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鄭智維

2021年鹽城馬拉松賽鳴槍開跑。
前不久,坐高鐵去鹽城。鄰座的兩個年輕人一路聊得火熱,他們說起了今年4月份舉行的鹽城馬拉松。其中一位,參加了男子半程賽,他對賽道上火熱的氛圍印象深刻,“這屆鹽城馬拉松不光吸引了15000名跑者參與,而且比賽水平也高,賽會記錄也被大幅提升”。
僅僅是第三屆鹽馬,卻口碑頗佳,鹽城這座城市究竟做了什么,為何有如此魅力?
“這幾年鹽城在體育,特別是在全民健身方面,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因此還申請創建了一個‘什么運動城市。”隨機采訪的一名鹽城本地運動愛好者,談起運動一臉滿意之色。
語焉不詳的對話,愈加勾起了記者對鹽城體育發展的好奇。全民健身全國都在做,鹽城能好在哪兒?申請創建的具體是個“什么”城?“創城”的優勢又是啥?
后來,鹽城市體育局局長湯冬青告訴記者,鹽城正在積極創建的,叫“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近年來,鹽城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市新建健身步道1300多公里,為220個老舊小區安裝了新的室外體育健身器材,全市所有125個鎮、街道均建成了高質量籠式多功能燈光球場,建成社會足球場地157片……
全民健身,硬件設施投入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還有硬件的使用效率和群眾參與運動的熱情。那么,在這些方面鹽城的模范作用究竟如何呢?
全民健身要想好,隨處健身少不了。就“隨處”而言,鹽城市的口袋公園,讓記者眼前一亮。
所謂“口袋公園”,顧名思義,面積很小,像個袖珍型公園,面積大多在800~1000平方米。這種公園的設計,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的“旮旯”空間,把原本無法利用、閑置的微小空間打造成小小的綠色、健身公園,既可以增加城市活力,還能完善和提升城市治理細節。
在鹽城市新弄里商圈兩公里范圍內,記者就發現了四五處口袋公園,有的相距僅幾百米。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口袋公園,最恰當不過。最小的口袋公園,也會有大約長100米的塑膠環形步道,環形步道里,則有乒乓球臺、單雙杠、兒童滑梯等運動休閑設施,每一處公園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這些配套設施,并非傳統的藍、黃色,而是和周邊樓宇、街道、綠化融為一體,設計感十足。總之,看上去就是“舒服”,用起來就是“方便”。

市民運動健身場館運營科學有序。
張森是新弄里周邊一處小區的年輕業主,看到他時,他剛從幼兒園接孩子回來,路過口袋公園,女兒要玩滑梯,張森則索性在一旁的健身器械區一邊壓腿,一邊看手機。
“每次下班路過這兒,都會鍛煉一會兒。相對完善的硬件配套,讓10分鐘左右的臨時運動,也充滿了儀式感。”張森說。
不僅如此,口袋公園附近大多配有心律測試、運動時間計算等電子產品,這也讓小公園的科技感十足。
如今,鹽城的這些口袋公園,已經融入城市。走出家門路過口袋公園順便運動一會兒,已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生活習慣。
鹽城市體育局副局長陳如俊告訴記者,目前鹽城市共有口袋公園600余個,相對于傳統公園,口袋公園在規模和功能上肯定是沒法比較,但口袋公園的優勢在于發現和利用閑置空間,在不起眼的角落建起一座綠色、健身公園,既合理利用了空間,又對點綴城市、推動全民健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采訪時,記者還發現了一個讓當地人交口稱贊的現象—鹽城市區的鎮街、農村全部修建了鎮街健身廣場和農村文體活動廣場,鹽城市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宗永根告訴記者,目前全市1823個行政村,已經做到了健身場地全覆蓋。
在省級美麗鄉村佳富村的村部對面,就是一個面積不小的文體活動廣場,村民陳紹值說:“設施蠻好的,以前根本想不到我們這些村里的老年人也能用上這么好的鍛煉設施。通過鍛煉,感覺身體比以前好多了。”
為了讓廣場能夠真正便民并提高使用效率,當初對選址問題,各部門間曾有過多次討論,最終形成了一個共識:“建設時,哪怕多動遷兩套房子,也要把廣場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絕不會舍近求遠,讓廣場成為擺設。”
在鹽都區大岡鎮的健身廣場,網球、籃球等場地隨時向社會開放,居民王曉春說:“這個場地建成以后,我們下班就到這里活動,有的時候打籃球,有的時候踢足球,星期日的時候學生放假,人比較多,晚上老年人到這里健身的也很多。”
看到場地里正在運動的市民,記者不禁感慨:健身場地用起來了就不浪費,人動起來了就有健康!
如果說口袋公園、鎮街農村的活動廣場是市民家的陽臺,可隨時隨地步入運動,那么大型公園就是城市的客廳,一旦小空間無法滿足高水平的運動需求,大型健身公園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總投資近10億元的鹽龍體育公園,位于鹽城市鹽都區潘黃街道,是一個大型運動休閑綜合體,如今已成為鹽城的一處網紅打卡地。
鹽龍體育公園有3.3公里騎行道、3.5公里步行道,足球場5塊,籃球場8塊,網球場4塊,羽毛球場12塊,門球場4塊,游泳館、球類館、形體館各一座,以及兒童活動場、老年人活動場、極限運動場和素質拓展場地……可以說,常規的運動項目,在鹽龍公園都能找到。
而在服務方面,鹽龍體育公園建有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人臉識別系統、停車系統、智能場館、智慧路燈等系統和設施,這也讓市民的健身過程愈顯輕松便捷。
值得提及的一點是,鹽城市很重視體旅融合工作。
在體育局局長湯冬青看來,體育具有天然的產業黏性,能夠與諸多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由民營企業建設并經營管理的大豐區夢幻迷宮,2018年入選江蘇省首批體育服務綜合體。記者看到,蹦床館、射箭館、足球場、乒乓球館、門球館、VR館、室內拓展館、幻影卡丁車&極限越野車賽場、雷霆CS對抗基地、愛國教育宣傳等,在這里應有盡有,儼然就是一座集休閑健身、競技娛樂、親子互動、研學教育于一體的體育旅游綜合體。
而在鹽城市最大的鄉村休閑綜合體—楊侍農業生態園,更是在全方位推進“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先后建成面積12000平方米的溫泉游泳池、面積80畝的滑雪場、面積100畝的游龍湖垂釣區、總長12000米的健身步道、面積200平方米的網球場。
這些投入,不僅吸引了眾多體育健身愛好者,還引領了體育+旅游的新風尚。
為了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鹽城先后制定和出臺了《鹽城市體育事業發展規劃(2020—2035)》《鹽城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法規文件,不僅培育了一批新興體育產業業態的市場運營主體,還建設了一批體育產業基地、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業態體系,體育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2020年,鹽城市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380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約為1.5%,較2015年的42億元增加值和1%的占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毋庸置疑,場館、設施的投入離不開錢,所以,體育場館建設和運營一直是困擾各地的難點。
而鹽城市在推動體育場館品牌和管理模式上做了大膽嘗試,推進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管辦分離,不但解決了錢從哪兒來的問題,還實現場館運營效益最大化。
悅達健身廣場,是由悅達集團投資1.5億元,將廢舊廠房改造成了全省規模最大的集體育運動、賽事活動、健身娛樂、養生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體育綜合體。
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廣場建筑面積達3.8萬平方米,年接待人次60萬以上,年收入3200萬元,2018年時獲評江蘇省首批體育服務綜合體,2019年獲評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項目。
體育局副局長陳如俊認為,這樣的綜合體充分帶動鹽城市體育場館業乃至體育產業的發展。
在如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方面,鹽城市也對市級體育單項協會進行了大膽改革。在協會換屆過程中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吸引企業界人士加入,通過吸收企業家加入到協會領導層,使單項協會在活動開展中融入經營理念,不但激活了協會開展活動的熱情,同時通過企業經營的方式給協會帶來發展的后勁。

現代化的運動健身場館——鹽龍體育公園。
如此做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2018年,鹽城市第八屆運動會群眾項目城鄉居民組,實現了由市各體育協會通過社會贊助等方式自籌經費組織承辦,有近萬個家庭參加了數千場比賽,此舉不但解決了市里經費短缺的困境,也鍛煉了各協會辦賽參賽的能力,為協會辦賽提供了模式和經驗,真正做到社會體育全民辦。
尤需強調的是,在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方面,鹽城市更是成效顯著,目前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42053人、市級體育協會39個、縣級單項體育協會250個。
在鹽城,體育已經越來越成為廣大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愛健康、參與體育、崇尚體育被更多市民所接受。
體育局局長湯冬青告訴記者,創建國家全民健身模范市,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全民運動健身,重點在全民參與。
湯冬青說,通過舉辦品牌賽事的示范和引領,可以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全民健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促進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所以湯冬青格外重視精心組織特色活動賽事。
而事實也證明了湯冬青的說法是正確的。如今,隨著“鹽馬”等一系列賽事的成功舉辦,不但宣傳了鹽城,還擴大了企業品牌影響力,實現了企業和社會事業的雙贏,推動鹽城市全民健身事業的蓬勃發展,也讓體育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