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新龍

摘? ? 要:法學專業旨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本科人才,“訪談式”教學法在“行政程序法”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包括課前準備、課程導入、互動環節、點評環節以及反思環節。“訪談式”教學法的整體思路:“行政程序法”專題問題的調研與訪談嘉賓的選擇;“行政程序法”案例的介紹;“行政程序法”訪談嘉賓與學生的互動;“行政程序法”主講教師的點評;“行政程序法”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訪談式”教學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聽證程序;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7-0060-03
“教學方法是一扇窗口,小處可見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大局可觀教育改革的成效”[1]。傳統教學方法的普適性,如課堂講授、案例教學、遠程教學、體驗式教學等,難以完成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傳統教學法基礎上,“訪談式”教學法通過學生興趣問題的調研、訪談嘉賓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與應用植入人才培養目標的理念,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訪談式”教學法在法學不同專業的具體運用中,其表現形式與適用方式存在差異,體現了不同的塑造效應。行政法的最大特點是行政問題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行政主體在行政決策和行政爭議形成過程中的主動性[2],“訪談式”教學法在行政法學教學中的運用應突出其實踐性,分解其復雜性,增強其實用性。行政法學一般分為行政法基礎理論、行政法主體、行政作用、行政程序、監督行政、行政訴訟、外國行政法比較研究等若干個大專題,文章以“行政程序法”這一專題尤其是其中的行政聽證程序為例展開“訪談式”教學法在“行政程序法”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
一、“訪談式”教學法課前準備:“行政程序法”
專題問題的調研與訪談嘉賓的選擇
一般而言,行政程序包括兩個層次:行政基本程序與行政基本程序的輔助性程序或組成要素,違反兩者的法律效果不盡相同。違反行政基本程序的行政行為,法院一般做出撤銷判決或確認違法判決;違反行政基本程序的輔助性程序或組成要素的行政行為,法院一般做出確認違法,或做出“下不為例”的補正或指正[3]。“行政程序法”不僅具有維護行政實體法的價值,同時具有其內在價值,行政聽證程序兼具這兩方面價值。
(一)“行政程序法”專題問題調研
“自由的歷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歷史”,現代化的社會變革需要通過意識形態、貨幣流通和權力機構這三大媒介系統來促進其實現,而公正程序正是上述媒介機制相對應的操作杠桿之一。行政聽證程序是體現“行政程序法”功能特征的典型例證。文章將以行政聽證程序為例展示“訪談式”教學法在“行政程序法”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經過問卷調查,學生對行政聽證程序不同方面問題的興趣度通過表1得以展示,班級人數為50人。該問卷調查體現了“訪談式”教學法服務于學生的理念。
根據問卷調查,確定學生感興趣且與授課主題相關的問題,進而確定訪談嘉賓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案的制訂。以本次問卷調查為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分別為第2題、第6題、第7題以及學生提出的新問題,而這4個問題偏重于法學實務,因此應選擇從事行政法學實務的法官。下面提到的第6號指導案例基本囊括這4個問題,主講教師據此擬定教學方案,并準備好教學過程所需的視頻與音頻資料。
(二)訪談嘉賓的選擇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法學專業教學中訪談嘉賓的選擇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與律師,而文章主要探討“行政程序法”,尤其是行政聽證程序的法學教學,因此選擇行政審判法官則更有利于研究“行政程序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推動“訪談式”教學法在法學專業教學中的長期應用,應充分利用實踐基地資源,如學校與法院、檢察院、律所所建立的實踐基地,定期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擔任訪談嘉賓。另外,主講教師擔任主持人,學生分組擔任訪談提問者,三方一起對話和交流。在進行“行政程序法”專題問題的調研以及訪談角色設定后,主講教師應當針對教學主題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與訪談嘉賓進行充分交流、協調與磋商,同時將課程教學方案制成學習資料課前發給訪談嘉賓與學生。
二、“訪談式”教學法課程
導入:“行政程序法”案例的介紹
主講教師在案例導入前,應向學生介紹訪談嘉賓的身份,主講教師與訪談嘉賓面向學生45°而坐,營造有儀式感的學習情境。“行政程序法”中聽證程序的典型案例為第6號指導案例——“黃澤富等訴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處罰案”。該案的爭議焦點為《行政處罰法》第42條的解釋問題,該條規定中的“等”是屬于“等內等”即只包括“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三種情形?還是屬于“等外等”,即與這三種情形性質相同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同樣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法院判決采取了“等外等”的法律釋明,認為本案中“沒收較大數額財產”與“較大數額罰款”性質相同,應當屬于“等”的范疇,行政機關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故在本案中以“行政機關并未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為由,撤銷成工商金堂處字(2005)第02026號《行政處罰決定書》。
由該案所引發的思考為該案對法律本意進行釋明,將“沒收較大數額財產”納入行政聽證程序范圍,保障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澄清了對《行政處罰法》第42條的模糊認識,積極推動了行政法治的發展;體現了行政處罰中的正當程序原則對行政處罰行為的拘束力;在正當程序適用中是否應當考慮其他行政法治價值,以實現“行政程序法”維護行政實體法的價值及其內在價值。主講教師對案例及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簡單描述,以問題的方式提出,專家嘉賓就主持人經過調研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可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拓展所涉及的知識。
三、“訪談式”教學法互動環節:“行政程序法”
訪談嘉賓與學生的互動
“訪談式”教學法互動環節應保持清晰的主線和流暢的節奏。“訪談式”教學法通過對話訪談的形式,訪談嘉賓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構建起直觀的、生動的互動空間,將案件分析法、情景融入法、辯論法等多種教學手段融為一體,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和整理事實的能力、剖析問題的能力、提煉觀點的能力、溝通和表達的綜合能力,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提供了路徑。學生可以與訪談嘉賓圍繞課程主題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行政程序法”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溝通甚至質疑,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教學主題的實踐認知。在“訪談式”教學形式中,“訪”和“談”應該相結合,在“訪”和“談”的語態中兼容“談”和“辯”的語態,積極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表達、自我應用的能力。
“訪談式”教學法具有引導性、互動性、研究性、機動性等特點,主講教師作為主持人應引導訪談嘉賓與學生圍繞課程的主題及其重點、難點進行互動,防止偏離主題。由于“訪談式”教學法受制于課堂時間限制,對于一些爭議較大且尚未形成共識的“行政程序法”問題,主講教師應視雙方討論的深度與廣度進行適當調節。一些爭議較大且尚未形成共識,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議題,可通過延伸閱讀加以彌補與完善。
四、“訪談式”教學法點評環節:“行政程序法”
主講教師的點評
主講教師點評的要點在于對上述三項環節從兩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主要包括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主要包括整個教學流程的設置是否合理,每一個環節的任務是否圓滿完成。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學主題的設置是否能引起訪談嘉賓與學生較大的興趣,是否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滿足其求知欲;在課程導入環節,能否清晰地陳述案例,突出主要事實環節,忽略不必要的枝節,較為精當地概括出案件爭議的焦點,提煉出案例的裁判要旨與“行政程序法”價值;在教學互動環節應總體評價學生與訪談嘉賓的問答,包括講述內容是否偏離主題、是否具有感染力與吸引力、嘉賓與學生的對話交流是否產生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講教師應深入淺出地總結出以行政聽證程序為代表的“行政程序法”一般原理及其在審判實踐中的體現,進一步升華主題。合理而公正的程序是區別健全的民主制度與偏執的群眾專政的分水嶺。行政聽證程序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表現為在結果無涉的情況下,行政相對人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充分表達,在眾口難調的狀況下,行政聽證程序可以實現和保障理性。最后主講教師應預留給學生“行政程序法”方面的知識鏈接,以備學生延伸閱讀。
五、“訪談式”教學法反思環節:“行政程序法”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學反思可以對教學的整體環節查缺補漏,在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課堂結束后,主講教師應與學生做進一步溝通,了解學生對“訪談式”教學法在“行政程序法”教學中設計與應用的問題及實效,并將反饋意見及時告知訪談嘉賓。在“訪談式”教學法運用過程中,有利于主講教師對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情景的設計等進行再次的分析總結,并最終對教學方案做出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反思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學目標主要圍繞教學主題而設定,本次“訪談式”教學法的主題是“行政程序法”中的行政聽證程序。主講教師介紹了行政聽證程序的概念及相關的法律依據,并通過案例引入的方式闡述行政聽證程序在司法適用中存在的爭議;訪談嘉賓闡述了一般程序的功能特征以及行政聽證程序的雙重價值,并且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立體式”展現了行政聽證程序的司法適用。
(二)學生興趣問題的解答
此次“訪談式”教學法的運用,學生對行政聽證程序感興趣的問題主要為問卷調查的2、6、7三個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主講教師通過行政第6號指導案例的引入,對上述4個問題通過案件事實做了較好的概括。在互動環節中訪談法官針對這4個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均做了較為詳細的解答。
(三)良好訪談氛圍的營造
由于“訪談式”教學法需要引進校外專家,“訪談式”教學的氛圍不僅對學校、主講教師、學生很重要,而且對訪談嘉賓同樣重要。這既涉及“訪談式”教學法能否順利開展,又關系到學校、主講教師、學生、嘉賓彼此的印象與聲譽。因此有必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輕松的訪談氛圍中讓教師、學生和訪談嘉賓的心靈更好地溝通,把知識和感情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劉凌.訪談式教學法在警察法學教育中的應用——以“刑法學”課程為例[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7(5):51-54.
[2]楊建順.比較行政法——方法、規制與程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2.
[3]楊登峰.行政行為程序瑕疵的指正[J].法學研究,2017(1):24-41.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