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書嫻,吳湘軍
土家族作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較發達的少數民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和文化傳承中,土家族產生了許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積淀和風俗風情。源自土家日常生活中的擺手舞,它集體育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參與性極強,同時它也是土家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它充分體現了人類共有的體育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
文化生態學是研究文化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文化學和生態學的一門交叉學科[1]。民族文化生態是由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區各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了解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核與若干外核,可以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環境3個層面[2]去分析、挖掘。本文將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社會制度等層面進行深度挖掘,對湘西農車鎮土家族擺手舞獨特的體育文化進行探究,分析文化生態學視角下農車鎮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目前發展困境及相關發展思路,為土家族擺手舞可持續發展提供相關理論借鑒。
農車鎮所屬湘西北邊陲龍山縣,位于縣城東南69公里,于2015年12月龍山縣合并塔泥鄉、農車鄉成建制合并設立農車鎮,轄區面積199.22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21847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80%;農車鄉擺手活動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全鄉男女老少能歌善舞,1997年10月被省文化廳授予 “ 湖南省群眾文化(土家族大擺手)藝術之鄉 ” 稱號;2008年農車鄉被國家文化部授予 “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族擺手舞之鄉 ” 稱號,隨之2009年2月26日,湖南省政府將龍山縣申報的土家族擺手物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當地土家族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等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傳承了土家族文化的精髓,其中代表性文化傳統活動有土家族的 “ 舍巴日 ” 、農歷正月初九土家族歌舞集會三天、六月六等,土家族擺手舞這一文化活動穿梭在整個土家族節日當中:無論是祭祀還是婚嫁等,擺手舞都是其中一種最基本最常見的活動,所以擺手舞猶如血液般流淌在農車鎮悠久的歷史文化中。
農車地勢形成以高山為主,兼有丘陵及平原多種地貌類型,氣候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在13.4℃左右,降雨量約1512毫米,土壤大部分是由板頁巖、河流沖積物等富含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母質風化發育而來,再加上處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溫溫和、雨熱同季,植被生長旺盛,因此自然和耕作土壤質量都較高,當地主產稻谷、玉米、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是種烤煙。在復雜的山體影響下,形成山地垂直地帶和水平方向地域差異的多樣性氣候,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相比,該地具有光熱總量偏少,時空分配不均,氣候類型多樣,氣象災害多等特征,加之高山阻隔、交通閉塞,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農車一直屬于一種封閉式的土家族村寨聚集地,是土家族祭祖最盛行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幾乎都是以種地耕田為主,祈求風調雨順、神靈庇佑就成為土家族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群體意識[3],當地每年正月初九、土家族舍巴日、六月六等節日,當地各村寨所有土家人都會匯集到農車擺手堂前,供奉神明、祭祀祖先,然后開展擺手舞、毛古斯舞等傳統體育娛樂活動。原生態的擺手舞、毛古斯舞等傳統體育僅是祖先崇拜活動的儀式,通過這種祭祀儀式加強村民對宗族、血緣的認同感,促進宗族內部團結,產生強大的凝聚力,滿足了村民互助合作,共同抵御風險的需要[4]。
當地擺手舞有大、小擺手之分,小擺手信奉土司王,大擺手信奉八部大神;大小擺手動作都來源于生活日常,但大擺手動作較少,主要有五個動作:劃船、刀耕、火種、撒米、割谷。五個工作來歷源于傳說:以前賊人造反,八部大神八兄弟率人前去平反,五天五夜殺得血流成河,賊寇除盡,八部大神返程歸家,經過三十六灘,劃船渡河,回家之后開始農耕,刀耕火種,撒米播種,秋收的時候割谷豐收,由此產生劃船、刀耕、火種、撒米、割谷五個動作。小擺手動作相對大擺手多一些,小擺手動作基本涵蓋了農耕中的大部分動作:插秧、掃地、篩米等等;在步法套路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大擺手有著固定的步法套路,小擺手無固定步法套路,即興性比較強;在開展形式和規模上兩者也不相同(圖一)。

圖一 大擺手舞和小擺手舞區別
農車鎮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經濟型社會,大多數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植糧食作物稻谷、玉米、紅薯和經濟作物烤煙,養殖一小部分家禽用于自給自足,經濟環境相對其他地區屬于山區貧困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當地村民開始往外走,南下或北上打工,外出打工人員經濟收入相對得到一定的提高,到九十年代中國經濟改革迎來新高潮,東部沿海城市出現大量勞動力缺口,村民們紛紛外出打工。村民們在外務工個人經濟收入得到提高,但是實際當地社會經濟水平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年輕有勞動力的村民幾乎全是外出打工,當地主要人口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直到2017年習近平同志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提倡、保障三農經濟,當地政府也大力鼓勵村民回村進行鄉村創業,因此部分村民慢慢開始回鄉發展。
我們在實地調查和采訪中了解到,在這樣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發展中,農車鎮擺手舞的發展也隨之出現由火熱-冷卻的一個轉變:改革開放前期,村民經濟收入雖然不高,但是當地人口數量較大,每年的祭祀擺手活動是一個公眾性和人們最期盼的活動,人人踴躍參加,活動經費開銷由每家每戶共同主動分擔,規模和人數那時候是最大的,祭祀擺手舞文化發揮的凝聚力也是最強烈的;隨著改革開放村民們都外出打工,當地各村人員大量流失,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接收到了更多的外來文化的熏陶,雖然每年祭祀擺手活動的經費更充足了,但是參與人群的數量卻不如以前,甚至在這一傳統文化發展中出現了一個斷層和冷卻的現象:在對當地部分年輕人的采訪中,他們表示知道這一文化和傳統,但是他們常年在外打工,實際很少真正的接觸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村里老一輩的或者無需外出務工家庭經濟負擔不大的人了解和接觸的更多,每年鎮里會舉辦儀式活動,但是在活動中他們有時候是以一種湊熱鬧的心態參與,因為其中很多東西他們并不懂。
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社會需要,在各個社會中具有普遍性、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里具有穩定性的社會規范體系。聚族而居是我國鄉村最主要的社會形態,我國的 “ 村 ” ,基本上都是由一個或幾個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構成的[5]。農車村民主要以 “ 秦姓 ” 和 “ 張姓 ” 組成,新中國成立之前每村每寨的日常相關事宜主要是由該村族長和梯瑪處理,祭祀儀式活動舉辦、廟宇修建、場所管理活動等,剛開始主要是由各村地主大戶人家分開獨立舉辦,在參與上也有限制,大戶人家只允許同姓村寨、家族參與。隨著社會制度的發展和演變,后來這些活動決議主要依靠各寨族長、梯瑪以及各村地主大戶人家共同商議、擬定,最后活動舉行時參與不再受限制,各地各村各姓人員均可參與,村寨之間的融合使得祭祀擺手舞活動在當地出現高度繁榮的現象。自1947年之后,當地土匪隊伍龐大起來,祭祀擺手舞活動受土匪影響出現衰退現象;1950年農車當地得到大解放,地主大戶人家均早已被批斗遣散,各寨族長的人選由村民自治委員會推選的村長所替代,中央大力提倡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間制度文化和組織權力結構均被瓦解,各村寨廟堂、擺手堂等均被摧毀,由此祭祀擺手舞儀式開始沒落。
直到80年代初期民族政策的實施,擺手舞這一民族傳統運動開始重新受到重視,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對外開放,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我國諸多學者更加意識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貴性,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2012年文化部在《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非遺保護緊密結合》中提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社區、進校園這一重要措施。2013年11月6日,國家文化部正式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擺手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宣傳、保護和傳承,擺手舞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擺手舞從沒落轉向復興,但是在復興過程中,擺手舞中部分祭祀儀式、唱詞文化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傳,現在人們更多了解的是擺手舞的形式,并沒有深切了解到土家族擺手舞的民族奮斗的文化內涵,所以土家族擺手舞文化中所發揮的群眾、民族凝聚力也不如從前,相比改革開放初期擺手舞這一傳統文化是呈現一個復興的狀態;但是相比更遠時代,隨著社會制度的發展,擺手舞文化整體上呈現的還是一種逐漸沒落的趨勢。
當地擺手舞的傳承方式是根據不同社會時期的發展而相應產生不同的傳承方式。在上文社會制度環境中我們了解到根據社會制度的變化,祭祀擺手舞活動的主辦組織機構及參與人群也都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在舊社會初期,主要由各村地主大戶人家分開獨立舉辦,參與人群也限制同姓家族參與,所以那時候主要是 “ 家族傳承制 ” ,特別是梯瑪這一角色,幾乎都是由一個家庭世代相傳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村寨之間逐漸融合交流在一起,祭祀擺手舞活動規模和參與人數隨之龐大起來,參與人群也相應復雜一些,同時土家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在具體傳承過程中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繼承人需要一定的悟性和天賦,因此由單一的 “ 家族傳承制 ” 逐步衍生出 “ 師徒傳承制 ” 和 “ 非社會結構傳承 ” (非結構式社會傳承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傳承方式,它沒有嚴密的組織結構,沒有嚴格的傳承規范,對學習者也沒有具體的行為要求[3]);祭祀程序,祭祀唱詞,及文化內涵等這些核心層,主要是通過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在非社會結構傳承下當地土家族居民甚至外鄉居民通過觀看表演和自行學習都掌握了一定擺手舞動作技能基礎,但是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具體相關傳承方式,擺手舞民族傳統文化的整個傳承體系是比較脆弱的。
根據對當地傳承人和相關文化部的實地采訪了解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愈發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擺手舞傳承人和國家相關機構對擺手舞傳承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由以前的傳男不傳女轉變為開放傳承對象,只要你想學,傳承人都會傾囊相傳;傳承人和地方文化部共同翻譯撰寫了擺手舞的祭祀唱詞記錄擺手舞的相關文化內涵及創辦擺手舞專業性課堂教學,全國各地高校經常邀請傳承人前去授課;國家加大對傳承人的生活津貼保障,國家級傳承人4000元/月,省級傳承人2000元/月,州級傳承人1000元/月;在當地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增加了擺手舞進課堂的活動等,在國家的大力宣傳、改革創新的作用下,新型的傳承方式為拓展傳習群體奠定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
農車鎮所屬的龍山縣,龍山縣一直是國家重點扶貧地區,直到2020年才符合脫貧摘帽程序和標準,農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遠不及國內沿海地區水平,當地大部分村民特別是青壯年村民常年在外務工或讀書,當地人群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不僅人口量少,可勞動力也少,對擺手舞文化的傳承帶來較大困境。
隨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及社會的發展,當地村民及學生接收到大量的外來文化熏陶,如西方各種節日文化在近幾年中通過各種商家、途徑的宣傳在我國迅速開展,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在這股潮流中逐漸被淡漠,甚至有時候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不及西式文化宣傳效果強烈。
現代生活娛樂方式多種多樣,村民每家每戶幾乎都有電視機、手機等現代電子設備,空閑時間大部分村民都是通過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等娛樂活動消遣時間,隨著當代社會娛樂方式的增多,相應的擺手舞活動的開展逐漸呈減少的趨勢。
農車當地政府近幾年大精力、高投入的保護、宣傳提倡擺手舞傳承,加強傳承人各種保障、撥款修建擺手堂等等,但在實際情況中擺手堂并沒有人潮踴躍的跳起擺手舞來,村民們沒有準確有效地利用這些硬性條件;傳承人在傳承上處于被動狀態,有需要商演或宣傳活動就去,在生活中沒有積極主動地去進行宣傳及傳承。
1.加強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地政府應更重視當地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當地自身經濟比如:養殖業、引進優秀經濟作物、結合當地特色發展相關旅游業等,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讓更多居民留在家鄉發展,傳承擺手舞文化,保證土家族擺手舞的可持續發展。
2.政府加強管理,完善傳承體制,拓展傳承方式。
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當地土家族擺手舞的發展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傳承保護措施,對土家族擺手舞部分面臨失傳的文化進行緊急搶救和保護,提高傳承人的傳承意識,加強傳承人的待遇,同時對土家族擺手舞的動作和文化進行記錄編冊,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擺手舞推廣教學。
3.加強教育機制,培養群眾民族價值觀,提高傳承效率
將擺手舞這一民族傳統體育納入校園教育體系同時推向當地社區文化活動中,在傳承教學中培養群眾民族價值觀,提高土家族擺手舞整體傳承效率。
4.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發揚民族文化魅力
在面對外來文化侵入時,政府和社會應加強推廣傳統文化節日,加資金投入,大力舉行當地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宣傳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喚起群眾的參與欲,在其參與過程中讓群眾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特色,從而加強群眾傳承價值觀。
土家族擺手舞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它的宗教信仰、傳承方式,及民族心理等與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社會制度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中,土家族擺手舞所發揮的那種民族凝聚力逐漸缺失,我們應該要清醒地認識到土家族擺手舞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保護與傳承方面的不足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