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重慶市渝中區精神衛生中心,重慶 400013)
目前,伴焦慮的抑郁癥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分為先天性與后天性,先天性患者常表現為思維、直覺、情感等異常,并出現與社會環境不協調等現象;后天性患者則主要是由于精神受到刺激產生的,患者負面情緒較嚴重[1-2]。臨床上針對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除家庭和醫生的心理護理外,還需依靠藥物治療。有研究[3-5]表明,聯合藥物可明顯提高對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的控制效果。目前針對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主要抗抑郁藥物應用文拉法辛,但效果不佳。本研究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文拉法辛聯合阿普唑侖治療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3例。對照組男42例,女21例;年齡24~56 歲,平均(40.2±4.2)歲;文化程度:初中21 例,高中22 例,大專學歷及以上20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23 例;年齡25~55 歲,平均(39.5±5.2)歲;文化程度:初中20 例,高中24 例,大專及以上19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的診斷標準;住院治療患者;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藥物成癮致病者;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文拉法辛(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57)治療,起始劑量為每天75 mg,分2~3次用餐時口服,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適當增加藥量,但每天總用藥量<225 mg,且連續用藥增加需<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阿普唑侖(百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800)治療,口服,每次0.4 mg,每天3 次。同時,醫護人員需積極了解患者出現精神類疾病的原因,并為患者予以相關的心理護理工作[6-7]。兩組均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用藥前、用藥后2周、用藥后4周、用藥后6 周精神量表評分,采用簡明精神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精神狀態越好。比較兩組用藥前后依從性,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明治療依從性越高。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失眠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精神量表評分比較 用藥前,兩組精神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藥后2、4、6 周,觀察組精神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精神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精神量表評分比較(,分)
用藥后6周66.55±4.23 85.24±5.44 21.528 0.000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63 63用藥前53.16±3.49 53.31±4.12 0.221 0.826用藥后2周56.42±5.42 71.11±5.27 7.564 0.001用藥后4周60.23±5.11 78.52±5.91 15.534 0.000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用藥前,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藥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用藥后7.44±1.14 8.23±1.24 3.723 0.000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63 63用藥前6.42±2.32 6.23±1.77 0.517 0.606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伴焦慮的抑郁癥患者心理上會存在緊張、不安感,身體上表現為失眠、頭暈惡心、胸悶氣短等不良癥狀[8-11]。用藥前,兩組精神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藥后2、4、6 周,觀察組精神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前,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藥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文拉法辛和阿普唑侖均適用于治療抑郁癥以及焦慮癥等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等病癥,聯合用藥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12-14],與袁明[15]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拉法辛聯合阿普唑侖治療伴焦慮的抑郁癥,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小,患者治療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