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亮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上海灘,保險公司職工與其他金融行業的職工類似,收入較高,素有捧著“金飯碗”的美譽。但在面臨強敵外侮、國家危難的時刻,有一批愛國的保險業界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和領導下,走上了追求進步與光明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保險業經過整頓和公私合營,逐步進入了國有和國營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上海保險業又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縱觀100年來黨領導下的上海保險業,波瀾壯闊、成績斐然。
1925年,在中共閘北區委領導下,上海“銀行支部”成立了,共有中共黨員10人,支部書記為錢莊學徒出身的樓建南,也就是后來著名的現代文學作家樓適夷。這是上海金融界的第一個黨支部。樓建南之后,應修人繼任支部書記。應修人早年曾在著名的福源錢莊當學徒,后來赴蘇聯留學,回國后參加“左聯”,并出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3年在與國民黨特務的搏斗中英勇犧牲。在1919年元旦這天的日記里,應修人就為他的理想寫道:“種種志愿決不可一日忘卻,要一日一日地做近去,可愛的大同呀!共產呀!農村呀!我努力地來預備。”
上海保險業的第一個黨支部則成立于1938年5月。1927年大革命失敗,黨在上海的發展暫時陷入了低谷。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1935年,日軍進攻華北,民族危機更加深重。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抗日救國。隨后不久,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上海職業界救國會先后成立,黨在上海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在黨組織的指引下,上海中外各保險公司的進步青年楊經才、楊延修、施哲明、胡詠騏、謝壽天、程恩樹、林震峰、郭雨東等人參加了上海職業界救國會。他們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參加各項救亡運動和集會。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形勢丕變,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同年底,經上海地下黨指示,已秘密入黨的寧紹水火保險公司職員程恩樹和中國保險公司職員林震峰等人在時任上海市保險業同業公會主席胡詠騏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下,發起組織了一個公開合法的群眾團體“上海市保險業業余聯誼會”(簡稱“保聯”)。成立“保聯”的目的是把保險業所有職員組織起來,既包括中下層職員,也包括上層人士,從而形成一個全行業的群眾性聯誼團體。在籌組“保聯”的過程中,上級黨組織上海銀錢業總支委員會決定在保險業建立黨的地下組織,以便扎根在行業內的群眾之中,積蓄力量,準備長期戰斗。1938年5月,江蘇省委職員運動委員會委員兼上海銀錢業總支委員會書記張承宗通知原在其他支部活動的程恩樹和林震峰兩位黨員:組織決定將他們二人調回保險業,正式組建上海保險業支部,由程恩樹任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林震峰任宣傳委員。7月,“保聯”也如期宣告成立,程恩樹、林震峰均當選為常務理事。根據黨內分工,程恩樹負責“保聯”總務部、會員部、體育部、福利部,林震峰則負責出版委員會、圖書委員會、學術部等部的活動。此后,保險業支部即以“保聯”這個公開合法的群眾團體為中心,結合保險業的行業特點,在廣大職員中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并把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和骨干分子,按照黨員條件發展入黨。
從1938年5月支部建立到1939年底,保險業支部共發展了12名黨員,加上從其他單位調入的1名黨員,保險業支部共有黨員15名。1939年10月,在日趨緊張的形勢下,為了免于日寇的加害,經上級黨組織安排,程恩樹和林震峰通過社會關系撤退到大后方的昆明和重慶,分別進入中央信托局工作。上海保險業支部由施哲明繼任書記。1940年由于形勢原因,上級黨組織指示保險業支部暫停發展黨員,領導關系上保險業支部也改由金融黨委領導,上級黨組織聯系人先后有張承宗、袁君實、項克方等人。1941年因形勢轉變,保險業支部恢復發展黨員,到抗戰勝利前夕,已擁有黨員26名。1945年8月,抗戰勝利,此后根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進步力量”的方針,保險業支部開始積極發展和吸收進步人士。同年11月,上海金融界地下黨組織為了加強對“保聯”的領導,決定成立“保聯”黨團,同時決定把在“保聯”參加具體活動的黨員同志逐步充實到各保險公司內部。“保聯”黨團成立后,黨團書記由保險業支部書記林震峰兼任,成員先后有沈潤璋、孫文敏等人。在保險業支部的領導下,1946年5月太平保險公司支部成立,支部書記由保險業支部委員程振奎兼任,這是保險公司內部最早成立的黨組織。次年5月,程振奎因受到特務注意而離開太平保險公司和保險業支部,轉赴香港。太平保險公司支部書記一職改由“保聯”黨團書記廖國英兼任。與此同時,經中共上海市職員工作委員會決定,上海保險業支部改建為保險業分黨委,分黨委書記為林震峰,委員為沈潤璋、廖國英,下屬兩個支部和一個黨團,即太平保險公司支部、其他保險公司支部和“保聯”黨團。太平保險公司支部書記廖國英,其他保險公司支部書記沈潤璋,“保聯”黨團書記也由沈潤璋兼任。經過十年的努力,到1948年8月,上海保險業分黨委共有黨員52名,成為上海金融界一支堅強有力的戰斗力量。
1948年11月,保險業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國民黨中統上海辦事處秘密逮捕了地下黨員廖國英和吳越。為了避免黨的力量遭受更大損失,上級黨組織緊急決定讓在“保聯”中較為活躍的、某種程度上已暴露的沈潤璋等8名黨員撤離上海,轉往蘇北解放區。同時把林震峰、姚乃廉調到上海局策反小組工作,并決定沒有暴露身份的金家銓、杜伯儒等6名黨員繼續隱蔽,留在上海堅持戰斗,迎接上海解放。1949年1月,根據新的形勢需要,上級黨組織重組了保險業支部,此后又發展了7名黨員。到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保險業支部共有黨員60名,除極個別脫離組織外,絕大多數黨員兢兢業業,堅守工作崗位,從而為保險業順利回到人民手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與人員保障。
上海解放后,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對私營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開始對舊有的保險市場進行接管和整頓工作。1949年5月30日,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金融處發出保字第1號訓令,責成上海市保險商業同業公會通知所有會員,限期具結填報股東名稱,接管工作正式開始。6月18日,又規定所有保險公司必須繳納保證金方能繼續營業,7月5日為截止日。根據統計,遵守規定繳納保證金的外商保險公司有41家,民族資本保險公司有63家。其余未繳納保證金的80多家保險公司則被淘汰。10月,保險業的接管工作基本完成,其中被沒收的官僚資本保險機構共24家。

在沒收官僚資本保險機構的同時,為了使財力有限的民族資本保險公司能對恢復國民經濟有所貢獻,同時加強對私營保險公司再保險業務的集中管理,在金融處的促進和幫助下,1949年7月20日正式成立了由47家民營保險公司組成的民聯分保交換處(簡稱“民聯”)。民聯的成立,對于加強金融處的政策領導和穩定私營保險企業、防止外匯外流、彌補國營保險業的不足,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參加民聯的各保險公司業務也均有起色,到1950年底,超過70%的會員公司獲得了盈余。1951年7月,根據形勢的發展,人民政府指出:私營保險企業必須采取比聯營更完善的公私合營經營方式。同年11月1日,由上海12家和天津3家保險公司合組的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成立,公股占55%,私股占45%,周作民任董事長,林震峰為總經理。1952年元旦這一天,由13家保險公司組成的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宣告成立。太平和新豐兩家公私合營保險公司的成立,使上海保險業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8月,在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太平、新豐兩家合并為一家,定名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合并后的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總管理處遷往北京,國內不再設立分支機構,總管理處專管海外分支機構,積極開展海外保險業務。這也就是如今駐港金融央企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的前身。
在接管上海舊有保險公司的同時,新式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保險公司也在籌備中。1949年8月,陳云同志主持的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恢復國民經濟和統一財經工作問題。在分組討論中,中國人民銀行各區行負責同志就提出了創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建議。9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就此建議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一周后收到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所請,并指示總行擬稿報黨中央核準。9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第一次全國保險會議,會議期間南漢宸行長收到了時任中財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的親筆函,告知中央同意成立保險公司。經過緊張的不足一月的籌備,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同一天,華東區公司也在上海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揭開了新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新篇章。
1950年2月13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華東區公司在上海設立營業部,11月在營業部的基礎上改建為上海分公司。上海分公司下設秘書、人事、會計、理賠、火險、運輸險、人身險、營業股共8個部門,至同年底共有員工126人。1952年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劃歸財政部領導,上海分公司更名為上海市分公司,簡稱人保上海市分公司。1953年6月,華東區公司撤銷,原先的清理接管和私營保險公司的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給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繼續負責。
為了配合上海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促進城鄉物資交流,人保上海市分公司自成立后就開辦了火災保險、運輸保險、運輸工具保險、團體人身保險、簡易人身保險、建筑工人意外傷害保險等自愿保險業務,自1951年開始又開辦了財產保險和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業務,同時還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在抗美援朝運動中,根據國家形勢需要,還開辦了兵盜附加險。另外,當時各帝國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新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業務,為了配合外貿領域的反封鎖、反禁運斗爭,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又推出了船舶戰爭險、船員戰爭險和貨物運輸戰爭險等涉外保險業務。這些險種的開辦,極大保障了新中國的經濟社會安全。
1958年10月,國務院在西安召開了全國財貿會議。會議認為,在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險的作用已經消失,因此提出了停辦國內保險業務的想法。12月,正式決定停辦國內保險業務。上海市考慮到已承保的大量業務清理工作費時,要求維持并過渡一年后再停辦。此后,上海市委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仍有部分保險需求,決定在停辦保險業務上有所變通,即國營企業財產強制保險自1959年起停辦,停辦后如果企業需要,可按原保險條例規定繼續向保險公司投保。其他貨物運輸險和公民財產保險按照自愿原則,繼續辦理。農村的生豬及耕牛保險,建議由公社在收益分配時提成自保。漁船漁工保險、社辦企業及供銷社各項財產保險,按自愿原則繼續辦理。
1960年1月1日,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并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改為保險處,對外仍保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名稱。
1978年12月,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這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保險行業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重新被列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4月,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作出“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重大決策。同年11月19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全國保險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對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正式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作了具體部署。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保險業雖然與全國保險業一樣幾經起伏,然而國內保險業務在1959年全國停辦的情況下仍繼續堅持了近10年之久,國外保險業務則從未間斷,即便是在“文革”時期最為激烈的日子,上海保險市場仍有10萬余張保單的業務量,它們連接著全球市場,始終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為國家創造了極為難得的非貿易外匯收入,并且在承保、理賠和追償工作中積累了一批具有開創性的成果經驗。因此,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認為上海保險基礎好、干部集中,希望上海先行試點恢復國內保險業務。
1979年5月1日,也就是在國務院剛剛作出“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決策不久,上海保險業務的恢復工作即已啟動。這天,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趙忍安宣布,經中共上海市委批準,即日起正式恢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建制,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雙重領導。7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向各區辦事處發出了《關于建立保險機構和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通知》。恢復建制后的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立即擬訂了地方性的《企業財產保險暫行條款》和《家庭財產保險暫行條款》,經核準后即于8月開始在上海試行。
1980年元旦,新年的第一天,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及其所屬各區縣機構正式對外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復業第一年,就開辦了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國內貨物運輸保險、國內船舶保險、汽車保險共5個險種,當年保費收入3542.3萬元,遠遠超過其經營史上保費收入最高的1965年的2910.8萬元。上海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順利進展,為全國各地國內保險業務的全面恢復開了好頭,起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此后上海保險業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增長勢頭,截至1990年底,人保上海市分公司保費收入已高達8.43億元。另外,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上海保險業也步入了競爭時代。1987年11月,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成立保險業務部,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的壟斷局面被打破。1991年4月,由交通銀行投資控股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宣告成立,總公司設在上海,上海分公司也于同一天成立。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崛起,預示著商業保險公司競爭時代的來臨。1993年11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此后,上海又批準設立了天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家區域性保險公司。
與改革伴行的是對外開放。根據國家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1989年12月,上海市委在康平路禮堂召開了金融改革會議,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朱镕基拍板確定了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兩大戰略決策,隨后經中央認可后對外公布。作為金融業有機組成部分的保險業,自然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于是,各國保險公司駐華代表處紛紛提出了設立分支機構的申請,其中以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設立為最早。針對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的設立申請,1992年9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制訂并印發了《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指示上海市分行按照此管理辦法對即將成立的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進行日常監管。同年10月8日,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正式對外營業,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家進入中國大陸營業的外商獨資人壽保險企業,標志著上海保險市場正式對外開放。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進入上海市場后,引入了壽險代理人制度,給上海保險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更是迅速激活了上海人壽保險市場的發展。
隨著友邦保險的進入,上海保險業的開放大門也越開越大。1994年,第二家外資保險公司——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上海開業。
到20世紀末,上海保險市場已經形成了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以國有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主渠道,其他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多家并存、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行業體系,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競爭格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至千禧之年,上海保險業率先走向市場競爭和對外開放,成為全國保險業改革的示范窗口,初步形成了以國有公司和股份制公司為主體、政策性公司為補充、中外資公司并存的市場化競爭發展格局。同時,上海保險業積極爭取市有關部門支持,為火災防治、隧橋軌交、學生住院、住房改革、社會治安、衛星發射等提供了一系列保險保障,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安全管理的市場化風險管理模式。上海保險業推出了全國首款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壽險保單質押貸款等新型壽險產品和服務,匹配群眾需求的壽險、健康險和養老險等保險產品快速涌現。截至2000年底,上海全市共有營業性財險與壽險公司22家,再保險公司1家,保險經紀公司1家以及各類外資保險機構代表處49家,共有職員7416人。2000年上海市保費總收入127.69億元,占全國保費總收入的7.97%。上海保險深度為2.8%,保險密度969元,在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名列前茅。
進入21世紀后,在入世的推動下,上海保險業抓住機遇,發展成為國際化程度最快、最高的金融行業。2013年9月18日,國務院批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建立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要求“支持開展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培育發展再保險市場”。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保險業改革創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試驗田,也為上海保險業提出了全新的歷史使命和全球定位。2014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又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對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帶動擴大社會就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保障社會穩定運行、提升社會安全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后,上海市政府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體系,構建國際領先、輻射全國、繁榮高效、功能齊全的保險市場,提升再保險、航運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領域的定價權和話語權,發展成為國際保險中心”。這是上海首次正式提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這一戰略定位。
回顧上海保險業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上海保險市場形成了中外資并存、機構種類齊全、功能豐富、有序競爭、富有活力的保險機構體系。截至2017年末,共有保險法人機構55家、保險省級分公司101家、保險專業中介法人機構225家,數量位列全國第二。在外資保險機構上,2017年底上海共有外資保險法人公司28家,數量位居全國之首,約占全國總數的一半;在滬外資保險分公司20家,外資保險代表處25家。另外,上海還有中國唯一的航運保險協會、中國全部11家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中國首家自保公司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根據最新的國際評估,上海已是無可爭議的國際保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