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昱祺 白 圓
(1.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2.蘭州交通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但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1],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效益較為低下,生態環境脆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和公眾對環境污染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關注。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鼓勵企業進行環境保護,例如,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制定了相關法律條款,以解決與環境治理和污染有關的問題。研究表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EID)是一種對環境益處頗多的方法,例如Clarkson等[2]發現環境績效與企業EID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提高社會聲譽,吸引更多投資等[3-5]。隨著工業4.0的到來,制造企業的商業模式和EID將被轉換。一方面,物聯網和現代技術可以加強對環境污染數據的監控,通過預警系統,有助于減少污染排放,而工業4.0中的工業大數據也有利于更好地反映環境信息的真實性,提高EID的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更加完善的環境信息,政府和公眾可以更好地對企業進行監督,更多地關注環境質量。同時,企業EID是一種有效的環境監管工具,可以幫助利益相關者表達對環保的態度和投資,以獲取他們的支持和信任[6-7]。
企業是環境污染主要的貢獻者,企業EID是向政府和公眾發出的重要信號,企業的環境責任引起了公眾和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8]。企業如何應對環境污染的變化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是否與其資產規模、負債水平和治理結構完整性有相關性。
企業EID的研究重點是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2]。
大量研究證明,法規壓力、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媒體和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對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例如,政府監管要求可以明顯促使企業通過披露行為重塑企業形象[9],政府的關注和政府所有權是影響中國EID的最重要因素[10]。此外,為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企業還需要披露更多詳細信息。對于媒體而言,為避免媒體報告相關的負面新聞,企業會更加愿意主動進行環境信息披露[11]。也有研究表明自愿公開環境信息與負面環境媒體呈正相關[12]。
內部因素,例如公司特征和公司業績也起著重要作用。Liu 和 Anbumozhi[13]認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與環境敏感性和企業規模密切相關。Zeng等[14]也驗證了對環境敏感的行業、大型公司和國有企業更傾向于公開環境信息。Lu 和Abeysekera[15]的研究表明,大型知名企業往往會通過公開更多的環境信息來滿足公共環境要求。然而,Meng等[16]研究證明,環境績效更好和更差的公司往往比環境績效中等的公司披露更多的環境信息。總體而言,有諸多因素會影響到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但學者未能就哪個因素占主導地位達成共識。
企業EID的主要解釋包括組織合法性理論,環境監管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環境污染與企業EID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環境調節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來解釋。首先,環境監管理論指出,履行環境責任的企業具有外部影響,政府應采取措施糾正市場失靈,企業和公眾在污染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存在顯著差異。企業有動機隱藏不利的環境信息或有選擇地披露有益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能夠強迫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并且披露更多與環境績效相關的信息。其次,正如利益相關者理論所強調的那樣,利益相關者例如公眾、政府,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公司可以通過實施EID向利益相關者展示其在環保方面的態度和投資,以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6]。
有學者研究認為,企業的債務風險、盈利水平等,會直接影響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規模越大的公司越傾向于披露更多的環境信息[17]。因此,提出假設1:
H1: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與資產規模正相關。
Karpik和Belkaoui[18]的研究證實了相對于低負債水平的企業更傾向于披露較多的環境會計信息;因此,提出假設2:
H2: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李昂等[19]認為,董事會當中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監事會的監督職能的約束、發揮和激勵機制的建設等會影響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Rae[20]認為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與治理結構呈正相關關系。因此,提出假設3:
H3: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與治理結構完整性正相關。
本文通過研究自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說明治理結構完整性對EID的影響。
本文從中西部黃河流域72家A股上市公司中,篩選出30家典型地區重點排污企業作為參照樣本,環境會計信息數據來自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www.sse.com.cn),以 2019年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年度報告,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進行研究。
運用驗證自變量與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性以及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環境信息披露統計數據見圖1。

圖1 環境信息披露統計數據
1.自變量的設計
本文對樣本數據中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情況進行評估,根據企業年度報告中披露內容,提出10個重點披露方面,分別是:(1)企業環保制度及態度,(2)企業環保設備、技術開發投資,(3)企業環保社會責任,(4)處理三廢支出,(5)ISO環保體系認證,(6)企業本年度節能減排量,(7)排污費、綠化費等支出,(8)企業環保公益事業活動,(9)企業環境績效,(10)政府政策要求環保舉措達標情況。統計出用此方法披露的企業數目及所占比例。
2.因變量的設計
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水平用EID來表示。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表1的指標進行專家打分。根據表1所列出的10個指標,對30個A股上市公司評分,總分為30分。對于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CGS),使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從表2當中的6個方面進行量化,變量設計見表3。

表1 環境會計披露指數評分

表2 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量化

表3 變量設計
根據假設1~假設3,本文建立了多變量回歸模型,如式(1)~式(3)所示。

變量描述性統計見表4。
表4顯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指數的平均值是0.415,其中,最小值是 0.15,最大值是0.9,最小值大于0,最大值與平均值更加接近,表明基本全部企業進行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差是 0.178,方差是0.033,這表示上市企業整體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情況變化幅度不大,之間沒有特別巨大的披露差異。可能是因為上市企業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時,會參照行業性質相近、規模差異不大的企業,對信息的披露進行選擇,有利于企業的信息多披露,不利的信息少披露或者不披露。

表4 線性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ASSET數據經過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得出。資產總額的均值是17.29,最小值是11.36,最大值是24.60,標準差是10.42,方差是3.17,說明所選上市企業規模各異,樣本多樣性較強。
DEBT數據經過負債總額之中的自然對數得出。上市公司負債程度在10.29~24.26之間,均值是19.83,說明負債程度高的企業占絕大多數;標準差是3.49,方差是12.62,說明上市企業之間的負債程度存在差異,有部分企業的負債遠高于平均水平。
CGS的平均值是0.89,最小值是0.30,最大值是2.00,這說明上市公司中的企業治理機構設置區別并不明顯;標準差是0.50,方差是0.26,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表 5 數據,兩個自變量相關系數大于零,一個相關系數小于零,由此可以得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指數與企業治理結構、企業資產總額兩個影響因素正相關,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指數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表5 回歸分析數據(1)
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的未標準化回歸系數絕對值為0.193,大于負債總額和資產總額的絕對值0.003和0.017,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絕對值為0.540,大于負債總額和資產總額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絕對值0.062和0.302,說明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對于EID的影響更大。表6和表7中資產總額的未標準化回歸系數為5.456,大于負債總額的絕對值0.874,資產總額標準化回歸系數是0.856,小于負債總額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絕對值0.124,說明資產總額對于企業治理結構完整性的影響較負債總額大。

表6 回歸分析數據(2)

表7 回歸分析數據(3)
經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于30家重點排污上市企業2019年度財務報表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上市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和資產總額正相關
此結論與假設一致,上市企業的資產總額越大,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就會越重視。相同條件下,資產總額較小的企業會更加重視企業擴大規模、增加收入,對環境披露不夠重視。
2.上市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負債程度負相關
企業負債較多時,投資者愿意將資金投放在生產經營賺取更多的利潤以償還負債,維持企業運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顧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3.上市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治理結構完整性正相關
此結論與假設一致,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越完善,內部控制越縝密,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多,為了提升市場價值也就更加愿意去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來達到向公眾社會表現良好社會責任的目的,從而擴大社會影響,提高企業的績效。
1.提高環境信息披露質量
通過對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研究,可以看出,一些企業傾向于披露積極的、難以核實的描述性信息,比如:環保態度、環保政策方面,而環境資產與負債等方面則披露較少。另一方面,企業在選擇披露內容的時候,會披露更多對企業形象有益的正面信息,從而忽視了投資人、政府、社會公眾等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因此,通過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分析來衡量開放度很難避免這個問題。公司對環境污染的真實態度和反應可能被誤解。運用物聯網和現代技術可能有助于提高環境信息的質量。環境信息的披露是為了幫助改善目前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為環境治理提供有效信息,同時,環境的改善也能促進企業更持續的發展,提升經營效益。上市公司只有認清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出發點,才能提供質量更高、更加完善的信息。
2.加強披露的導向性與全面性,完善披露內容
通過研究得出,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較為零散、片面,而不是獨立的環境信息。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具體的開放標準,更好地規范企業的披露行為。由于地方政府可能偏好經濟增長而不是環境改善,在這種狀況下,部分企業會忽視環境問題,不重視環境責任,從而導致惡性循環。為了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必須正視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改善地方政府的環境評價體系,加強監管,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對于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監督,保障其完整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