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文凱,于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香山幫”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于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為建筑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隋唐、五代、宋元時期,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樣式、工程做法、建筑材料,其影響范圍南至杭州,北及淮安,涵蓋了蘇、浙、滬、皖、贛等地。《宋史》《元史》《姑蘇志》等文獻記載了當時的繁華與富麗。
明初實行嚴格的匠籍制度,匠人子弟只能世代承襲技藝,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吳縣香山(今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背山面湖,土地少,而人口眾多,為匠者,十之八九。很多人自幼便學習斧、刨、鑿、鋸的使用,經年累月,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因而古籍中有江南巧匠出香山的說法。明之后遂以“香山幫”作為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匠人的稱呼。“香山幫”工匠主要從事傳統建筑營建,包括木匠、泥瓦匠、石匠、畫匠、疊石匠等工種。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大批江南工匠應征到北京參加新都的遷建工程。至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紫禁城、西苑、北京城、明長陵陸續竣工。這些偉大的建筑,是“香山幫”的第一次亮相。這些工匠中就有杰出的香山匠人蒯祥(公元1399年—公元1481年)。蒯祥與父、祖一同參加了上述工程,并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從一名木工,不斷升遷至工部左侍郎,主管全國的營建活動。蒯祥曾先后主持過多項大型工程,包括明景陵、裕陵、北京九門城樓(加建于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紫禁城三大殿以及乾清宮和坤寧宮(重建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承天門(重建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等。
明末至清乾隆時期,揚州的片石山房、和園、個園,蘇州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無錫寄暢園等,最終成型的。晚清及民國時期無錫宜興的城隍廟、圣王廟、上海天妃宮等均出自香山工匠之手。
1929年香山匠人姚承祖(公元1866年—公元1938年)根據“香山幫”的傳統做法和自身的實踐經驗撰寫了《營造法原》一書。全書共16章,13.5萬字,圖例128幅,包括木作、石作、裝折、地面、墻垣、屋面等營造做法,是對“香山幫”營建方法的總結,也是研究江南傳統建筑的重要文獻。1959年該書經南京工學院張至剛教授增編,劉敦楨教授校閱,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
目前在江南各地,家具制作、裝飾裝修、景觀營建等行業的從業者,仍以“香山幫”的傳人自居。“香山幫”已經成為質量與品質的象征,烙印在工匠的心中。
“香山幫”扎根江南,其作品如拙政園、留園、獅子林可謂巧奪天工,異彩紛呈。這些園林的主人多是文人雅士,工匠要根據其奇思妙想,落實設計方案,之后還要對工程做出預算,繼而組織和管理整個施工過程,對于關鍵性施工環節,往往還要親自動手操作,直到竣工。因此作為一名成熟的“香山幫”工匠絕非易事,而是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拙政園堪稱“香山幫”的巔峰之作,是中外園林藝術設計者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拙政園初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吳門學派大家文徵明設計,造園的總體思想是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以小見大、意境深遠。該地原本池塘環繞,參差交錯,稍加疏浚后,再植以林木,堆土疊石成山,使園內景色異常豐富。遠香堂是拙政園中部的中心建筑,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三間,內部高大寬敞,通透無柱,四面設落地明罩,打開后景色皆入,美不勝收。遠香堂的四周設有圓柱圍廊,蓮花覆盆式青石柱礎,古拙典雅(如圖1、圖2所示)。遠香堂周圍環繞著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等眾多景觀,形成了豐富的層次,使人臨水眺山,在尺寸之間感受到氣象萬千。

圖1 遠香堂外部

圖2 遠香堂內景
拙政園的木雕、磚雕、石雕均有細致入微的表現。以木雕為例,首先是選材十分嚴格,常用杉木、銀杏、香樟、楠木等,不能有開裂、變形、霉變等情況,受力部位要有適宜的強度和韌性。其次是雕刻的圖案生動、豐富,與構件的形狀、受力、整體環境相協調,有深遠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此外還要考慮木雕的牢固性、耐久性,防止因日后的風雨侵蝕而損壞。雕刻的手法又有隱雕、線雕、平雕、浮雕、鏤雕、透雕、圓雕等類型。
拙政園中部的玲瓏館(如圖3所示),坐東朝西,門板采用淺浮雕,以梅、蘭、竹、菊等各色植物為主題,配有石榴、牡丹、壽桃、葫蘆等各種吉祥圖案。每件作品的寓意十分豐富,有吉祥如意、福壽長存之意。圖案參差錯落,脈絡清晰,層次感和立體感都很強,整體效果惟妙惟肖、精美絕倫,堪稱“香山幫”木雕藝術的代表作。

圖3 玲瓏館內景
拙政園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由于其精致的工藝和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儒家思想對于中國人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禮記·大學》中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對于社會、家庭和個人的一種境界、責任、能力。因此使得工匠胸懷天下,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在具體的工作中能夠做到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地完成自己的職責,并不斷尋找自己不足,持續提升、完善其技藝,最終趨于完美。
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將工匠的名字刻在其所作的器物上,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要嚴厲追究其責任的制度。秦陵的磚瓦、石料、兵器、宮廷用品上,至今還能看到建造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名字。《唐六典》和《唐律疏議》規定工程質量不合格,除賠償外,責任人還要被處以笞杖、流放、徒刑,甚至斬首等不同的刑罰。《宋刑統》和明清律例也做了類似的規定。正是在這種異常嚴格的制度下,工匠牢固地樹立了質量重于生命的意識,毫不動搖。
以江南工匠為主建造的南京明城墻(如圖4、圖5所示),建成于洪武元年(公元1386年),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南京地處江南,地基松軟潮濕,墻身很容易風化、粉化,而且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清末戰爭、抗日戰爭等嚴重的破壞之后,依舊完好,足以說明當初的工程質量十分過硬。

圖4 南京明城墻

圖5 城墻細部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計劃在博物館二層建設一座明式風格的展廳用于陳列中國明代文物。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及蘇州園林管理處專家組成的設計團隊,以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設計的明式庭院方案中標,被命名為“明軒”(如圖6、圖7、圖8所示)。1978年12月雙方簽訂合同,建筑所需磚、瓦、木構件均在中國生產,之后再運到美國拼裝。蘇州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此還專門恢復了陸慕御窯的傳統燒制工藝。1980年1月,蘇州市園林修建隊的工作人員和民間能工巧匠,共二十七人赴美施工。

圖6 明軒庭院

圖7 明軒太湖石

圖8 明軒半亭
“明軒”總面積約460m2,是一座具有濃郁中式風格的庭院,由門廳、門廊、曲廊、檐廊、半亭、圍墻圍合而成。入口處懸掛的牌匾上題有“探幽”二字,之后的曲廊豐富了空間層次,有曲徑通幽之意。曲廊對面靠近墻面處是一座半亭,周圍圍繞著太湖石,并植以梅、楓、竹、牡丹、芭蕉等中國傳統花卉。
美方對于“明軒”的工程質量給予了高度評價,1980年5月30日正式通過竣工驗收,從此開啟了中國傳統園林向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的先河。目前蘇州企業在溫哥華、倫敦、慕尼黑、札幌、悉尼等城市相繼建設了大量中國傳統園林,將“香山幫”的風韻帶到了全世界。
工業革命后,歐美各國的工業蓬勃發展,創造出許多世界一流的產品。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努力追趕,目前在很多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少行業甚至處于領先地位。人類未來面臨著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香山幫”作為我國杰出的工匠群體,有著精湛的技藝、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學習和借鑒其成功的經驗,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