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
摘 ? ?要: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現代種業的高質量、健康發展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種業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種業自主創新。結合我國當前種業發展的現狀,針對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以及相應解決措施展開了研究,旨在推動種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種業;自主創新;問題;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0-013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4.6 ? ? ? 文獻標志碼: A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農業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種業科技的發展為獲得優良的品種、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效及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種業科技自主創新,提高農產品質量及市場競爭力,對國家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現代農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 現階段我國種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011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2013年發布《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使得我國的種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自主選育農作物品種面積占比大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實現了完全自給。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種的單產能力還有很大改進空間,核心技術原創能力有待提高,商業化育種體系有待完善。當然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傾斜,我國的種業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效。
1.1 ? 我國的種質資源日漸豐富
種質資源是種業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同時是我國種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目前,我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體系日益完善,已經具備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種質收集保存體系。同時,種質的評價創新機制也不斷完善,整體沿著現代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大數據研究調查顯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高居世界第2位,長期保存的優良品種已經突破了50萬份,并且我國是最大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通過國家對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我國的農作物特色種質資源和可使用種質資源較以往數量更多、品質更好[1]。
1.2 ? 我國農作物種質品種更新速度不斷加快
在國家大力扶持下,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也逐步提升,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速度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以我國“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績為例,我國選育的農作物新品種突破3 000大關,自主研發的新品種相繼出現,增長速度不斷加快。以玉米品種為例,隆平206、京科968等新品種的出現,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國外品種的市場份額不斷降低,國內品種市場份額鞏固提高。同樣還有小麥、兩系雜交稻的產量突破了世界小麥畝產紀錄,成為了小麥種質資源的龍頭品種。以上種種,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種業和種業科技的發展,實現了農產品自給自足的發展目標。
2 ? 現階段我國種業發展面臨的相關問題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國種業發展迅速,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世界種業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1.0時代的農家育種,2.0時代的雜交育種,3.0時代的分子育種(包括轉基因、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育種等),4.0時代的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育種。目前,多數發達國家已進入4.0時代,而我國依然處在2.0至3.0時代[2]。
目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不單是因為起步較晚導致的,人才儲備短缺、創新能力不足及科技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都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種業發展的問題。
2.1 ? 人才短缺現象嚴重
人才是發展的動力,同時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條件。目前,我國種業的高精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學府。這些人才不愿意放棄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到企業中參與市場競爭,這就導致了種業科技的發展速度放緩。
與此同時,農作物價格的下調進一步阻礙了種業企業的發展。企業無法找到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人才,故而造成了種子企業科技人才短缺現象嚴重。
2.2 ? 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能力不足與人才短缺有一定聯系,但最直接的原因還是企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當企業缺乏競爭力時,其對研發的投入和新品種的研究都會受到限制。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的種業企業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不足,與國外的企業有著較大差距。創新能力的不足加劇了競爭力的不足,競爭力的不足又直接影響了創新能力,逐漸地產生了一種惡性循環鏈。從品種的數量上來說,我國自主選育品種的數量多,但是沒有突破性品種,缺少核心競爭力。在國際上,種業企業的發展大體呈現出少數企業領跑、其他企業跟隨的態勢。我國對品種的研發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開發工作未成規模。長此以往,我國種業在生產推廣中的品種相對單一,并且對水肥條件要求嚴格,無法有效推廣開來,甚至有些品種無法達到機械化和生態化要求,與種業科技發展的本質目標相背離。
2.3 ? 種業科技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基本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但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一些領域育種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玉米、大豆、部分蔬菜品種競爭力不足。同時,我國尚未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3]。
雖然國家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加大科研力度,構建創新體系,但是我國整體的種業科技創新規模小、通量低,在育繁推的過程中存在脫節現象。對于我國的種業發展來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 ? 種業科技發展的相關對策
3.1 ? 多途徑培養人才
專業人才是發展的前提。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在高等院校開設相應課程之外,還可以通過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方式,為種業培養更多技術類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可以根據現代化種業發展的基本需求,通過政府牽線,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博士研究工作站和學習實訓基地,引導企業與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由院校向企業定向輸送專業人才。除此之外,企業自身也應重視一體化建設,針對一些已經立項的科技項目,可以在企業內部創建專門的創新創業平臺。重視對人才的引進,構建專門的科技團隊和專業隊伍,進而為種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4]。
國家需要重視種業政策,為種業科技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環境。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中,通過事業單位留職的方式讓更多的高精端人才到企業中去。同時,增加人才培訓項目,可以與國外企業合作,將國內青年骨干送到國外交流合作,為種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儲備。
3.2 ? 提高研發投入
首先,財政部門和銀行機構應提高種業與種業科技的信貸額度,從財政上支持并扶持種業的發展,確保種業能夠得到多元化的投資。
其次,要全面深化種業改革,通過制定專門政策、落實具體方針的方式,為種業科技的發展注入活力。對原有的農作物種業評價機制定期調整,實時改變。突破原有的評價限制,完善和優化良種的獎勵機制。對于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地方政府和企業要根據品種的應用價值和實際效益進行獎勵,以此調動科研人員研究的積極性。
最后,企業要制定專門的人才引進政策,要通過鼓勵和獎勵的方式留住高級人才,要按時轉正中樞人才,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3.3 ? 建設中國特色創新體系
我國確立了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種業也需建設特色創新體系。從內部來說,合作是提高整體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同時是發展現代化種業的基礎。因此,在建設創新體系的過程中,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
首先,要以產業為主導,以公益性科技為支撐,走產教合一的道路。其次,針對一些高等院校,可以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標準的方式,突破一些技術上的瓶頸,加強生物科技和轉基因方面的科研實力。此外,還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挖掘新品種和新資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
4 ? 結束語
實現種業現代化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故此,在實際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為我國種業現代化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在科技創新上,要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種,同時要加快技術集成創新,實現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給種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生產方式上,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人才儲備上,需要更多具備創新精神的科研人員、更多具有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做大產業主體,共同打贏種業“翻身戰”。
參考文獻:
[ 1 ] 路明,李巖,孟令聰,等.強化種業科技自主創新,推動現代種業健康發展[J].中國種業,2018(1):8-11.
[ 2 ] 姚景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種業[J].經濟,2012(3):16.
[ 3 ] 謝焱.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種業,2018(2):7-12.
[ 4 ] 張桃林.加快構建現代種業體系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芯片”[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34(2):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