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非遺”特征及合作開發模式研究
——以陜、甘、新3省區為例

2021-08-11 07:38:48王一丹楊永春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1年8期
關鍵詞:區域旅游資源

王一丹,楊永春

(蘭州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具有民族性、變異性、脆弱性、地域性和獨特性等特點[1],體現了一個地區或民族的獨特創造和精神理念,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生動見證。“非遺”作為提升國家或地區吸引力的重要資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和科技的現代化發展,外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本土文化造成了沖擊,各民族文化深入交融,民族特色日漸式微,“非遺”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亟待保護和發展。因此,當代人漸漸把注意力放到文化多樣性、人類文明傳承上,如何以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后,文化遺產保護已逐步成為一項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事業。目前,國外對“非遺”的相關研究已轉變為深入研究“非遺”申報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2],“非遺”旅游開發[3,4],“非遺”信息化保護與評估[5,6],國家認同、記憶及人類景觀等問題,研究維度擴展到“非遺”的傳統、精神、情感、歷史與社會等維度。Hyung認為,傳統對于調解政治爭論和沖突具有重要意義,鼓勵通過識別韓國、朝鮮“非遺”項目的無形價值,來共享國家記憶,從而喚起民族文化認同感[7];Mikkel通過考察2005年約旦佩特拉的貝都因人和瓦迪魯姆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過程,研究了“非遺”申報對貝都因人生活和貝都因文化的特定形象的影響[8]。

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遺”的空間結構特征及演化、“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9]和“非遺”模式旅游開發等方面。從研究尺度看,多為從國家尺度進行“非遺”研究[10,11],再聚焦到某一省域。本文以文化整體論為理論依據,基于我國西北部城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使用空間點格局分析法對其“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非遺”要素的空間信息,克服了傳統“非遺”項目空間結構分析方法只能分析單一尺度空間分布格局的缺陷,以期為陜西、甘肅、新疆3省區“非遺”合作開發提供依據與支撐。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本文的研究區域是“一帶一路”中心線的西北省區,即陜西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3省區的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陜西省位于我國內陸腹地,地處黃河中游,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長期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省位于西北地區、黃河上游,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交錯分布,氣候類型多樣,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導致該省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目龐大、種類繁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陸地面積166萬km2,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一帶一路”的腰部和核心地帶,多民族聚居(其中有13個世居民族),孕育了多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陜西、甘肅、新疆3省區入選世界級和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數量較少,無法全面準確地呈現出研究區域內的“非遺”資源狀況;地方一級(州、市和縣)的“非遺”名錄的編制規則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標準;而省、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4個批次的累積,入選的“非遺”項目較為全面且普遍具有代表性,可以大概率地體現3省區的“非遺”資源情況。因此,本文選取陜西、甘肅、新疆3省區的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的“非遺”名錄為主要參照進行相關研究。

“非遺”信息(包括擴展名錄)分別來源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www.ihchina.cn/)、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http://www.sxlib.org.cn/dfzy/feiwuzhi/Provincial/)、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http://wlt.gansu.gov.cn/wlml/28762.jhtml)、新疆網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名錄(共4批)。截至2019年7月,3省區“非遺”共計1068項。以縣級政區為研究單元,采取自下而上的地域歸屬標注,根據“非遺”的申報地區或單位名稱,借助百度坐標拾取系統詳細標定所有“非遺”項目的位置信息。將有明確標注申報單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標注于該申報單位,對沒有明確標注申報單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則根據實際情況標注于縣/市/省級單元文化館或區域行政中心市。針對數據中申報單位為地方文藝及民間協會等情況,標注于協會注冊登記地址或對應的縣/市/省級單元文化館。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有地方獨占性,會產生不同區域申報同一“非遺”項目的情況,按照實際多地域標注情況對申報單位進行逐一統計。

2 研究方法

2.1 CV指數分析

由于學術界對通過計算點要素的最鄰近點指數,并以此為基礎來界定其空間分布類型的標準并未有統一的定論[12],因此本文基于Voronoi圖進一步驗證3省區“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態勢。Voronoi圖是根據最近鄰原則,通過將點與其最近鄰域相關聯來劃分平面,對點要素進行空間分隔。Voronoi多邊形具有多樣性和唯一性,當點集空間分布發生變化時,生成的Voronoi多邊形面積也隨之變化。本文通過計算3省區“非遺”項目形成的Voronoi多邊形面積與標準差的比值,即變異系數(CV)來驗證其空間分布特征。

CV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1)

式中,CV為Voronoi多邊形面積的變異系數;SD為Voronoi多邊形面積的標準差;MN為Voronoi多邊形面積的均值。根據Duyckaerts提出的建議值,當CV<33%時,研究區域內“非遺”要素呈均勻分布;當33%64%時,研究區域內“非遺”要素呈集聚分布。

2.2 Ripley′s K 函數分析

Ripley′K函數是以某定點為圓心,通過一定的搜索半徑d來統計圓內“非遺”數量的函數,以反映3省區“非遺”要素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聚集或擴散程度及其同鄰域大小所關聯的變化方式。當d達到其空間特征尺度時(即L(d)值達到最大時),“非遺”的集聚強度和規模(該圓的面積也達到最大)也達到最大。

Ripley′s K的計算公式為:

(2)

式中,A為數據收集區域;N為“非遺”項目數量;d為搜索半徑;k(i,j)為權重。當d(i,j)d時,k(i,j)賦值為0。當K觀測高于K期望時,表示在這一距離尺度下研究區域內“非遺”要素的空間分布聚類擁有統計顯著性;當K觀測低于K期望時,表示在這一距離尺度下研究區域內“非遺”要素的空間分布離散擁有統計顯著性;當K觀測與K期望差值最大時,“非遺”要素的空間分布聚類程度最高。

2.3 核密度分析

假設“非遺”要素能夠分布在任何地理空間位置上,但概率不同,通過選取n個“非遺”要素樣本X1,X2,…,Xn來估計研究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空間分布密度函數fn(x)。

核密度的計算公式為:

(3)

式中,k(·)為研究區域“非遺”要素分布空間核密度函數;h>0為帶寬;(x-X1)為X與Xi之間的距離。

2.4 優勢度分析

資源優勢度分析法是綜合考慮資源的類型、數量和品質,用以衡量各地區資源在研究區域整體中地位的指標。本文以市域為研究單元,從資源豐度和品位度兩個方面入手評判3省區各市域旅游資源和“非遺”資源的優勢程度。其中,豐度反映研究區域資源數量賦存狀況,品位度反映研究區域資源的質量水平。

優勢度評價模型為:

Ai=Ri×Qi×100%(i=1,2,…,n)

(4)

Ri=Mi/(∑iMi)(i=1,2,…,n)

(5)

Qi=Pi/(∑iPi)(i=1,2,…,n)

(6)

式中,Ri為i市域“非遺”/旅游資源豐度值;Qi為i市域“非遺”/旅游資源品位度值;Mi為i市域“非遺”/旅游資源種類;Pi為i市域“非遺”旅游資源數量。

3 結果及分析

3.1 數量類型結構及時間演化特征

參考[國發(2008)19號文]的相關規定,將“非遺”項目劃分為10個類別:民間文學、民俗、傳統音樂、傳統醫藥、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傳統美術、曲藝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從級別來看,研究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呈金字塔結構,以縣級為主,所占比重約為65.11%,國家級和世界級的“非遺”項目最少(表1)。由此可見,3省區民間潛在的“非遺”項目類型多樣,具有深厚的挖掘潛力。從類型來看,研究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10大門類均有涉及,但分布不均衡,呈集聚階梯性結構特征。根據數量占比可將10類劃分為4個階梯,且4個階梯表現出極端化差異。第一、三、四階梯“非遺”項目類型較少,只有1—2個類別;第二階梯“非遺”項目類型分布廣泛,囊括5個類別,總計596項,合計占比達55.80%,比例過半(表2)。

表1 研究區域“非遺”項目數量

表2 研究區域“非遺”類型數量結構特征

從3省區相應公布的“非遺”名錄類型統計結果(表3)可見,隨著時間的推進,研究區域“非遺”項目數量及類型結構演化具有以下兩條規律:一是由于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基本上已獲得審批,因此研究區域每一批次“非遺”項目的審批數量逐漸減少;二是各個批次“非遺”項目均涵蓋10個門類,但分布不均,呈集聚階梯型結構特征,且隨著時間演變,其類型結構的差異也逐漸極端化。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在研究區域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始終占據主要地位,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民俗類、傳統美術類、民間文學類和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在各批次“非遺”項目結構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額。

表3 3省區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不同批次“非遺”項目類型數量

3.2 空間分布特征

陜西、甘肅、新疆3省區“非遺”數量分布格局不均衡,存在著的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宏觀尺度上研究區域內“非遺”項目空間分布不平衡,總體上呈現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耦合性;縣域尺度上則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且在縣域上呈帶狀和組團狀分布(圖1)。

圖1 研究區域“非遺”項目類型空間分布及數量縣域分布

3.3 空間集聚性分析

計算3省區總體和各類型“非遺”項目的變異系數(表4),可以看出研究區域“非遺”項目總體變異系數較高,具有高度的離散性和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即總體分布呈集聚態勢。其中,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最高,CV值為3.02,空間分布差異相對明顯;傳統音樂類、民俗類和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類“非遺”項目最低,CV值在1.0—1.5之間,分散程度最低,空間分布的差異較小。總的來說,研究區域內的“非遺”項目具有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但不同類型“非遺”項目集聚程度存在差異,反映出不同類型“非遺”項目的獨特性及其開發利用方面的空間差異。由于體育、娛樂、雜技在區域內較為普遍,因此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的集聚度相較于其他類型偏低,而傳統音樂、傳統技藝、民俗等“非遺”類型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具有高度集聚性。

表4 研究區域“非遺”類型變異系數

通過計算研究區域“非遺”項目的Ripley′s K函數,得到3省區“非遺”項目多尺度下的空間分布格局(圖2)。結果表明,研究區域內“非遺”項目在可探測全尺度范圍內(0—750km)總體呈現顯著聚集特征。聚集程度的最大值出現在第3個標度點處,在這一尺度下,研究區域內“非遺”項目的總體空間聚集程度最高。而后,隨著K觀測值與K觀測之間的差值逐漸下降,聚集程度開始下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空間分布格局對空間尺度的依賴程度不同,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空間分布格局也不同。

圖2 研究區域“非遺”類型Ripley′s K分析

空間分布格局特征: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和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格局在可探測全尺度范圍內呈現出顯著聚集特征,其他類型“非遺”項目則隨著空間尺度的增加呈先集聚后服從隨機分布的特征。

空間分布趨勢: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與研究區域內全部“非遺”項目的分布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即呈現出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集聚程度先增加后減少的特征;傳統音樂類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的集聚程度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弱;民間文學類和民俗類“非遺”項目在小尺度范圍內變化趨勢存在波動,其集聚強度時而增強,時而減弱。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結果,通過核密度分析法探測了陜西、甘肅、新疆3省區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集聚區域,并進行了可視化顯示,結果見圖3。從宏觀尺度上看,研究區域內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空間聚集明顯且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現為具有1個團狀高密度集聚區、1個帶狀次級密集區和4個點狀低密集區。其中,關中平原是“非遺”項目總體分布的高密度集聚區,以西安市為中心向周圍發散型集聚分布;以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代表的隴中民族文化地區為“非遺”項目總體分布的次級密集區,呈帶狀分布;點狀低密集區則分別以烏魯木齊市、伊犁市、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和田地區為核心。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以烏魯木齊市和關中平原為最密集,呈團狀集聚分布;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密集區包括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為核心的團狀集聚區和囊括關中平原、陜南秦巴山地、隴中地區的面狀集聚區;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以隴中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最密集,呈團狀集聚分布;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以渭南市為最密集;曲藝、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高密度集聚區包括隴中地區和陜西省中南部周邊,呈現出區域近似面狀的聚集分布;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以關中平原為最密集;民俗類“非遺”項目以隴中地區為最密集。

圖3 研究區域“非遺”類型密度

3.4 集聚區域時間演化特征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3省區4批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空間集聚區域分布(圖4),發現研究區域4批“非遺”項目在時間上、空間上分布均呈現不均衡態勢。主要表現在:①研究區域前三批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主要分布在關中文化區,關中平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第四批“非遺”項目分布重心向西偏移至以中醫藥養生文化和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定西、天水地區,以民族文化、河西走廊文化和長城文化為代表的臨夏地區,宗教盛行的平涼地區。②結合各類型“非遺”項目空間分布集聚區域來看,隴中地區、關中平原地區和其他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是各類型“非遺”項目分布頻率較高的地區。黃河流域沿線地區和其他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度較高的區域,烏魯木齊等少數民族文化較為明顯的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非遺”項目空間分布也較為集中。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人類文明傳承和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即人類開發強度越大、文化傳承時間越長、少數民族數量越多的區域,各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集聚度越高,反之越低。

圖4 研究區域四批次“非遺”類型密度

3.5 與旅游發展相關性分析

首先利用網絡爬蟲技術,基于高德APP爬取得到POI數據,地理配準數字化后得到3省區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圖(圖5)。可知,研究區域內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與“非遺”項目具有較強的空間耦合性,總體上呈現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特征,且呈聚集分布,有利于旅游資源規模和集聚效應的形成,促進旅游資源聯動和綜合開發[13]。

圖5 研究區域A級景區空間分布

基于上述研究,根據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選取研究區域內國家級景區進行加權求和,計算研究區域的旅游資源豐度,其中5A、4A、3A、2A、A級景區權重賦值分別為4、2.5、1.5、0.75、0.25[20]。根據公式(4)—(6)在市級中觀尺度中計算三省區的旅游資源和“非遺”資源的豐度、品位度和優勢度(表5)。結果表明,研究區域“非遺”資源的稟賦多寡同旅游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不是促成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旅游優勢區的西安市“非遺”資源密集、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旅游吸引能力強、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非遺”資源稟賦的區域多數也是旅游資源優勢區,即交通區位條件和旅游資源稟賦是導致3省區形成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的原因,且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榆林市、甘南州、慶陽市等地區“非遺”資源豐富,旅游經濟發展能力卻并不顯著,該現象保護了區域“非遺”資源的完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讓“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受到了局限,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出適合“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的新模式。

4 區域協作開發現狀、問題及建議

4.1 現狀與趨勢

由于文化資源不具有獨占性,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突破行政區域界線發展成為跨區域共享文化[14],即在空間上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共享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體現完整性、本真性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對關聯的“非遺”項目進行整合,加強行政區域合作、共建共享跨區域的文化共同體。我國現有的區域合作開發多為同一省域內“非遺”形式和內涵具有同質性的幾個城市協同保護開發,且多發生在南方地區,如蘇北5市成立“非遺保護聯盟”,共同推動5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進而推進蘇北地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現有的宏觀尺度上的跨區域“非遺”合作,上海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但省域尺度上的跨區域合作開發較少,多處于設想期。陜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非遺”資源,為相互間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帶一路”建設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全新機遇,日益密切的交流和互動,使跨區域合作將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非遺”保護和發展的新趨勢,這也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的完整性、本真性的整體性原則。

4.2 存在的問題

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屬地化現象: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采用自下而上、逐級申報的原則,導致某一跨區域、跨語際、跨族際的“非遺”項目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踐過程中被分解成為名稱不同的國家級或省、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造成了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碎片化[14]。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導致各地爭奪族群標識文化、搶注、搶奪文化遺產等現象時有發生,共同的文化資源被獨占或肢解,不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整體性原則。只有厘清局限于行政區域的屬地性與“非遺”跨區域共享性的復雜關系,才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區域開發半徑較長:文化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地理跨度決定了相互間交流與協作的難度系數[15]。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導致3省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在縣域尺度上呈現大體聚合、實際分散的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應遵從“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真性內涵本民族本地區保護,使‘非遺’成為‘活’的文化符號”的原則,部分立足于落后地區少數民族群體所攜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我國西北省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等原因,區域協作開發存在困難。

區域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研究區域內各市域經濟差異較大、文化水平差距顯著。部分區域“非遺”項目眾多,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面臨著較大的開發壓力。此外,區域文化事業發展狀況與經濟發展狀況呈正相關[15],少數民族群眾作為陜西、甘肅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力軍,能否對“非遺”項目產生足夠的文化認同對傳承開發效果至關重要。由于研究區域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素養存在一定差異,導致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開發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4.3 合作開發建議

文化整合開發:文化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非遺”的文化特質,任何“非遺”在產生和演變過程中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區域文化的烙印。跨省分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特征并不會因行政區劃的分割而受到影響,因此不能脫離“非遺”所處的文化區而空談開發。陜西、甘肅和新疆的“非遺”協同開發應以文化為魂,將分隔在不同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同一時空交流和傳承的過程中,3省區協調管理,從全盤考慮,注重文化的整體性,在發展中重視區域文化特質的塑造。同時,在更高層面上整合各文化區資源,實現文化創新,豐富文化內涵,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跨越地域界線整合開發,形成文化共享的局面。

區域聯動開發:3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直接聯系,經濟的平穩發展有利于文化的傳播,能夠促進當地居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進而加大對“非遺”開發的力度[12]。對于一些“非遺”數量豐富經濟卻較為落后的地區,可適當發展旅游業,推動旅游經濟同文化保護融合發展。以“優先開發品質高、影響力大、分布集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原則,對于分散、品質低的“非遺”項目應相互聯合,實現協同開發、互補聯動開發。依據“核心—邊緣理論”,對區域空間分布呈多核心結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傳統音樂類),應以各區域的核心為增長極,突出核心—邊緣結構中的核心優勢,通過鄰近聯動的方式,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優勢互補,逐步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保護基地的建設,如文化傳承基地、民俗鄉、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民俗文化旅游景區、民間藝術產業基地,并以逐步向邊緣區域擴散聯動的方式帶動邊緣區域的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整個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目的。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非遺”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開發可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自我發展和改革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應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向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非遺”資源的挖掘,通過提高傳承實踐水平,為旅游業注入更加優質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內容。同時,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獨特優勢,為“非遺”創新性發展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統籌協調社會力量合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涉及到多個部門,需妥善處理與政府、學術界、居民等多方面的關系,統籌協調,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合理開發“非遺”項目。要鼓勵與引導社會和學術界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高校的多學科優勢,加強理論和技術研究。要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利用已有結果,建立學術支撐,科學確定記錄標準,對各保護單位與專業單位的記錄成果和社會各方面的記錄成果加以統計匯總,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合作開發機制。

5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陜西、甘肅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悠久的歷史、廣闊的疆域、眾多的民族,“非遺”資源種類多樣、地域特色明顯。3省區“非遺”項目數量及類型均呈集聚階梯性結構特征,空間分布呈現集聚不均衡態勢:宏觀尺度上表現為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縣域尺度上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呈帶狀和組團狀分布。3省區旅游資源與“非遺”項目具有較強的空間耦合性,但“非遺”資源的稟賦多寡不是促成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

“非遺”的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復雜性是影響3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數量、類型結構、時間演化規律的主要因素。結合4個批次各類型“非遺”項目總體空間分布集聚區域來看,隴中地區、關中平原地區等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是不同類型“非遺”項目分布密度較高的地區,黃河流域沿線地區和其他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度較高的區域,烏魯木齊等少數民族文化較為明顯的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也較為集中。陜西、甘肅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聚集和演化與自然、社會和文化因素相關,其合作開發面臨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屬地化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區域開發半徑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逐漸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困難、區域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政府、學者、社會配合不足等困境,應對3省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整合開發、區域聯動開發、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開發,并統籌協調社會力量合理開發,以實現研究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5.2 討論

本文對陜西、甘肅和新疆3省區“非遺”項目的研究總體上是基于目前的“非遺”名錄信息展開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雜性和非物質性導致其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遺產,在傳播及擴散過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屬性發生變化,甚至存在多重屬性。因此,在進行“非遺”名錄收錄時會存在損失一些尚未引起關注的民間文化形式和多屬性“非遺”項目屬性歸類不全面的現象。另外,本文只是相對反映了3省區“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和結構類型,而對3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研究不夠詳盡,在進行旅游資源與“非遺”資源的關聯程度分析時,也僅選取了研究區域的國家級旅游景區為研究對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對以上兩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猜你喜歡
區域旅游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旅游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二|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伊人91在线|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夜夜操国产|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lhav亚洲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视频| 久久五月天综合|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久久公开视频| 欧美日韩91|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日本国产在线|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色综合手机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日韩欧美中文|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37.| 久久网欧美|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欧美另类|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成人国产|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91麻豆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无码 在线 在线| 亚洲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