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雷雨
(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江蘇無錫 214001)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學科課程標準頒布后,高中各學科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自此,昭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時代已經到來。關于優秀課的標準,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還是有公認的共同要素的,如倡導學生主體、強化知識傳授、重視能力培養、注重講練結合,理得清、講得透、練得精、用得活,等等。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生物優秀課,理應在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整體架構、路徑突破、策略選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內容言之有理、結構嚴謹合理、方法有條有理,實現問題與思維并行、科學與人文并重、預設與生成并進,在堅持課程育人價值導向、體現學科典型學習方式、依從知識發生發展規律、促進學生深度融合學習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基因在染色體上”為例,簡述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思路與過程。
“基因在染色體上”一課教材內容的編排,從薩頓的假說到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再到摩爾根解釋的驗證等,具有鮮明的邏輯推理路徑。無論是實驗材料的選擇,還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對學生的學習都有較強的啟發性,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圍繞科學家的不懈探索過程,精心設計體驗性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循著科學家的足跡,開展演繹推理,主動建構概念,發展科學思維。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才能凸顯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教師要發現并學會從關注教材編寫邏輯到把握教學設計邏輯。本節教材按照科學史的順序進行編排,本身就有嚴謹的邏輯結構:首先介紹薩頓基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的相似現象,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緊接著,教材提及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存在平行關系,從理論上支持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教材最后的“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則是綜述,對孟德爾遺傳規律進行解釋。
在明晰教材編寫思路的基礎上,教學實施的程序也就會清晰流暢。在課題引入環節,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還可列表比較,讓學生體會科學家類比推理的方法。在新課展開階段,教師可根據教材“思考·討論”(分析減數分裂中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板塊意圖,組織學生畫圖或利用學具模型操作,呈現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讓學生親身體驗薩頓提出假說的過程,比較分析、歸納總結,領悟內化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推理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引出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分析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時,教師要作閱讀指導,并提出問題串:此實驗現象是否符合分離定律?判斷果蠅的顯隱性性狀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果蠅雜交實驗結果與豌豆雜交實驗結果分別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可為幫助學生分析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作知識鋪墊,為學生探究作準備;在“思考·討論”(摩爾根解釋的驗證)板塊教學時,教師可借助組織學生討論、遺傳圖解繪制、實驗設計等任務驅動形式,幫助和促進學生學會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想像力,認同摩爾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結論,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進一步體會假說-演繹法,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了解生物科技的發展。又通過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引導學生畫圖或操作學具模型,在動手、動腦中學以致用,培養歸納、概括的科學思維。在最后的交流總結環節,教師引導總結,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達到師生共同盤點、回味及反思學習的目標。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生物好課,理應將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邏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教師要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過程,開展生物科學史的教育,精心設計分類比較、畫圖、學具模型操作、實驗設計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發現生命世界的規律,使學生學會探究生命奧秘的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生命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要突出科學思維訓練,利用“問題探討”,創設思維情境,引發學生對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產生聯想。并提出問題:對人類基因組測序,為什么不測定全部染色體?教師從事實出發,為學生搭建思維橋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關注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要注意落實科學探究實踐,利用“思考·討論”,通過列表類比、畫圖或操作模型活動,使學生感悟“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為幫助學生感悟薩頓的類比推理過程,教師可以利用表1比較基因與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啟發學生進行類比分析,幫助學生領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表1 基因與染色體的比較
教師還可利用“思考討論”欄目,設計全體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在染色體上標注基因(一對基因),讓學生畫圖表示減數分裂配子形成過程,或制作學具模型,讓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對科學原理的直觀體會。
教師將“問題串”變成“思維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可利用“思考·討論”欄目,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驗證,使學生認同摩爾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結論:①摩爾根為什么對薩頓的假說持懷疑態度?②比較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結果與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結果,能想到什么?③摩爾根等人在分析控制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體的位置時,可能有哪些假設?
接著,教師利用“思考·討論”欄目設計問題追問,使學生認識到驗證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習得科學探究方法:①在摩爾根等人的設想得到合理的解釋后,為什么還要設計進一步的實驗驗證?②如何設計實驗對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有幾種可能的測交方式?你能畫出遺傳圖解嗎?③摩爾根等人的實驗驗證是如何進行演繹推理的?
這樣的設計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習得方法,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資源。師生共同探討“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話題,讓學生體會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歸納總結和邏輯推理等能力。在“思考·討論”環節,教師由質疑開始、問題入手、趣味對話,把師生共同關注的“薩頓的假說”“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等話題不斷推進。
教師要努力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課程之所以重要,緣于它不僅是一個“教養”的過程,即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習得方法,而且還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幫助和促進學生成為具有優良品格、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的現代公民。在展開“薩頓的假說”“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等內容時,教師既要遵循科學家原本研究思路,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合理創新,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促進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探究生命活動規律并開展交流與討論,激發學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
本節課教學可采用列表進行類比分析,借助畫圖或學具模型操作等體驗性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相應結論,發展科學思維。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過程示意圖
課堂教學效果良好,概括來講,就是學生參與程度高、學習氛圍好、學業有進步、品格有提升等。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學知識、基本技能,這也是教學顯性目標的達成。效果良好的一個重要的觀察點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展開時的情緒和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學習狀態是否處于良好狀態。因為,學習態度直接反映學生對生物學科以及執教教師的認可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效果。當然,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動因,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大小反映了其學習內驅力的大小。此外,生物學的學習方法多種多樣,有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探究、資料搜索、資料篩選等。學生只有習得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并能靈活運用,才能更好地把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有效的課堂還會呈現學生緊緊圍繞學習目標,積極地參與每個環節,且有比較深刻的思維碰撞,情境交融,師生、生生互動,彰顯課堂的生命力。
總之,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設計應該目標定位恰當,符合課標要求,切合學生實際,突出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學科典型學習方式,培養學科情感、筑牢學科精神、奠定學科志向;應該依從知識發生發展規律,提升學生參與度、學習緊張度、思維深刻度、探究專注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應該目標達成度高,特別是學生學得主動、生動、活潑,各有所思、各有所得、各有所進;更應該引導思想、敞亮思維、激活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