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 陶敏娜,孔靈柱
流動人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群體,主要指人們離開戶籍所在地半年以上,在其他地區長期從事各項經濟活動的行為,即人戶分離[1]。據國家衛健委相關數據,2018年,我國共有2.41億流動人口,是推動城市建設重要力量,但是現有城市公共政策卻對這部分群體表現出排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流動人口與城市的融合,也阻礙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這是現階段我國民生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
基本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中最基礎的部分,是由政府財政付費及補貼的公共性較高、統一規格和標準、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發展的服務,具備基礎性、廣泛性、可行性、迫切性特點[2]。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每個人都有權利享有基礎公共服務,包括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等,無論哪個階級、群體、地區都有均等機會,這是我國改善國計民生核心理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政府服務性及公民權利,但并不是要求所有地區都提供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在有條件的基礎上盡可能滿足公民需求,并且,一個人所使用的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并不是絕對均等的,具有一定針對性和差異性,且不會對他人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產生影響。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相對性、層次性、地域性、城鄉一致性等特點,其中,相對性指不同群體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不同,單純地進行資源均等劃分,反而會影響公共服務的提供,而應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將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障公民基礎權利[3];層次性指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經濟水平影響下,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異,同一地區,不同群體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也不同,因而具有一定層次性;地域性指不同地區之間,地理環境、經濟水平、人文習俗之間存在差異,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各不相同,提供者必須考慮地域差異,選擇適宜服務種類和層次;城鄉一致性指在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下,基本公共服務必須保持均等,避免區別對待,如義務教育、醫療救助等,都應保持數量和質量上的均等。
城市聚集經濟效應是影響人口流動的一大因素,以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集程度為例,城市規模越大,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密集程度越高,也就擁有更加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且人口越多基本公共服務規模效應更強,效率更高,但過多人口聚集也會增加城市問題[4]。總的來說,區域間人口流動是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法,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卻帶來了一定問題,反而抑制了城市經濟發展,大量人口流出也導致小城市發展動力缺失,必須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科學統籌人口流動,優化區域人才結構,解決大城市就業難題,讓更多人才扎根小城市,實現人口均衡流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保障人口均衡流動的先決條件,流動人口只要在任何城市都能享受到均等基本公共服務,就能實現區域間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確保經濟發展長遠穩定。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現代社會人們已經基本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這兩項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為了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和更好基本公共服務開始流動。以農村人口為例,基本公共服務包含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及住房保障等,都是人們在滿足基礎需求之后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倘若另一地區能夠滿足這些需求,那么人口就會向這一地區流動(具體見圖1),當農村人口在這一地區停留后,除開高工資外,更為便利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更高質量的生活水平,更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這些都促使農村人口、小城鎮人口向大城市流動[5]。

圖1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人口流動圖
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看,基本公共服務沒有一個特定的指標,基本上由政府提供或承擔,政府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基本上決定了其數量和質量,因此,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反了解各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指代基本公共服務;E、M、S分別指代各地區財政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就業及社會保障支出;TH指代各地區人口總和。應用這一指標能夠有效降低各地區總人口規模差異產生的較大總支出差距導致的不確定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經濟水平較高,財政支出較高,農村經濟水平不高,財政支出較少,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存在一定差距,無論數量還是質量農村地區都遠遠滯后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情況嚴重,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大幅度流動。倘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城鎮、小城市及大城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基本均等,就能有效緩解區域間人口單向流動趨勢,實現人口均衡流動。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領域,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及分配差異,導致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均等,繼而造成人口外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針對這種情況,應當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中公共服務占比,將資金及資源向貧困、落后地區傾斜,尤其一些農業增收困難、工業發展落后的區域,綜合考量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及數量等進行財政補貼,逐漸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確保所有公民享有均等服務,減少人口流動同時,建立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增加財政支出的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充分保障人民生活。
城鄉區域發展差異較大,尤其是一些一線城市,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遠超其他地區,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區域內協同發展,加快各地城鎮化建設,注重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不同區域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6]。例如,部分城市教育資源豐富,便可以向周邊城市和城鄉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周邊城市和城鄉可以提供土地和資金,建立學校或分校,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拉動區域教育水平和質量;或者,部分城市醫療資源優勢明顯,可以與其他地區建立合作,向其提供優秀醫療團隊和先進醫療設備,將優質醫療資源向周邊輻射,這種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將各地優質資源及基本公共服務向外延伸的方式,對縮短差異和實現均等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也能夠切實緩解人口流動性大的問題。
當前時期,人口流動以農民工為主,這一群體對基本公共服務缺乏了解,只是基于自身認識或他人介紹向大城市流動,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深入農民工群體,加大宣傳和引導,便于其全面了解當地基本公共服務情況,例如,在農民工聚集地進行廣播、報紙、手機、宣傳欄等進行宣傳,并定期開展專題性、針對性宣傳,消除其錯誤認知,鼓勵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7];積極聯系社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公益活動,鼓勵流動人口參與其中,開展融合教育,幫助流動人口快速融入當地;積極拓展流動人口社交平臺,組織本地市民與流動人口活動,建立融洽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關注人口流動實際需求,為就業人群開展就業咨詢和指導講座,提供多樣化、針對性專業技能培訓活動,為流動人口謀福利,并且,注重培訓方式和時間的靈活性,借助微信、微博、網絡等進行知識推廣,利用周末、晚上等進行專業培訓,全面強化其專業技能,促使其獲得更加長期穩定的職業,促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當地,維持社會穩定。
綜上所述,隨著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多,城市人口擁擠、地域歧視、戶籍歧視等問題相繼出現,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情況日益凸顯,文章從聚集經濟效應、馬斯洛需求理論、財政支出等方面討論了基本公共服務對人口流動的影響,得出人口流動不單單受經濟利益影響,還為了享受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就此提出強化政府統籌規劃、加快區域均衡發展、關注人口流動需求等解決措施,希望能夠促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緩解人口流動問題,平衡區域人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