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政勝,馬少雄,陳子威,盛林,宮皓陽,黃鑫
(1.寧國市城市園林管理服務中心,安徽 宣城 242310;2.安徽省綠色建筑先進技術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徽省水污染控制與廢水資源化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601;4.安徽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寧國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東臨蘇杭,西靠黃山,連接皖浙兩省七縣市,屬皖東南山地丘陵區,市域地形地貌復雜,以丘陵山地為主,間有河谷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組合分異明顯,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
寧國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總面積為8.71km2,主要有四個分區(見圖1):小南河北分區(匯水面積為2.75km)、龍潭河分區(匯水面積為0.32km)、西津河分區匯水面積為1.93km、小南河南分區(匯水面積為3.71km)。這4個分區實施海綿城市改造較早且工作徹底。

圖1 寧國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示意圖
根據《寧國市城市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中確定,示范區的居住用地2.5km,占試點區總面積44.5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0.61km,占比10.83%;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0.50km,占比9.24%;交通設施用地1.23km,占比21.85%;公共設施用地與綠地0.76km,占比13.40%。示范區功能定位主要承擔城市和區域層面的各項主要職能,發展重點以加快老舊區改造,以公共服務、居住、商業、商務為主,工業為輔,促進整體多元功能的轉型發展。

試點區建設概況 表1
按照《寧國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在2016~2020年期間,在試點區內進行了公園綠地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與小區工程、水系治理工程、排水防澇工程、海綿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大類工程項目,共計投入1400余萬元,目前項目均已實施完成,具體見表1所示。
寧國市水資源較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589.7mm左右,現狀城市用水水源以地表水為主。依據宣城市至少近30年日降雨數據,可知宣城市徑流總量控制率曲線(見圖2),以及不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關系。依據《安徽省海綿城市規劃技術導則》中安徽省各地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寧國市屬于75%~80%區域,因此中心城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總目標取75.0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8mm。

圖2 宣城市徑流總量控制率曲線
根據《寧國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6~2020)》的相關要求,寧國市一般地區雨水設計重現期P=2年;重要的地區處取3年,其中人口密集且低洼地區取5年。在立交泵站設計時,應要求立交泵站周邊地區外水不得進入低洼段,以免增加泵站的負擔,造成立交橋下積水,重現期取5年~10年。寧國市內澇防治標準為20年一遇。
根據《寧國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寧國市城區規劃人口為34萬人,為一般城鎮。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94)、《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及《寧國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寧國市城區防洪標準為:近期(2020年)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遠期(2030年)防洪標準為40年~50年一遇。寧國市中心城區內河水系防洪標準為30年一遇,干流及一級支流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3.1.1 天然水域面積變化情況
四個排水分區中,在龍潭河與小南河南分區內對三個黑臭水體清淤時,疏通了河道以及其帶狀公園的改造,使得水域面積較建成之前水域面積有所增加,總體水面面積增長了一倍。而西分區內沒有河流,北分區只有部分小南河,天然水域面積基本未發生變化。
3.1.2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建成區中小南河北分區已完成海綿城市改造的面積58.577hm2,小南河南分區已完成海綿城市改造的面積為85.6175hm2,龍潭河分區已完成海綿城市改造的面積7.55hm2,西津河分區已完成海綿城市改造的面積為39.61hm2。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標準》(GBT51345-2018)方法計算:這四個匯水分區內其對應的控制降雨厚度為24.55mm,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大于75%。
3.1.3 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或硬化地面率
通過計算各個分區內的每個海綿建設項目的硬化地面率,具體見表3、表4所示。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各公園硬化地面率大都在20%~30%之間,道路硬化地面面積均小于70%,符合硬化地面率不大于70%的要求。且在建設過程中,均增加了可透水地面面積,能夠滿足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建成區區域現狀水面面積統計表 表2

寧國建成區新建、改建道路建設情況 表3

寧國建成區公園項目硬化地面率 表4

寧國市黑臭水體治理前水質檢測數據 表5
3.1.4 雨水資源化利用情況
由于寧國城市處于南方,對留滯的雨水利用率不高,大多數雨水通過滲透轉化為地下水,少量雨水可用于灌溉花園。
3.2.1 黑臭水體消除
寧國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主要有小南河、星河、龍潭河3個(相關水質情況,見表5所示)。并于2018年實施治理工程,在近年的海綿城市建設中,通過細化治理方案和計劃、實施控源截污工程、實施內源治理工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實施補水活水工程、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建立長效管控機制來完成這三條河流的黑臭水體治理。
寧國老城區管網當前形成了新舊兼備、管渠并存、雨污分流不徹底、多頭排放的格局,雨水主要通過三排溝和小南河直接排入外河。寧國市排水管網基本敷設在主城區及部分新城區,其他城市規劃區域內雨水均為自然排放,經管網普查:現狀主城區、部分新城區雨水及合流制管網總長168.70km。寧國市主要易澇點19處,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寧國市歷史易澇點分布圖
在積澇點的消除中,重點做好區域排水設施疏通,增加海綿城市理念的雨水下滲,綜合整治收納水體的調蓄能力等,提高了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達到20年,目前已消除上述易澇點內澇問題。
①寧國市通過海綿城市試點區的合理工程建設,在四個排水分區中完成了8.71km的海綿城市建設,占市建成區的31.1%;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均大于75%,海綿城市建設初見成效。
②為進一步推進寧國海綿城市建設水平,海綿城市試點區外相關項目建設相對滯后,需要通過頂層的統籌謀劃,高質量地分步有序推進。
③結合南方地區的特點,需要進一步精準研究,積極推廣地區特色,鮮明展現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促進寧國海綿城市建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