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邨
大約在10年前,胡昭廣先生主編的《鋪路石》問世時,我讀后激情滿懷地寫過讀書感言。中關村“摸著石頭過河”先驅者的足跡,是群體英雄的寫照,其重要意義是“先行先試”,奉獻、創新、開拓,掀起創業創新潮。溫故知新,當今不忘初心的情懷促使我重讀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年我疏忽的是書稿第八章——“在探索中開創新型經濟組織中的黨群工作”,朝花夕拾,咀嚼知味,振聾發聵,“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中國共產黨在設計和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時,其自身建設也遇到了種種理論和實踐的挑戰”。起步時節的中關村,面臨著是一個個讓人頭痛莫衷一是的問題,那些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的小公司沒有黨的當地基層組織,組織關系像風箏一時斷了線,組織生活怎樣過,黨費交給誰……正在“苦惱彷徨”時,1989年,中共海淀區委試驗區企業工委正式成立了!職能明確:在高科技知識分子中加強黨建并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筑牢黨在新經濟組織領域的執政基礎、增強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使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思想先行,踐行有路。言必信,行必果。令人高興的是,今日復盤,海淀區黨委試驗區工委,一步一個腳印,留下值得深思的寶貴經驗,依然可資借鑒。
趕海迎潮,不忘初心,“支部建在連上”,老馬識途,憶舊依然令人心動。在新型經濟組織中,黨員們重新吹響了集結號。試驗區黨工委的同志們,“扛著黨旗找黨員”,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如果拍成電影,請看當時的橋段:那些日子里,拿著企管部門提供的企業名單,不分酷暑嚴寒,騎著自行車跑遍了中關村的大街小巷,一個一個找到試驗區內大大小小的企業,一番費盡口舌的自我介紹之后,就問“你們這里有黨員嗎?”“你們建黨支部了嗎?”……當我們看到一些黨員把自己比喻成“孤兒終于找到了母親”,當我們收到一位老黨員交來的“本本”和“信封”,本子記錄著時間和數字,信封裝著零碎的錢,那是黨費啊!“下海”不忘家,奮斗更想黨,前進明方向,工作有力量。
黨旗飄揚,永不褪色,“手把紅旗下海”,心逐浪高,創新創業譜寫新篇。把“為企業服務”作為試驗區黨組織工作的宗旨。細節決定成敗,執行力是關鍵。是年黨工委的同志們,都進入角色,存盤許多真實的橋段,駐留美好的記憶。“摸著石頭過河”是創業創新歲月的金句,意味有志者缺乏經驗,難免前進的路上遇到意想不到的溝溝坎坎。為幫助創業者解決困難,黨工委的黨員們精細到建立臺賬,把企業需要幫助解決的難題記在“企業事,及時辦”的筆記本上。當企業因缺乏經驗,違犯程序出現麻煩時,就幫助創業者提高管理水平,認識違規的錯誤,協調各方,就地即時化風險為教訓,在改進工作中漲知識儲存教訓。
陽光普照,堅持領導,“民營經濟為基”,架橋鋪路,榜樣力量掀起高潮。中關村自主創新的試驗實踐證明,創新為魂,創業為基,民營為本,試驗區黨工委把握大勢,任勞任怨,堅定不移,為黨旗增輝,為改革盡力,為企業服務,為事業添彩,可以說中關村的每一成就都有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鋪路石”留痕,清晰可見。當民營經濟發展的浪潮觸動理論根基時,“民營企業家能否入黨”的問題,擺在黨務工作者面前。試驗區黨工委的工作日記給我們留下真實的記錄。“本著解放思想的原則,既然民營企業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民營企業老板能夠把企業辦好,也就是為國家做了貢獻。既然老板有入黨的意愿,何可拒絕門外呢!隨著黨建理論的成熟完善,“是否擁有財產已經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入黨的先決條件”。值得回味亦令人欣慰的是,試驗區黨工委在這個“知本家入黨”的問題上,又一次走在全國黨建工作的前面。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關村十分關心,2013年國慶前夕,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覽中心參觀創新成果展示,并在現場進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對民營經濟更是關懷備至,“希望廣大民營經濟人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民營企業家要珍惜自身的社會形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
這正是新時代新時期中關村海淀管理層黨建工作的奮斗目標和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