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大連財經學院管理學院)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數據和信息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要素,消費者行為數字化、企業流程管理數字化、產業整合數字化等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新風口。然而數字化的發展并不是數字技術的單點應用,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借助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由內而外、全方位、全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的產業互聯網思維的轉化與提升。大連作為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在如今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數字化背景下,大連應抓緊時代機遇,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產業互聯網布局,推進整體經濟的穩步發展。
產業互聯網是在消費互聯網基礎上提出的,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智能設備、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傳統各行各業比如制造業、農業、服務行業等企業內部以及整個產業鏈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從而達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重塑企業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模式。
中國的互聯網技術是通過C端用戶的使用與普及從而實現飛速發展的,以C端用戶為出發點的消費互聯網逐漸完善了信息、商品與服務的連接與匹配,也塑造了新技術、新商品、新消費模式的誕生與發展。然而伴隨著人口紅利、流量紅利的逐漸消失,2014年開始我國的消費互聯網增長開始放緩,與此同時以消費互聯網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順勢而出。產業互聯網將改善互聯網脫實向虛的境況,更加全面與深入地融合到實體經濟中,促進全產業的健康發展。
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對照來看(如表1所示),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在技術基礎上,兩者都在互聯網的基礎上誕生與發展,消費互聯網時代,從平臺的搭建到模式的創新,互聯網的角色都是主導性的;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更像是一種基礎設施,像水電氣一樣在各個環節出現,真正的驅動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1]。另外從目標對象和發展模式上看,消費互聯網主要是讓個人消費更便利,側重數字產業化;而產業互聯網基于技術環境進行產業供應鏈改造,使得企業生產、融資等更加高效,重在產業數字化[2]。最后從經濟形態和核心價值來看,構建產業互聯網是產業價值鏈重塑的過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做數字化升級,產業生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加工“數據”要素、把數據變成產品的一部分,進而通過數據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鏈的價值空間[3]。因此,認識到產業互聯網的特殊性與核心價值,才有可能真正融合到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各個環節,促進產業數字化與產業經濟的新發展。
表1 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區別
大連作為我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是日資企業來華投資的最大聚集地,外貿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50%以上,是主要的支柱型產業。在東北經濟振興的大背景下,大連重回重工業發展路線,重點發展石化、船舶和現代裝備等產業;與此同時互聯網浪潮已經開始,我國本土的全產業鏈加工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互聯網經濟開始發展,大連錯過了本次產業結構的調整時機。2010年,大連提出“三個中心、一個聚集區”(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現代產業聚集區)新戰略,重新選擇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而此時全中國完成了工業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從外貿型經濟轉向內銷型經濟結構,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主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位于東北地區的大連很難突圍。如今大連形成了以石化、船舶、現代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四大優勢工業為支柱,以物流、金融、旅游、軟件等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以下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管理和新基建發展三個方面,闡述大連發展產業互聯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在全國開展之后,在產業結構優化、供需匹配平衡、全要素生產力提升方面成果顯著。大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從產品供給、產業供給、技術供給、企業供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優化與有效調整。從大連2000-2020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來看(圖1),三大產業的增長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增長率有較強的同步性,2015年出現回升狀態。2019年大連市的三產比例為6.5∶40∶53.5,同期全國的三產比例為7.1∶38.6∶54.3,大連市的第三產業占比較低,主要原因還是高科技與優質產業較弱,無法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圖1 2000-2020年大連市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增長率
產業互聯網會以數字化的方式打通企業上下游各環節,貫穿從原材料采購、研發、生產經營,到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并以數據驅動創新,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實現從需求側到供給側的整體效率提升。同時也會倒逼大連重新調整產業結構,重新梳理產業集群,因此產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對大連經濟的重新振興有著充分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4]。因此通過需求端的消費升級促進供給端的產業升級至關重要。大連目前擁有19個省重點產業集群,已經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軟件服務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5],然而產業集群的科技化、高端化、智能化進程相對滯后,在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既難以掌握需求端的個性化需求,又難以有的放矢地進行供給端升級改革。產業互聯網的C2B2B2C模式會倒逼企業與產業通過信息化與數字化的形式掌控需求端數據,從而高效智能地優化供給端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形成良性循環發展,這將是大連經濟向高端智能化的挑戰與機遇。
新基建包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其中5G是新基建中的通用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核心工程,會給產業領域帶來產業互聯網的深刻變革,通過與實體企業的連接,跨越行業界別,融合三次產業,把人類的生活與工作中的行為場景連接打通,真正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引發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變革[6]。5G背景下的新基建通過重塑信息基礎設施,使得物聯網技術可以深度拓展到三大產業,驅動產業整體的轉型升級,每一個產業互聯網中的企業都將是數據驅動型企業,從而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目前我國還沒有產生超級大型的產業互聯網企業,因此這對于資源豐富、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的大連來說是新的機遇。
大連目前在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經濟方面缺乏核心技術與持續的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形成本土數據采集和數據流通的載體。同時大連本土的傳統優勢產業力量較為薄弱,高端化過程相對滯后,產業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價值因素不足,整體制造與價值傳遞的水平偏低,不能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由于本土的互聯網經濟環境較弱,大連并沒有貫穿全產業鏈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本土互聯網企業,在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過度的重要時期,產業互聯網所必須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相對薄弱,無法深入到各個優勢企業的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因此就難以將企業間進行信息驅動與互聯互通,難以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
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優質產業鏈與產業集群是各個產業與各個部分互通互聯的基礎與載體。大連市的高科技制造業與高端工業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由其帶動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就難以迅速提升。2019年大連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為712.6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為10.2%,增速達20%以上,超過全國GDP的增速水平。然而作為數字經濟支撐產業的ITO與BPO產業缺乏優質供應鏈的整體建設,產業內部融合創新能力不足、國內外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缺少能夠制定產業鏈標準的龍頭企業。
大連本身缺乏優質產業集群與高新技術龍頭企業的引領,中小微企業很難做到根據需求調整自身的供給結構,在此次的產業互聯網機遇面前也同樣面臨意識薄弱,轉型升級困難的問題。同時產業互聯網關聯著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的眾多系統層級對于政府職能部門各個體系之間的協同溝通也提出了新的難題與挑戰。
政府要在優化產業結構基礎之上積極加強各個行業與各個領域的互聯網數字平臺建設,可以從大連自身的傳統優勢產業、資源優勢產業與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出發,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優化各個產業結構的同時建設加強數字化平臺的搭建與運行,深耕各類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各行業“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的五全信息,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構成顛覆性的沖擊。在搭建了各個產業的互聯網數字化平臺之后,提煉與掌握核心科技,加強高新科技產業與和高校橫向聯合,培養可持續性發展的高端科研能力。
積極探尋具有未來需求的新產品,只有把握住未來需求才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結合大連本土資源加強優質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建設。推進以石化、船舶、現代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四大優勢工業為中心產業鏈優化與改造升級,加強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的產業內部共生建設,加強產業互聯網布局,促進高端數字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大連“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ITO、BPO的優勢,將整體的產業布局由低端加工制造環節向高端的研發、設計、品牌塑造、營銷策劃等領域推進。
通過政策扶植與平臺共贏等方式強化中小微企業的產業互聯網思維,從各個產業、各個環節的基礎工作中注入邊緣計算與數據的基因,從而降低大連經濟結構的整體成本,提升效率。同時政府應積極順應產業互聯網的特征,調整職能部門的體系結構,從頂層設計上促進產業互聯網在各個行業與各個產業之間順利進行,穩步成長。
綜上所述,數字化是互聯網的底層邏輯,也是未來經濟發展與轉型的重點,數字化對于企業成長、地方經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賦予各個傳統企業與傳統行業內生動力的產業互聯網是今后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對于重新起航發展的大連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更充滿了機遇。對于提升消費需求,優化供給側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集群優質化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