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卿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17年,中國從“新時期”邁進“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從改革開放“富起來”邁向中國“強起來”的新征程。2020年,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今正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強國之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與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和流通者,企業做強是人間正道,在企業內部價值鏈中,財會人員對企業正常經營、有效管控、健康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探析新時代對財會人員素質的要求,對實施人才強國強企、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都大有裨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我國企業法人單位數1法人單位數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法人單位數。從2011年733萬個躍升至2019年2109萬個,年均增速10%以上;事業、機關和社會團體法人單位數則相對穩定。從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2018年國務院下發文件進一步推動雙創升級,伴隨商事制度改革各項措施陸續落地,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社會投資創業熱情高漲,催生大量新市場主體,2018年企業出生率達19.9%,2019年每天新創企業更是將近2萬戶。迅速增長的法人單位數量,活躍的經濟商業活動,助推社會對財會人員的大量需求,從日常基本核算、分析到管理,不一而足。根據高頓財經報道,2020年全國會計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持證和非持證合計);根據財政部發布信息,截至2019年,累計有814萬人通過初、中、高級會計資格考試(分別為577萬余人、217萬余人、18萬余人);2020年3月注冊會計師超過27萬人(其中執業10.8萬人,非執業16.4萬人)。
財會人員隊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從業人員眾多,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的人員比率不高;有些從業人員基礎不過關,相當一部分人員僅能從事基礎會計工作;具備管理會計、國際會計業務等能力的高端人才不足。(2)理論和實踐兩張皮。一些持證人員缺少財會實務經歷,缺乏崗位鍛煉;一些所學現代財會理論不能有效應用到企業實際經營中。(3)會計核算、報告不規范。未能嚴格按照現行會計準則進行核算,會計判斷和處理缺乏合理依據和合理性等。(4)職業道德缺失。不能恪盡職守,存在違規操作、財務造假,甚至舞弊等違法行為。(5)部分從業人員會計信息化相關技能不足。
步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財會人員隊伍也面臨諸多挑戰。(1)企業競爭加劇。伴隨中國深化改革與擴大對外開放,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在全球更廣范圍的配置,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更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主體競爭加劇,企業對人才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技術變革飛速。財會工作從早期手工到后來借助計算機技術實現電算化、信息化,當前面臨著更快速和更深刻的技術變革。隨著財務工作的標準化、流程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基礎財會工作將逐步被取代,同時對財會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3)創新層出不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加速,快速迭代且日益呈現跨界融合特征,顛覆傳統并推動財會工作變革;財務管理模式積極創新,如出現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財會人員知識結構、技能、適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與時俱進的學研能力
學研能力包括學習和研究能力,新時代財會人員要成為終身“學習型”人才,一以貫之學習先進理論和經驗,不斷在工作崗位中學思踐悟,潛心研究實際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職業判斷力。(1)及時學習財政部新制定和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CAS),更新專業知識,如學習新金融工具準則,更新金融工具分類依據及三分類框架。(2)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包括《美國會計準則》(US GAAP)、《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等,明晰準則間差異,便于服務企業在不同資本市場融資,開展海外并購。(3)明了準則變化新趨勢,關注新發展形勢下重大變革(如氣候有關事項)對企業經營、財務報表的影響。(4)學習行業知識,研究企業及競爭對手情況,積累行業經驗,洞悉所在行業內外部變化、政策導向,甚至是行業間跨界融合的新趨勢。(5)學習現代經濟相關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最新變化,拓寬知識儲備。
2.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
一切所學的目的是去做,去應用,去解決問題,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認知,同時豐富、發展理論,實現知行合一的螺旋式上升。(1)將最新會計準則變化應用到企業日常核算中,滿足合規要求。如把握新收入準則的重要變化,明辨商業活動屬于時段還是時點履約義務,從而采用不同的收入確認方式,同時強化合同訂立與義務履行之間的聯系。(2)運用財會知識改善企業經營,如通過合理的稅收籌劃,適當延后企業支付稅費的現金流出,提高企業資產流動性利用效能。(3)將先進理論應用到企業運營中,以推動企業實現管理提升,提質增效。如將精益生產管理應用到制造業中,實現流程再造、供應鏈協同優化等多層面企業經營管理改進。(4)在實踐中創新。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有些領域的商業實踐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財會理論也存在從借鑒到創新的歷史機遇。發揚創新精神,力爭為國際經濟、商業理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和,有兩方面所指。一方面是指,財會人員具有較高的服務意識,與企業其他部門和諧相處,不但要做好服務工作(如日常報銷、開票等),還要具備細致入微、春風化雨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良好地處理部門內外、機構之間的人際關系;具備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促使企業內實現協同,機構間實現順暢合作。另一方面是指,財會人員熟悉業務,包括商業模式、業務流程、業務特征等,實現業財融合。其好處在于:(1)有利于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確定適合的核算方法,更為客觀、合理地反映經營活動實質。(2)有利于科學編制預算,減少偏離,實現業財融合,發揮預算引領作用。(3)有利于為企業準確把脈,財務分析能夠洞悉數字背后的業務情況。(4)有利于科學決策和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如依據產業鏈上下游情況合理設計收付款政策。(5)有利于選擇恰當的管理分析工具,如根據生產工藝特征更好地確定企業生產制造的成本動因,更合理地開展成本核算和管理,運用本量利分析以優化企業經營決策等。
不同,指的是具備獨立人格,能夠保持與企業其他部門的獨立性,遵守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包括:(1)堅持準則、堅持原則、守法依規。(2)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不弄虛作假,不被利益所左右。(3)保守秘密,包括企業商業信息(含商業秘密)。(4)責任心強,對員工、企業、投資人、利益相關者和社會負責。(5)愛崗敬業,恪守職責,有效實施財務監督,參與管理,發表獨立、專業的意見。(6)勤勉自律,久久為功,保持專業勝任能力。
毋庸置疑,財會人員的自身品性和崗位要求互相契合、互相成就,崗位的歷練進一步提升了財會人員職業素養,形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職業思維。財會人員的素質修養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優秀企業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為保障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做優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成為提升法治中國的堅實力量。
可上九天攬月,指的是財會人員具有宏觀視野和遠見,具有系統思維和頂層設計能力。(1)將戰略量化分解作為各年度目標,以全面預算管理發揮對企業戰略落地的引領作用,確保戰略方案有效執行。(2)開展經營預測,預計和推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未來發展趨勢,預判市場變化形勢,進一步支撐企業科學決策和合理規劃,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3)將傳統財會工作上升到管理會計的高度,從被動處理、事后分析到事前主動管理,凸顯前瞻性;具備戰略大局觀,根據經營實際狀況及預測,提出戰略調整建議,提升企業管理。(4)緊密結合企業發展周期特征,巧抓機遇,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熟悉市場和產品,在企業發展擴張期,借助資本運作實現多元化融資和投資布局,迅速實現企業發展壯大;在企業高速成長期,加強風險管控,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可下五洋捉鱉,指的是財會人員具有微觀實操能力,能夠深入細節,層層抽絲剝繭,追本溯源,并通過系統運用財會管理工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財會人員具有扎實的會計核算功底,嚴謹、客觀、及時又不差分厘,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和完整,核算連續而系統,從而為企業管理、經營決策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2)能夠潛心深入到專項領域對癥下藥,客觀跟蹤收集信息,科學分析和判斷,為制定有的放矢的解決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議。如生產制造企業,財會人員能深入業務線跟蹤生產流程,收集各環節重要投入產出數據和相關信息,系統分析從而合理劃分企業成本性態;通過成本核算和目標差異分析確定歸因,進而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3)財會人員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閉環管理,具備做好“下半篇”的耐心、信心和恒心,防止企業經營風險和存在問題積小成大后拖累企業發展,甚至壓垮企業;掃除企業痼疾,實現提質增效,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活力。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財會人員素質要求的核心是具備“六力”,即學研力、實踐力、融合力、職業道德力、管理力和職場定力。以“學研力”做到堅持學習前沿理論知識和先進經驗,主動思考迎戰變革,研究企業經營所處的生存環境及面臨的問題,與時俱進;以“實踐力”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重應用、強執行,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并推動理論和管理創新;以“融合力”做到業財協同,用良好的溝通、合作深入推進業財有機融合;以“職業道德力”做到恪守職業道德,保持獨立性,勤勉盡責,保持專業勝任能力;以“管理力”做到提升財會工作價值,展現出財會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主動性;以“職場定力”做到筑牢企業管理基礎,以強有力的閉環管理能力持續為企業把脈診斷,防控風險、優化管理,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財會行業重要發展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大量優秀的財會人員,為廣大財會人員提供職業發展路徑,推動財會人員在企業經營中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從提升財會人員素質的路徑上需要:(1)加強從業資格管理,提高行業從業人員起點標準;加強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的整體規劃性,為個人專業化及綜合性能力的提升提供成長路徑和指引。(2)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高實務、案例教育比重,提供多層次、多維度教育產品和多元化培訓方式,加強年度考核與認證,打造終身“學習型”的社會環境。(3)推進高校教育改革,財會專業學習結合通識教育,綜合經濟、商業、管理、法律、信息技術、數學分析等領域,提高綜合素質。(4)培養兼具理論和實務能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提高國際化水平。(5)加強從業人員征信管理,明確不良行為懲戒措施,加快推行實施。(6)發揮行業協會組織優勢,促進從業人員交流學習和實踐互動,創造跨行業及國際交流的學習機會,“產學研”緊密結合推動行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