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 馬文,趙炳軍,馮丹紅,郝彥革,王健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總稱,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各種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融合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現在道德情操、信仰、建筑雕塑、風俗習慣、文學著作上等等。特別體現在自然、山水、建筑、藝術繪畫、田園民居上。自然淳樸、寧靜淡雅、自然順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觀。還有多種充滿活力、造型多樣的建筑、戲曲、書法篆刻和雕塑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了解和傳承發揚。

圖1 校園景觀植物實訓基地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經濟急速發展文化的多樣交融,尤其是世界各國大學快速變革發展,隨之而來中國大學迎來了一個和平高速發展的時期,景觀規劃設計也已經成為高校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建設工作。校園景觀設計既是高等教育的承載空間和教學場所,也是高等院校境教育人新的科學發展道路。既能提高大學老師的科研環境和教學空間,也能為學生提供舒適感的校園環境和居住場所。高校景觀的布局規劃必須要在科學生態和環保理念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方案。因此,傳統文化和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結合,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重點課題。傳統文化符號可以賦予校園景觀設計更多的本民族特性和歷史傳承。對當代景觀規劃設計的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空間。人類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總還是會傷及到人類自身,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規律”。
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詳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綱領要求,足以見得“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意義。校園景觀設計應借助現代化設計手段,遵循國家對于生態保護與國家和諧發展的大政方針制定設計方案。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設計出既能體現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景觀。又能有效發展和營造校園景觀裝置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功能,利用新時代科學技術提高校園景觀的體現出持久生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景觀設計作品。
我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學理念,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同樣也是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所追求的核心目的。作為城市規劃、景觀規劃設計的主體,通過觀察調研收集各項數據等,再根據現實環境各方條件計算自然植物、建筑幾年以后的變化進行設計建設,促使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不斷完善提升品質,設計出符合傳統文化底蘊的優秀景觀作品。好的校園景觀設計能夠體現出設計師想要表達的美感和生態理念(海綿城市的設計實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并蓄、博采眾長。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應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其本身的民族文化從中汲取大量的養分,以及古代大師工匠創造性設計理念和高超技法。從深厚廣博的傳統文化中凝練藝術符號(斗拱、抱鼓石、拴馬樁、磚雕)進行設計。為校園景觀設計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素材,它所蘊含的建筑風格、藝術韻味、結構、形態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更加值得借鑒。這需要設計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應用和了解有很深的認識。校園景觀設計應注意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涵、結構、造型和當代藝術接軌。借鑒麥克哈格教授的“設計結合自然”觀點,逐步科學的建成以“園中院、院中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宜學的校園環境。見圖2,圖3。經過重塑和創新設計提高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傳承,使得景觀專業進一步拓展了新的發展方向。

圖2 校園景觀試驗田

圖3 校園景觀試驗田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地處河北省秦皇島市,秦皇島市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天開海岳、地承原宇北依秦皇島市開發區、西靠市政府、東臨西港花園。自然與人文環境俱佳,是理想的辦學之地。在校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建材學院注重與具有建材景觀專業設計的特色與傳統文化的相結合,將傳統文化元素(斗拱、石鼓、磚雕、長城磚、鐵藝、新中式建筑)融入校園建設之中,形成了多處校園景觀設計的經典作品,見圖1。其學校園區注重區生態景觀建設,強化景觀區域的植物配置設計,并逐步建設形成了“文化元素+海綿校園”新型校園。形成點、線、面、體的立體四季景觀校園,綠化率達 35%左右,充分體現“天人合一”和道家所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建材學院分為東、西、兩個校區,各校區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增添了景觀植物實訓基地,種植大量鄉土植物和育苗基地,為學校的每處景觀節點增添適地性植物。既節約成本又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在我校東校區現有綠地進行實驗,空間分為地被、草皮、花卉、灌木、藤蔓、小喬、大喬木組成生態植物空間。通過1--3年研究收集數據,論證植物的適應性、成活率、抗寒抗旱性、水土保濕、植被與風水產生冷氣效果。建立生態景觀植物庫用大量現有秦皇島高校景觀植物案例為依托數據進行總結,分析秦皇島地區自然環境特點東、南、西三大區域景觀植物的差異和區域間的差異。強調優先利用海綿城市的設計思路、濕地蘆葦帶、生態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生態綠地吸收慢排"和"雨水花園分散"控制為海綿校園建設提供蓄水空間,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校區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校區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微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和自然生態理念融入高校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維護校園的自然環境,還可以營造出當代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出校園生態景觀的理念和植物系統凈化空氣的功能,我們要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完善生態文明和綠色環保的設計體系;加快轉變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自然生態發展;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完善海綿城市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城鄉自然一體化保護修復;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構建一個健康的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總之,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定要做到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到古為今用與現代生活融合,努力推陳出新用設計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