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工筆畫在繪畫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既是中國特有的繪畫形式,又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傳統工筆畫喜用抒情式的表達,對自然客觀事物進行細致的描繪。“新工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構圖形式、繪畫語言等都與傳統工筆畫存在差別。雷苗是當代花鳥畫的典型代表畫家,其作品無論在構圖形式還是在技法表現方面都極具新工筆花鳥畫特色,既打破傳統又具有中國工筆畫的傳統文化內涵。本文以雷苗工筆花鳥畫作品為例,探析“新工筆”如何做到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形式與意境相統一。
關鍵詞:新工筆;形式;意境
改革開放以來,在相對寬松的文化氛圍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轉變。當代工筆畫從2005年開始出現不同于傳統工筆畫的繪畫形式,作品在構圖、色彩方面都極具當代藝術風格,被稱為“新工筆”。雷苗是“新工筆”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的工筆花卉立足于傳統,又更加注重作品與時代的聯系,將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一、形式所產生的繪畫美
當代工筆畫的藝術作品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藝術語言組合與結構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形式……藝術家在其創作中,不斷尋找具有美感的藝術存在形式,并在與內容的相互生發中不斷探索更恰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使得藝術作品的形式日益豐富和發展。”①
從構圖選材來看,傳統工筆花鳥畫畫家喜歡選取客觀事物,采用“散點透視法”,使其畫面產生平面感,來表達對自然的熱愛。“新工筆”則受到西方繪畫構圖的影響,多采用空間式構圖,畫面充滿空間感和縱深感。例如:作者常會選取具有現代藝術感的家具、玻璃器皿等來表達個人意識。在雷苗的作品《華燈·三》中,其不再是簡單地對自然中的客觀物象進行描繪,而是以折枝花卉、玻璃器皿和幾個靜物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既新穎有趣又極具當代特色。選取百合、蓮蓬等折枝花卉進行有意識的排列組合,再加上花卉背后的玻璃器皿,跨空間組合使畫面主要部分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形式感和層次感。畫面中桌子、凳子、吊燈及背景墻的布排,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平面構圖法,而是受西方的藝術風格影響,呈現出空間縱深感,增加了畫面韻律感。畫面充分運用點、線、面的結合,桌凳的“水平線”給人整齊之感,背景墻的“面”給人沉穩、靜謐之感,而花卉的“曲線”則給人柔美之感。
在色彩方面,不同于西方藝術考慮環境與光影對主體物的影響,傳統工筆畫注重“隨類賦彩”,注重物體本身的顏色,不講求主體物在環境和光源下色彩的變化,以黑、白、黃、朱顏色為主,整幅畫面呈現別致、淡雅之感。“新工筆”畫家在此基礎上拓寬用色范圍,不再忌諱“灰調”顏色,也不局限于“隨類賦彩”的技法,多采用“灰調”,增加了環境色和光影的考慮。雷苗深受莫蘭迪的影響,《輕紗·五》作品中,整幅畫面采用灰色調,再通過擦洗技法,讓整幅畫面色調更加豐富有層次。灰色調的使用不僅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意趣,同時也帶給觀者神秘隱晦之感,讓人禁不住想站在畫前一探究竟。此外,考慮到光影的影響,窗臺下因為日光和屋內燈光而變得更暗,畫面中的玉蘭花和窗外的樹枝也受光影影響而產生投影。大面積的窗簾因為光影顏色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整個畫面生動形象。在看慣了傳統工筆畫的固有結構和色彩后,《輕紗·五》使人眼前一亮。
“新工筆”的出現,引發了中國工筆畫的又一次高潮,“新工筆”大幅度地增強了畫面形式感的表達,以滿足當代人的審美。在中國傳統工筆畫中,線條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畫講求“骨法用筆”,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線條不虛浮,講究力透紙背,可憑借對線條的運用,增強其畫面的節奏感。在線條的表達中,還出現“傳統十八描”的理論,不同描法可展現事物不同的特點,如游絲描體現服裝材質的輕柔感,鐵線描體現頓挫有力之感。在當代“新工筆”中,藝術家所處環境與過去有著極大的區別,多元化的空間發展使得工筆畫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由于畫家考慮到光影及畫面整體氛圍感,線條被逐漸弱化,這與傳統工筆畫中“骨法用筆”的概念相違背。
二、內容所表達出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工筆畫喜歡描繪客觀事物,將物象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來,達到傳神的效果,以表達畫面中的意境美。錢選《八花圖》選取8種簡單的折枝花卉,將花卉的姿態一呈現,表達出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更體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和韻味,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追求。
在折枝花卉的基礎上,“新工筆”受到中西方文化交匯及西方文藝復興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個人觀念,將自身所觀所想融入自身畫作中,產生了新形式的中國工筆畫,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性。“新工筆繪畫表現出了不同于傳統工筆繪畫的新語意,我們很容易發現這種語意表達上的特點—有別于古典精神滋養的中國畫的精神質地,他們多采用反自然狀態下的虛構情境,表達個體的理性體驗。”②雷苗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主要運用現當代大家熟悉的題材,如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玻璃器皿和折枝花卉,再加入一些生活場景。《百寶箱·六》的置物臺上擺放著一些玉蘭花、鳶尾花,花卉的葉脈舒展,花朵柔軟迷人,刻畫細致,經脈分明,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置物臺上搭放著的輕紗更增添了畫面的朦朧感。整幅畫面不僅表現了花卉的姿態美,更像是在訴說畫家內心向往的純凈澄明的世界,帶有強烈的隱喻性特征,可以使觀者在畫面中看見畫面之上的內心情感。
當今時代的發展使得人們更注重個人的精神世界,注重內心深處個人的精神體驗,這種強烈表達個人意識的畫面,更容易引起共鳴。當代工筆畫中帶有極強的隱喻性和象征性,“新工筆”畫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采用以社會群體表現出的生存狀態的理性體驗為基準的語意指向,來表達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從作品來說,就是用隱喻、象征的方式對當代人的精神體驗進行反思③。
三、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美的范疇,重點在“意味”,而“意味”又以“形式”存在來體現。
在中國繪畫中,“意味”的表達更多的是畫面“意境”的表達,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在為畫面服務,一幅完整的工筆畫,需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雷苗的作品作為“新工筆”的代表,繪畫風格極具特色。其立足于工筆傳統,喜歡運用折枝花卉進行精微細致的描繪,從她的作品中可清晰地看見,花卉的每一片花瓣和葉子都有脈絡紋路。雷苗常以外出寫生的方式收集花卉素材,深入的刻畫研究使得雷苗的繪畫技巧日益精湛。同時,她注重作品與現代的聯系,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現代的生活場景。家具的排列、花卉和玻璃器皿的組合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形式感,在色彩上采用了適應當代審美的灰色調來進行表達,朦朧間增添了畫面的意境美。當代所表達的“意境”,更多的是畫家內心的個人情感,強調當下內心的體驗。傳統繪畫所表達的“意境”則多是畫家對自然的熱愛。雖有所不同,但是都透過畫面表達了更深層次的意味,究其根本,都體現出了中國繪畫所追求的“中心得源”,體現出了中國繪畫想表達的傳統內核。當然,線條的弱化在畫面中也有呈現,但若一味地去強調線條,畫面的整體感就會大大降低,線條終究是為畫面服務的。傳統工筆畫強調線條用筆,因為不同筆觸技法的呈現效果都會增加整幅畫面的韻味,產生美的意境。在當代工筆畫中,線條弱化也并非完全不講求線條的好壞,花卉線條講求柔軟細致,枝干講求筆挺有力,只是相比傳統畫來講,線條的表現被大大弱化。“筆墨當隨時代”,中國工筆畫的發展需要立足于傳統,同時具備創新精神,這樣中國工筆畫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
四、結語
雷苗的工筆畫作品在“新工筆”發展的當下能夠占據一席之地,是因為她的畫面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在注重形式感的同時又表達了無盡的耐人尋味之感,在畫面中表達了當代人的審美觀,也體現出中國畫應該傳承的精神內核。當代中國工筆畫的發展,也應取其精神內核,在時代發展的軌跡上創造出當代的工筆畫作品。
作者簡介
陳昕,1998年生,女,漢族,四川自貢人,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注釋:
①《藝術學概論》編寫組:《藝術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06頁。
②杭春曉:《新東方繪畫:幻象與精神—中國工筆畫“語意結構”轉變中的“當代性”》,《東方藝術》,2008年第9期,第64-75頁。
③王偉:《“新工筆”繪畫語意及表達方式研究》,西南大學2016年版,第17頁。
參考文獻:
[1]《藝術學概論》編寫組.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偉.“新工筆”繪畫語意及表達方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3]史學鋒.高茜新工筆花鳥畫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4]吳丹.當代新工筆花鳥畫的當代性表現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5]陳林.2005年“‘灰調工筆單元”與新工筆[J].中國書畫,2020(6):98-99.
[6]徐卓婭.當代新工筆靜物畫的形式語言—以高茜、雷苗作品為例[J].美與時代,2019(1):55-56.
[7]杭春曉.新東方繪畫:幻象與精神—中國工筆畫“語意結構”轉變中的“當代性”[J].國畫家,2008(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