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薇 劉曉俊 羅群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軍地協同發展,把軍地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戰略指導和規劃統籌。習總書記關于軍地協同發展的主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如何有效統籌富國與強軍,安全與發展的重大時代課題。在戰略定位上,強調軍地協同發展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人類社會進入戰爭形態信息化,技術形態軍民通用化,經濟形態高度市場化的新時代以后,創造財富的活動與捍衛人類自身安全的活動是共生共存,枯榮與共的事業。可見,新時代軍地協同的發展對我國的戰略體系建設具有非常現實和深遠的意義[1]。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軍地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軍地協同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軍地協同應形成深度發展的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明確了新時代軍地協同發展的總目標。軍地協同是一個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融合趨于深度化即為軍民一體化的過程,實現“軍”與“民”在實現深度融合時所體現出的高度協同性,兼容性,互動性的良性狀態,從而使經濟和國防兩大體系能夠充分實現建設規劃統籌,發展進程同步,資源配置均衡,要素有效互動,政策制度兼容,組織實施統一的目標和要求[2]。
在當前積極推進軍地協同的大趨勢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科技創新等領域成為支持軍地協同戰略的主力軍。航天科研院所作為信息化科技變革的重要引領者,致力于滿足體系化,智能化需求的總體論證,設計和集成能力建設,電磁信息數據應用產業體系建設。在新時代軍地協同向縱深發展時期,航天科研院所依托其過硬的科研生產能力,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相關高校的縱向合作,具備了軍地協同深度發展的天然優勢。許多航天科研院所都是創新的搖籃,集多功能、前沿性、高標準、多項獨特指標與參數硬性要求,新型材料與高科技特征,往往成為一個國家科技與產業突破性發展的最佳載體和最強驅動能力。通過技術成果的轉化和驅動能力,能夠帶動眾多領域內的多項民用技術和產業的發展[3]。
航天民用產業應依托航天科研院所分級分類推動各地軍地協同產業化重點項目的培育和實施,按照創新的管理模式從營業收入、產業布局、技術和產品體系、市場營銷、科研管理體系等維度深入推進產業化各項工作。聚焦技術創新與市場營銷,實現重大產業化項目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快速轉化,促進各項民用產業技術成果規模化應用推廣和社會經濟效益提升,增強航天民用產業創新能力與品牌影響力。通過技術轉化,航天民用產業已經覆蓋了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城建,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氣象雷達,智能制造等眾多高新科技領域。航天科研院所應緊跟軍地協同發展的步伐和戰略目標以及發展要求,完成產業升級和技術的深度轉化。
目前國內民用產業布局大多局限于傳統行業,對新興領域以及戰略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核心技術產業關注不夠,經營模式單一,應對風險能力不強;發展層次不高,具有前瞻性綜合性的行業較少,綜合競爭能力較弱。
雖然航天民用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各級航天科研院所在發展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必須加強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沒有創新,航天民用產業發展便會失去活力;缺乏競爭意識,則無法有效控制成本,難以與高度市場化的民營企業搶占市場份額。不僅要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還要加強商業模式創新以及管理創新,才能造就一批能夠適應新形勢的航天民用產業發展的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創新型人才。通過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等,探索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航天民用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順應新時代軍地協同的發展趨勢,為推進航天民用產業在各領域的深度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管理體制創新
傳統的航天民用產業管理體制基本依靠單一部門實施管理,無論從人員配置,技術儲備,組織效能都無法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具備形成產業鏈的條件。因此,從管理體制和組織上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打破組織內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應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將民用產業發展的規劃、職能、責任融合到各板塊的業務部門,從管理體制上改變民用產業發展邊緣化的格局。
2.技術成果轉化
加強技術成果轉化的能力,推動國防科學技術向民用技術的轉化,同時也通過加強對外交流,將高精尖的民用技術融入到國防科學技術的研發之中。健全協同創新的體系建設,統籌規劃技術創新的發展藍圖,聚焦雙向成果轉化,充分發揮航天科研院所技術和智力的巨大潛力,從制度、思想、頂層設計等層面重視兩用技術的研發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及推廣。
3.合理分配資源
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在保證完成國防科研任務的同時,合理統籌規劃所內有限的資源走出一條航天民用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也是航天科研院所面臨的巨大難題。國防科研生產是首要的政治任務,但兼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航天民用產業之路也是必然趨勢,所以應該“上下一心,協同作戰”。可通過定期展開技術與生產資源分配的科研生產協調會,在不動搖重點國防科研任務的大前提下,積極調配所內技術、人力、財力和場地設備等資源推動航天民用產業的發展。
4.軍地深度合作
不斷加強與政府、企事業、高校的戰略合作,通過參與政府軍地協同創新發展的規劃以及頒布實施的統籌建設項目,從而獲得政策與專項資金支持;通過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在保護本單位核心技術的前提下,了解行業發展的趨勢,體系建設的經驗,互通有無,尋求商業合作機會;通過與高校相關專業與學院的戰略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的研發,可以有效彌補航天科研院所基礎科學領域研究力度不足的現狀,并且形成一支隱形的預先研究團隊作為技術儲備力量。通過結合這三個板塊“民參軍、軍轉民”的深度合作,從而推動航天民用產業全方位、滲透式的發展。
軍地協同發展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航天民用產業的發展又是實現該戰略的重要布局和發展方向。航天民用產業的發展也是各行業相互協作,同時又相互滲透、系統性的工程。所以,航天科研院所需要借助國家力量,形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發展體系。通過推動管理模式的創新、加強技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高效的工作機制、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等方面的不斷努力,從而實現航天民用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