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于 鵬王婧婧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李志超等通過實驗,得出在“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這一實驗中在土壤pH為中性、淀粉糊、30℃等條件下,實驗效果最好。所以,筆者選取了質量分數為4%的淀粉糊濃度,在約30℃進行實驗。土壤浸出液(pH為中性)選取了甘肅省蘭州市某花園處中層土(-5 cm以下)制作,探究土壤微生物對其分解作用(實驗一)。
有研究表明,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均顯著降低,微生物生長需要營養物質,而營養物質主要是含有碳、氮的各種有機物質,在表層土壤中含量豐富,所以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表層。土壤細菌、真菌、放線菌及微生物總數含量均隨著土層深度增加而顯著降低。即可認為土層的選取對于土壤微生物的數量有很大影響,并且根系處是土壤和植物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區域,微生物和酶活性在根系土壤中十分活躍。所以,選取花園花草根系處表層土壤(-5 cm~0 cm),探究其與中層土(-5 cm以下)對比,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響(實驗二)。
對土壤微生物研究中,有學者對采集回來的土壤放置培養皿中加水培養1~2 d,土壤中細菌、真菌、線蟲等微生物都會慢慢浮于水中,并在水中繁殖,可使溶于水中微生物數量增多,分解能力更強。比起將土壤包在紗布里,用水浸潤一段時間,即取用土壤浸出液進行實驗,直接將土壤放水中培養一到兩天,再取用土壤浸出液,水中溶解的微生物更多。所以,以培養土的培養天數為實驗對象,探究該種處理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響(實驗三)。
綜上所述,“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的改進實驗可以劃分為2個對照實驗,分別是:(1)探究表層與中層土壤浸出液對淀粉糊的分解能力;(2)探究培養土與未培養土對淀粉糊的分解能力。
實驗器具:燒杯(250 mL、500 mL、100 mL)、離心管(4 mL)、移液槍(1 000 μL)、移液槍槍頭(1 000 μL)、玻璃棒、紗布、滅菌鍋、一次性滴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培養皿(直徑6~7 cm)、水浴鍋。
實驗材料:土壤、生淀粉、馬鈴薯塊、斐林試劑、碘液、無菌水。
2.2.1 土壤微生物(中層土)對淀粉糊的分解作用
(1)土壤浸出液的制備:將取自花園中層處的土壤,稱取20 g,分成兩份。每份稱取10 g,分別放入里面墊有厚紗布的a、b燒杯中,各加200 mL無菌水攪拌,浸潤0.5 h,然后將紗布連同土壤一起取出。將留在a燒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靜置一段時間備用。b燒杯的土壤浸出液放入滅菌鍋中,滅菌30 min。
(2)淀粉糊的制作:稱取20 g的淀粉,溶于500 mL的開水中,充分攪拌,制成糊狀,得到質量分數為4%的淀粉糊,靜置備用。
(3)滅菌:將b燒杯中的土壤浸出液、淀粉糊、實驗所用的燒杯、離心管、移液槍槍頭、玻璃棒、紗布、一次性滴管等器皿放入滅菌鍋中滅菌。
(4)加樣培養:另取兩只燒杯(A、B),放入2份10 mL淀粉糊。在A燒杯中加入30 mL未滅菌的土壤浸出液;B燒杯中加入30 mL滅菌后的土壤浸出液。將淀粉與土壤浸出液充分攪拌,燒杯蓋上紗布,并將A、B燒杯在室溫(25℃左右)下放置7 d。
(5)顯色反應:實驗材料配成后,在A燒杯中取2份1 mL溶液,放入兩個離心管中,分別編號A1、A2。在B燒杯中取2份1 mL溶液,放入2個離心管中,分別編號B1、B2。接著在A1、B1中加入2~3滴碘液。在A2、B2中加入2~3滴斐林試劑(A液:B液為2:1)60℃水浴,2 min。記錄實驗現象。之后,每天繼續重復以上顯色反應,觀察實驗變化,并記錄實驗結果。本實驗組在以下研究報告中稱作中層土淀粉組。
2.2.2 土壤微生物(表層土)對淀粉糊的分解作用
(1)土壤浸出液的制備:將取自花園表層處的土壤,稱取20 g,分成兩份。每份稱取10 g,分別放入里面墊有厚紗布的a、b燒杯中,加200 mL無菌水攪拌,浸潤0.5 h。然后,將紗布連同土壤一起取出。將留在a燒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靜置一段時間備用。b燒杯的土壤浸出液放入滅菌鍋中滅菌30 min。
(2)制作淀粉糊、滅菌、加樣培養與顯色反應同2.2.1。本實驗組在以下研究報告中稱作表層土淀粉組。
2.2.3 培養土微生物對淀粉糊的分解作用
(1)土壤微生物溶液的培養:將取自花園花草根系表層處的土壤,稱取20 g。放入培養皿中,加入約200 mL已放置2或3d的自來水(除去或減少自來水中的有害氣體),混勻制成土壤微生物培養溶液,平均分成3份,放置培養皿培養。標注分別為m0、m1、m2,0、1、2表示土壤微生物放置培養皿中的培養天數。按標注的天數來培養土壤微生物。靜置出現澄清上清液時備用。
(2)淀粉糊的制作:稱取10 g的淀粉,溶于250 mL的開水中,充分攪拌,制成糊狀,得到質量分數為4%的淀粉糊,靜置備用。
(3)滅菌:淀粉糊、實驗所用的燒杯、離心管、移液槍槍頭、玻璃棒、紗布、一次性滴管等器皿放入滅菌鍋中滅菌。
(4)加樣培養:取用m0(土壤微生物放置培養皿0天)中的土壤上清液,取10支4 mL離心管,10支離心管都標上當天的日期,各加入1 mL淀粉糊和1 mL土壤上清液,其中5支為A組,5支離心管分別標注加入碘液的日期。每天用碘液測一次淀粉含量的變化,即可推算土壤培養液與淀粉混合培養天數。另5支為B組,B組分別標注加入斐林試劑的日期,每天用斐林試劑測一次還原糖含量的變化,即可推算土壤培養液與淀粉混合培養天數,將已取過土壤上清液的培養皿m0丟棄。連續4 d如此進行。
(5)顯色反應:按培養時間推算,每天取日期相同的A離心管和B離心管,A離心管分別用一次性滴管加入3滴碘液,B離心管分別用移液槍加入1 mL斐林試劑(A液∶B液為2∶1)。將加入斐林試劑的B管放入60℃的水浴鍋中2 min,觀察B離心管是否出現磚紅色沉淀,觀察A管顏色變化。以后,每天重復上述工作,直至離心管加色反應完。本實驗組在以下研究報告中稱作培養表層土淀粉組。
土壤微生物對土豆淀粉的分解作用結果見表1。

表1 中層土與表層土微生物對淀粉糊的分解作用對比
中層土淀粉組:結果顯示,培養3 d天后,A1(土壤未滅菌,加碘液)呈深藍色,說明淀粉分解量較少;B1(土壤滅菌,加碘液)呈深藍色,說明淀粉分解量較少;A2(土壤未滅菌,加斐林試劑)未有磚紅色沉淀,說明還原糖量較少;B2(土壤滅菌,加斐林試劑)未有磚紅色沉淀,說明還原糖量較少。培養5 d后,鑒定結果與3 d無異。培養7 d后,A1(土壤未滅菌,加碘液顯色)呈深黃色,說明淀粉已大量分解;B1(土壤滅菌,加碘液)藍色稍變淺,說明淀粉分解較少;A2(土壤未滅菌,加斐林試劑)有較不明顯的磚紅色沉淀,說明還原糖量較少;B2(土壤滅菌,加斐林試劑)顏色無明顯變化,說明還原糖量較少。A、B組現象對比不明顯。結果表明,取用中層土(-5 cm以下),做淀粉分解實驗歷時較長,且現象不明顯。
表層土淀粉組:實驗結果顯示,培養前3d,A、B組對比不明顯。培養4 d后,A1(土壤未滅菌,加碘液)淺藍色,說明存在大量微生物分解淀粉;B1(土壤滅菌,加碘液)呈深藍色,說明無大量微生物分解淀粉;A2(土壤未滅菌,加斐林試劑)呈較深的磚紅色沉淀,說明存在大量還原糖;B2(土壤滅菌,加斐林試劑)無磚紅色沉淀,說明還原糖較少。A、B組對比現象明顯,說明未滅菌的表層土中存在大量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實驗結果表明,與中層土淀粉組相比,采用表層土作為該實驗的土壤材料,現象明顯,且用時較短。
培養土壤微生物對土豆淀粉的分解作用見表2。

表2 探究土壤微生物培養天數對分解淀粉的作用
培養表層土淀粉組:土壤培養1 d,土壤與淀粉混合0~4 d,加碘液,有明顯藍色變淺的梯度變化現象;土壤培養1 d,土壤與淀粉混合0~4 d,加斐林試劑,隨著混合天數的增加,磚紅色沉淀越來越明顯。土壤液培養1 d,淀粉與土壤混合3 d,加斐林試劑,呈明顯的磚紅色沉淀,說明淀粉已大量分解,產生較多還原糖。
以上結果說明,表層土壤微生物培養1 d后,且與淀粉混合培養3 d,淀粉分解現象最明顯,加碘藍色變淺,加菲林試劑磚紅色沉淀明顯。且該實驗與表層土淀粉組需4 d有實驗現象對比,用時更短,且現象更明顯。
以上實驗結果表明,制作土壤浸出液選用花園花草根系處的表層土(-5 cm~0)比中層土(-5 cm以下)實驗現象較明顯,且只需4 d即可觀察到現象;將表層土加水浸濕培養1 d,再與淀粉糊等體積混合培養3 d,實驗現象更明顯,用時更短。
本實驗在參照課本實驗的基礎上,又在土層選取以及土壤培養方面進行創新設計,取得了理想的結果,事實證明由此實驗可衍生出多種實驗設計,所以該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
因為條件限制,本實驗只在室溫下培養,未在無菌環境中,有可能空氣中的微生物會影響實驗,但是,從對照組與實驗組的現象對比來看,差異顯著,所以空氣中的微生物分解淀粉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