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妹,曾嶸,邱茂清
(贛州市急救中心神經內科,江西 贛州 341000)
據WHO統計顯示,每年缺血性腦卒中的新發及復發病例數約61/10 萬例,約每2 秒就會出現1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該病常伴隨肢體或言語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死亡[1-2]。循證醫學顯示,早期靜脈溶栓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患者血管再通率高,然而院前急救延遲是目前導致患者錯過溶栓最佳時機的主要原因[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院前急救延遲相關危險因素并分析其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78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根據院前急救延遲情況分為未延遲組(n=121)和延遲組(n=57)。未延遲組男85例,女36例;年齡18~75 歲,平均(63.25±10.76)歲。延遲組男39 例,女18 例;年齡18~79 歲,平均(63.62±7.7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 歲;②經頭顱CT 等影像學結合臨床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癥狀持續時間<30 min,且治療前均無明顯好轉。排除標準:①拒絕進一步治療者;②發病時伴癲癇發作者;③伴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者;④因精神疾病無法配合者;⑤顱內出血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依據《中國缺血性指南》于病情發作6 h 內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并盡量于到達急診室前1 h 內執行。將所有患者根據院前急救延遲情況分為急救未延遲組(行血管內介入治療時間<5 h)和延遲組(行血管內介入治療時間≥5 h)。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分析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單因素。兩組患者均接受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參保方式、家庭收入、家庭對發病癥狀是否重視、來院就診方式、救護車出車延遲、意識障礙、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發病后即刻反應等臨床資料進行調查,并分別于治療3 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格拉斯哥結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及預后進行評估。其中NIHSS評分評分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25 分時禁溶栓治療;GCS 評分分值越小提示病情越重;GOS 評分1~2 分、mRs評分5~6 分表示患者預后不良。②分析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多因素。通過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上述各項指標間的差異,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分析,以確定影響院前急救延遲的相關危險因素。③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單因素分析 未延遲組患者NIHSS評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發生率高于延遲組,意識障礙發生率低于延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單因素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sing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la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2.2 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多因素分析 意識障礙和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是院前急救延遲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院前急救延遲多因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la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未延遲組患者GOS高分率高于延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延遲組患者mRs低分率與延遲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等特點。當前流行病學顯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患者預后較差,且治療費用高,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均造成了嚴重的負擔[5]。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未延遲組患者NIHSS評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發生率高于延遲組,意識障礙發生率低于延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意識障礙和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是院前急救延遲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有研究表明,出現意識障礙的患者警惕性高,因而及時到醫院就診的幾率更大,此因素為院前延遲時間的保護因素,提示應加強腦卒中相關知識的宣傳,促進大眾對急性缺血性腦疾病的識別能力,強調溶栓時間窗的概念,這對于縮短患者院前急救時間、保障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發作持續時間短,且可反復發作,早期強化及持續治療是預防其進展為嚴重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6]。隨著社會對卒中認識的宣傳,以及醫院急救系統的不斷完善,既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的患者院前就診延遲現象明顯減少,且入院后臨床醫師對有該類病史的患者警覺性也提高,因此,患者易于得到更積極的治療[7-8]。此外,院前急救未延遲組患者GOS 高分率高于延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延遲組患者mRs低分率與延遲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未延遲組患者具有相對較好的預后。據統計,本院院前急救平均出車時間1.21 min,8 km 內平均出診時間8.2 min,據EMSS建立救治90%疑似卒中患者的目標時間推薦,確保派遣時間<1 min,出車時間<1 min,行駛時間與救助創傷時間相當,現場救治時間<15 min,按照直接轉送、先救后送、邊救邊送、邊送邊聯絡的原則最大限度為實施院內救治爭取時間,提高卒中急救醫療服務質量[9-10]。
綜上所述,意識障礙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可明顯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院前急救延遲,且延遲組患者預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