫情時代重新激活公共空間的途徑,創造更優質的社區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