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復制匠,是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蒙克在繪畫中運用的情感表達方式是獨一無二的,他在繪畫中對死亡、愛情和病痛的描繪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本文主要通過分析蒙克風格的形成和繪畫中的語言運用,如筆觸、光影、色彩和他對生命、愛情、死亡等主題的獨特表達方式,來探討蒙克在繪畫中所運用的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情感表達方式。
關鍵詞:愛德華·蒙克;繪畫風格;語言特征;情感表達
一、蒙克繪畫風格的形成
蒙克一生都在經歷病痛、死亡和動蕩。他有著不幸的家庭、悲慘的童年和充滿愛恨糾結的成長經歷,他是命運的歌者,命運卻一次又一次將他推向深淵。他用色彩描繪了他慘痛的一生。在日記中他曾寫道:“我的一生都在一個無底深淵邊行走,有時我試著離開我狹窄的小路,加入那涌起旋渦的生活主流,但我總是發現自己被無情地拉回到深淵的邊上……我曾試圖把這些憂慮表現在我的藝術中,要是沒有憂慮和痛苦,我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痛苦和壓抑可以說是籠罩在蒙克畫作之上的一層濾鏡。
(一)“風云巨變”的社會大環境
蒙克出生在19世紀末的挪威奧斯陸—一個長期受中產階級剝削和基督教徒壓迫的“熔爐”。經濟和文化因長期的壓迫而得不到充分發展,許多藝術家都選擇到經濟相對發達、學術氣氛相對濃厚的國外尋求發展。在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們的精神世界受到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也開始變得壓抑和浮躁,許多思想家、藝術家開始關注社會現實,聚焦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情感世界。
(二)悲慘的人生經歷
蒙克出生后不久,一場肺炎疫情暴發了,這場肺炎毫不留情地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蒙克生活在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中,父親是一名陸軍軍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他還有四個兄弟姐妹。在蒙克五歲時,他的母親羅拉就因肺結核去世。在這之后,蒙克的爺爺因精神問題去世,奶奶也同樣死于肺結核。在接連失去妻子、父母的打擊之下,蒙克的父親精神失常,并開始有暴力傾向,對蒙克進行著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經歷這些災難后,蒙克的家庭就此敗落,蒙克和他唯一的姐姐蘇菲亞彼此陪伴,度過了艱難的歲月。蒙克14歲時,他的姐姐蘇菲亞因肺結核去世。更令人悲傷的是,在蒙克的父親去世后,妹妹恩格爾也患了嚴重的精神病,這一系列的打擊使蒙克變得抑郁孤僻、敏感多疑,就像他本人所說,“疾病、精神錯亂和死亡是滯留在我出生時搖籃周圍的黑色天使”,死亡和疾病無休止地糾纏著他的生活。
二、蒙克繪畫的語言特征
(一)蒙克繪畫中的有力筆觸
在蒙克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富有張力的線條。《病中的孩子》這幅畫將雜亂的筆觸湊成有節奏的線條,尤其是畫中主人公小女孩身上覆蓋的被子。蒙克將有力的線條層層覆蓋在畫布上,就像一重又一重的病痛壓在這個小女孩的身上,與她蒼白又模糊的臉頰形成了呼應。再看畫面的右上角,蒙克將許多豎著的線條進行排列,像是傾盆大雨。藍色的基調充滿憂郁,給人一種悲傷壓抑的感覺。這些線條垂直壓在低頭哭泣的母親背上,暗示命運的艱難與不公。這幅畫以有力的筆觸,組成聚散交錯的線條語言,讓觀賞者仿佛身在其中,一同感受著這對母女的辛酸和無助。
(二)蒙克繪畫中的濃烈色彩
蒙克作品的畫面用色非常濃烈,最為大眾所熟悉的《吶喊》就是一例。蒙克本人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涌上心頭,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吶喊。”蒙克將這段話高度還原到了畫布上:像火燒一樣的天空、遠處深藍的海灣、被火焰染紅的金黃的湖面,還有最中心捂著耳朵尖叫的扭曲的人。這幅畫令人記憶深刻,卻并不是因為畫面中心吶喊著的人物形象。人類是最敏感的感官動物,首先吸引觀眾目光的是畫面中強烈對比的顏色,“扭曲變形的線條跟色彩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把狂歡與痛苦扭成一團”[1],蒙克將黃、藍這兩個對比色運用得純粹又極致。他在畫面中沒有過多地使用灰色,卻還是令人倍感壓抑,直擊觀者內心。
三、蒙克繪畫的情感表達
(一)對“死亡”的敏感
在《病中的孩子》中,生病的少女是畫面的中心人物,她面色蒼白,依靠在白色的枕頭上,眼睛看向唯一透亮的窗外,手還與坐在病床前痛哭的母親相握。蒙克表達這個場景,是因為他在這之前因肺結核病痛失了母親和姐姐,失去至親帶給他的陰影是無法磨滅的,他也將心中的陰影生動地再現到了畫布上。畫面中的女孩就代表著他的姐姐蘇菲亞,而一旁身處黑暗之中的女性則代表他已死去的母親,蒙克所繪的這個場景,是他想象中姐姐蘇菲亞快要去世時看到了已經去世的母親,她緊握著雙手喃喃細語,同時她又看向窗外,暗示已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彼岸。蒙克將這些情緒都處理得微妙、生動,仿佛觀賞者就坐在病中少女的床前,面對即將發生的一切,悲傷又手足無措。
(二)對“愛”的糾結
《青春期》是蒙克性意識覺醒時所創作的,那時的蒙克23歲。在很多人的23歲,愛情都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充滿活力和激情,渴望愛與被愛,渴望體驗愛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體驗,蒙克也是如此,可是年少時母愛的缺失導致他內心充滿糾結。在《青春期》的畫面正中,一位裸體少女正坐在潔白的床中央,唯美的臉龐被緊張、憂郁的表情充斥著。這幅場景講述一位少女在午夜醒來,發現潔白的床單上有一片殷紅,那是少女初潮所致,目睹這一切的少女慌張地用雙手捂住并攏的雙腿,似乎想要保護這羞澀又驚訝的秘密。蒙克筆下的少女并不唯美稚嫩,而是惶恐的、憂郁的,甚至帶著一絲脆弱,“這正是蒙克的內心,是他對‘愛的糾結和憂慮”[2]。
蒙克對青春期的少女有著與其他藝術家大不相同的感受,愛情在蒙克的世界里也是與眾不同的。《吸血鬼》就很好地詮釋了蒙克眼中病態的愛情。《吸血鬼》在問世之后備受爭議,有人也稱之為《愛情和痛苦》。在畫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對相擁在一起的男女,但是卻無法判斷他們到底是戀人還是其他關系,也無法判斷這位紅發女性人物是在俯身親吻埋在她懷里的男性人物,還是化身吸血鬼吮吸著他的血液。蒙克好像就是畫面中的這位男性,無助而又虔誠。
(三)對“現實”的吶喊
蒙克是《吶喊》中面容扭曲形象的原型,他目光呆滯,緊捂著雙耳,努力張大了嘴巴向著大地吶喊。蒙克也是《嫉妒》中慌張驚訝的旁觀者,在目睹樹林中親吻的情侶時十分憂慮和無助。蒙克又化身為《憂慮》中無數的旁觀者,他在血紅天空的襯托下顯得面色蒼白,神態卻又無比堅定,像是目不轉睛地大膽地走向死亡。死亡和疾病的無休止糾纏使蒙克的內心越發糾結,孤僻和抑郁慢慢將他推向無底的深淵,但這個堅韌的少年始終沒有放棄爬出深淵的機會,他總會通過藝術的表達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將痛苦和壓抑轉化為畫布上的油彩。蒙克是死亡的歌者,命運剝奪了他體驗幸福的機會,他卻將自己的感官世界毫無保留地饋贈給了大眾。
四、蒙克繪畫的價值和影響
(一)蒙克繪畫的地位和價值
愛德華·蒙克是一位真性情的藝術家,是命運的歌者,他的繪畫作品都是真情流露的現實寫照,有嫉妒、有憂慮、有恐懼。他是一位非常擅于運用感官去感知現實世界的藝術家,可以看出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簡化主體之外的各種元素,突出主體的精神世界,他的呼喚式表現手法使他在表現主義上越走越遠。
蒙克被認為是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對繪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是真真切切、毫不避諱的。他還在世時就已被世人所接受,他的繪畫作品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畫中所表現的許多微妙的情感,比如在愛情里的嫉妒和惶恐、在面臨死亡時的恐懼和逃避、在青春期時的羞澀和敏感等,都能引起觀者的共鳴,也是人們在人生中不同階段的真實體驗。蒙克的繪畫描述了人們內心所壓抑的負能量,描繪出許多人心中的“煉獄”,那是攝影技術都無法展現的微妙的真相。所以,蒙克不僅成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也打開了現代藝術的大門,使擅于觀察自然的藝術家們又多了一項技能:描繪主觀世界。蒙克的繪畫對那個時代有著非凡的意義,對巴黎、法國乃至歐洲都影響深遠,他的繪畫為之后興起的許多流派解開了情感表達的枷鎖。在他逝世之后,許多國家都舉辦了蒙克的繪畫展覽。
(二)蒙克繪畫對表現主義的影響
蒙克對苦難經歷的處理手法為德國的藝術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引起了一大波熱血青年的興趣,使德國的青年藝術家們對新藝術有了不一樣的見解。這為許多新興的表現主義藝術家鋪墊了道路,他們逐漸接納并遵循“藝術應與人生體驗相結合”這一創作原則,慢慢將“表現主義”這條路打通,開拓了繪畫的新領域。20世紀80年代,德國出現的新表現主義也受到了以蒙克為代表的表現主義思想的影響,以自我的真情實感為主,運用具有表現力的繪畫語言描繪主觀世界。以蒙克為先驅的表現主義在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中國也曾掀起軒然大波。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美術館的外公園柵欄上,展出了一場名為“星星美展”的繪畫展覽。在“文革”剛結束的那個敏感年代,表現主義就像一顆原子彈在中國的大地上降落,引發了一場關于“自由”的藝術運動。從那以后,中國藝術家的繪畫主題也不再局限于“花鳥蟲魚”,也開始解放思想,關注復雜多變的主觀世界。最為突出的是畫家段正渠,他的作品非常簡潔,但人物的刻畫卻非常有張力,直擊人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五、結語
蒙克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人生遭遇了種種不幸,但在藝術方面,他卻是一個幸運兒。這都歸功于他將自己內心的苦悶和傷痛毫無保留地揮灑在畫布上。蒙克用他的畫作將觀者推向他那充滿病痛和死亡的世界,讓觀者更清晰地體會到死亡的壓抑、愛情的糾結和現實的鋒利,也讓觀者的感官變得更加敏捷。正如蒙克所說:“我要描繪的是那種觸動我心靈眼睛的線條和色彩。我不是畫我所見的東西,而是畫我所經歷的東西,我決不描繪男人看書、女人織毛衣。我一定要描繪有呼吸、有感覺,并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蒙克一生都在描繪內心世界,他不斷地用藝術治愈著自己受傷的心靈,不斷調動眼睛、耳朵去感受現實。蒙克富有感情色彩的表達方式和他所運用的繪畫藝術語言也向世人闡明,通過人的神經、內心、頭腦和眼神所表現出來的繪畫形象,就是藝術。
作者簡介
尚誠,1997年3月生,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保護與修復。
參考文獻
[1]賴星禧.論蒙克《吶喊》的情感交流[J].美與時代,2017(3):70.
[2]徐影.論蒙克繪畫作品中的情感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0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