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硯

東盟(東南亞)作為中資企業出海一帶一路的支點,在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全球投資放緩的情況下,卻因為中美貿易戰,而受到更多中資企業的投資加注。
重資產輕資產并行
雖然受防疫措施影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受不小的沖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卻逆勢增長,歷史性地形成了中國與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據中國商務部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同比增長11.7%,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2%,其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業績突出。
近兩年來,更多的中資企業參與到東盟的基礎設施建設、鐵路、港口、油氣管道、能源等大型項目中,其中主要是國企,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
統計表明,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可分成五大類: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生產組裝;工程項目;房地產;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等。可謂是重資產與輕資產并行,且后者有后來居上之勢,即注重綠色、健康、數字化等領域的合作;從原來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轉向現在的創新驅動。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的基建工作長期由國企主導支配,民營企業參與機會有限。而在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等領域,民企卻大有可為。目前東盟國家排名前10的獨角獸企業中,有3家歸屬于電子商務領域,電商無疑是目前東南亞地區發展熱度最高的一大領域。前三大電商三大平臺Lazada、Shopee、Tokopedia占據了該區域70%的市場份額。同時因為疫情導致人員流動受限,以虛擬辦公、在線教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越來越多的介入到老百姓的生活。
疫情讓東盟數字化商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高點,也為東盟各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王碧珺認為,目前中國和新加坡、老撾、緬甸、印尼等國建立了人員“快速通道”和貨物“綠色通道”,并積極探討建立中國與東盟“快捷通道”和“綠色通道”網絡,以維護地區供應鏈產業鏈穩定。
《2021“一帶一路”調查報告》顯示,在“一帶一路”推動綠色復蘇方面,受訪國央行認為,投資綠色能源和交通、合作制定“一帶一路”項目標準是最為重要的途徑;開展政策對話和發展綠色技術也被認為是實現綠色未來的重要驅動力。
投資東盟應注意的問題
對中資企業——尤其是國企來說,參加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鐵路等建設,尤其是涉及重大投資項目,必須對所在國經濟社會環境、宗教文化等有充足了解,避免因為調研不充分,導致在涉及項目拆遷安置、賠償等事項時出現浪費時間、金錢等失誤。據了解,某央企在東盟某國的高鐵項目就因為輕視了征地拆遷賠償問題,耽誤了好幾年建設時間,并且項目的盈利性也大打折扣,這是參與東盟項目投資的沒有必要、可以避免的失誤。
另外由于中美貿易戰,一些國家因為不想得罪美國從而對中資有忌諱,在新加坡設立區域辦公室就成了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一項“重點戰略”。中企在新加坡成立區域總部,再到目的國投資,避免被視為中國資本。近些年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巨頭都擴大在新加坡的投資或設立區域總部,將新加坡作為輻射東盟國家、走向國際市場的橋頭堡——這也許是避免不必要紛爭和不確定風險的舉措。
在東盟一些國家,外資進入投資設立企業必須有本地人占股,比如泰國的企業必須由當地國民擁有多數股權,這就存在巨大不確定風險——許多當地人會為外商代持51%的股份,或者投資者讓當地員工代表他們持股,代持者竊取投資者的利益成為了投資泰國最大的風險。諸如此類風險,中資在進入所在國之前,都必須充分做好調研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前商務部亞洲司副司長梁文洮認為,在東盟投資,“離政治遠一點。”同時要注意宗教和文化,在尊重的基礎上做到互相包容。在外交方面,及時關注仇華排華情緒,關注當地民眾的一些情緒和政府的一些宣傳。同時堅守法律底線,不違法違規。在稅收方面,按照法律規定納稅,也可以找稅務律師事務所籌劃合理避稅。
投資東盟,機遇與風險并存,需要中資企業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