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華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一場疫情,帶來了全球對于健康城市的關注。我國老城區建筑密度高、人口密集、老舊小區眾多,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健康管理單元,在抗疫期間尤為重要。探索舊城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質量,完善社區治理以及倡導建設日常健康生活圈,可大大提升城市的韌性安全。
大建設以來,合肥的發展令人矚目。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每個合肥人的生活。居民在對外出行、居住環境、休閑體驗、娛樂等方面有了更加多樣的選擇。但同時,這種“選擇”仍是不足的,基層公共服務供給與居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之間還有較大差距。應對突發應急事件,社區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有待優化。人們對于應急防災避險、休閑健身、醫療養老、人文教育、鄰里關懷、環境美化等多個方面的需求導向更明確。
目前,合肥市城市新區基本建立了完善的15min生活圈體系,以社區綜合體方式整合公共配套設施,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城市舊區涉及城市更新地區和老城區,現狀社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防災避險設施,日常休閑健身等缺乏,慢行系統環境有待改善。
結合合肥市現有社區發展的趨勢,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步行可達為基礎,以保障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為切入點,分級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形成15min、10min、5min三級社區生活圈。
后疫情時代,基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突發應急事件情況下的需求,將綠色生態、步行可達和方便宜居等健康要素考慮在內,完善舊城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本文重點提出公共設施體系、公共空間體系、慢行交通體系三個策略研究,構建完善的社區日常健康生活圈體系,創造安全、衛生、健康、舒適和優美的居住空間環境。
基于對居民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多層次日常健康需求的分析,建議對城市舊區公共服務設施按街道級、社區級、小區級分級設置,創建服務—類型豐富、便捷可達的多層次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以便設施種類滿足各類健康需求,設施分布滿足步行運動需要。
基于舊城區用地局限,綜合服務中心應補缺補差、靈活應對。應充分利用現有服務設施,盡量整合零散設施,體現集中效應,可形成多個專項中心(如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文體活動中心、社區醫療養老中心等)。通過合并、改建、置換、租用等方式,逐步補齊短板。
以合肥老城某更新地塊為例,地塊內為多個老廠生活區,場地內建筑分為使用中建筑及閑置建筑/廢棄廠房兩類。場地內原有廠房部分改造為文化活動中心、書畫社和社區養老,其他房屋處于閑置狀態。廠區東北側有零散房屋和水塔,已經處于損毀和廢棄狀態,急需進一步改造更新。場地內閑置建筑的形式多樣,面積最大的是北側的三層老工廠建筑,現已騰退。另外還有一組小型的車間和配套用房,以及一座廢棄的水塔。規劃分為社區基礎功能和社區拓展功能。基礎功能以滿足社區住戶尤以老年人需求為主,包括老年活動、棋牌,食堂、托老中心等功能。拓展功能考慮放在改造二期,滿足社區中青年及兒童需求為主,包括共享閱讀、書畫、文創空間。拓展功能以社區展覽、書畫工作坊等為主。以文化站為核心,擴大社區食堂面積,增設戶外就餐區,增加室內棋牌室桌數,擬將現狀老工房改為社區托老所。原有舞臺拆除,移至文化站西側,結合場地原有高差形成看臺,增加社區主要通道活動內容,增強社區活力。文化站南側修整場地界面,梳理停車方式,保證人車分流。文化站東側未來擬改造為社區配套,以閱讀,四點半學堂,文創類功能為主。水塔區域結合東側建筑群,形成該區域視線焦點。

圖1 合肥某更新地塊現狀建筑使用分析圖

圖2 更新改造公共服務中心示意圖
以空間開放滿足交際需要,尺度宜人環境優美滿足心理需求,活動場地滿足鍛煉需要為目標,建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體系。
按照“開放共享、融合發展”的思路以及現代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針對各個年齡階段對體育鍛煉、健身休閑的不同需求,構建覆蓋全齡的健身休閑空間,滿足居民從基礎健身到專業訓練等各類全民健身需求。盡可能利用老城邊角地、插花地、未用地、街頭陳舊綠地建設社區室外健身場地。
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加強社區公園、社區游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街頭綠地等社區公共空間建設,不斷提升社區公園覆蓋率和聯系度,增強開放度,滿足居民休閑游憩的需要。鼓勵各級生活圈內部商業、辦公、文化設施、居住、學校等用地中的附屬綠地廣場向社區居民開放,增加社區公園及公共空間面積。
構建社區公共空間網絡。以各級社區公園為核心,增強與周邊市區級公園、開敞空間的聯系度,依托社區內生活性支路、公共通道、水系等建設社區級步道,與市級步道對接,滿足人們日常休閑散步、跑步健身、商業休閑活動等日常公共活動需求,串聯地區及社區級主要公共空間節點,形成大眾日常公共活動網絡。
對使用狀況較差的小廣場小綠地、屋頂、橋下空間等進行改造,以口袋公園、迷你公園、小型公共空間的塑造,使原來較為消極的空間轉化為積極有活力的空間。
針對不同人群的綠地、廣場設計宜兼顧社區內不同人群的需求,設置幼兒游戲場地、兒童游戲場地、青少年活動與運動場地、老年人健身與休閑場地。各類活動設施包括幼兒和兒童的游戲器具、青少年運動的運動器械和為老年人健身與休閑使用的設施。戶外活動場地的配置與設計宜以居民的年齡結構為基礎,其分類與設計根據不同年齡組人群活動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行為特征來進行。
社區街道是營造社區出行環境的重要載體,是連接社區居民主要出行、休閑、生活、交往等需求的線性公共開敞空間,也是展示城市生活魅力的重要載體,與道路相比,社區街道更為強調人性尺度、功能多樣和景觀特色。構建既符合日常狀態健康需求,又滿足突發應急事件需求的適應性慢行體系。
結合社區規劃,積極推進慢行交通改善。提倡“慢行優先”的理念,提供騎行順暢、步行有道的慢行環境,打造環境友好的慢行體驗。
①優化道路斷面設計。確保路權向行人傾斜,完善機非隔離設施、保障非機動車道寬度要求,確保各行其道。18m以上道路應設置綠化帶、柵欄、隔離樁等機非隔離設施,條件允許時,應優先采用綠化帶形式進行隔離。獨立非機動車道寬度一般不小于3.5m,最窄不低于2.5m;劃線非機動車道通過路面標線劃示與機動車道進行隔離,寬度一般不小于2.5m。
②合理確定步行通行寬度。步行系統應結合道路沿線用地功能、業態、開發強度、公交設施等因素合理設置通行寬度,不宜小于3m,不得小于2m,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如商業街區、軌道站點出入口等不宜小于4m。
③道路寧靜化設計。采取優化斷面形式、街道寧靜化管理等多種措施,維持街道的人性化尺度與形成速度,確保社區內部街道寧靜共享。
④一體化道路共享設計。加強人行道與周邊空間一體化設計。沿街建筑底層為商業、辦公、公共服務設施、公園綠地等功能時,道路紅線內人行道應結合建筑退讓、公共空間進行一體化設計,在鋪裝、標高等方面統籌考慮,限制設置臺階、停車、不可進入的綠化等消極隔離設施。
后疫情時代,健康社區的營建和全人群健康目標的實現愈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基于構建完善的社區日常健康生活圈體系,本文從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公共空間體系、慢行交通體系三個方面提出配置建議。未來可通過在不同社區開展實證研究,探索在不同類型社區健康生活圈的建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