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是中國幾千年來研究和發展至今的優秀繪畫種類之一,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色彩審美。古代文人畫對色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色彩始終以旺盛的生命力占據著中國畫技法與創作中的重要位置,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色彩體系逐漸發展完善和豐富,形成了獨特的設色審美和設色方法,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意蘊。對設色技法的定義與介紹,有利于體現中國畫的傳統美學內涵。
關鍵詞:設色;中國畫;設色;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畫的審美視角如技法、創作構思、構圖、設色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畫的設色與西方不同,它有對西方繪畫的吸收,但更多的是對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設色根據畫種的不同,其方法也各異,如工筆畫、寫意畫在設色技法運用上有各自的方法。中國畫設色技法不能脫離現實物象、傳統文化、情感意識、審美觀念而單獨存在,這種意識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果脫離了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國畫的色彩就失去了根基。中國畫在設色方面分為墨和色兩種,墨不蓋色,色不壓墨,這在畫作《龜茲印象》中能夠體現出來,其色彩濃厚,但是并不艷俗,作者有意識地將背景顏色加深,用虛筆處理佛像與人物接觸的部分,用色上更貼近壁畫的感覺。
宮廷畫具有華麗的色彩,文人畫在設色上和它們有區別。文人畫色彩以墨為主,強調設色淡雅,畫面用筆靈活巧妙,給人一種輕松幽靜的感覺,也正是文人畫的用色觀念使中國畫的用色產生了轉變。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作品中,設色方法以及色與色的搭配調和尤為重要。
由于歷史原因,繪畫領域存在許多重墨輕色的思想,盡管有的畫者輕視設色,但設色并沒有淡出畫家群體的思想觀念,相反被逐漸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通過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可以看出,其展覽的作品大多是工筆畫,設色也呈現出寫意畫用墨的特點。此外,設色的具體方法也比較多,比如托色就是中國畫特有的設色方法,其主要針對絹本使用,在絹的背面托色,使得正面的色彩更加豐富,給人以薄中有厚之感。針對畫面效果,有時也可以在絹的背面上顏色,呈現出朦朧的視覺效果。用這種方法畫出的作品,往往更耐人尋味。
一、設色技法
工筆畫可以在宣紙上作畫,也可以在絹本上作畫,其設色方法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都需要用膠礬水把生紙生絹做成熟的絹和宣紙?,F代中國畫逐步有了新的發展,各種繪畫設色技法與中國畫得以結合,例如,何家英老師在作品中用立粉設色的方法塑造了畫面中的毛衣,使畫面具有凹凸感,除此之外,現在還會在畫面中使用金箔、銀箔,用金箔作底后再在其上進行繪制。常用的設色技法,具體有以下幾種。
(一)分染法
分染法也稱渲染法,指同時將兩支筆交換使用,一支蘸色或墨,一支蘸水,趁染過的顏色未干,及時用水筆暈開,前提是有色筆一定要充分吸收顏料,不能太濕,太濕顏料容易滴落,會破壞畫面,另一支蘸水的筆水要少。用有色筆上顏色后用將蘸水的筆慢慢往外暈染,形成色彩的漸變效果,使畫面更有層次感,通過(圖1、圖2、圖3)葉子的效果圖可以看到。
(二)統染法
統染法是指在已經分染完局部的畫面上,對所畫物體的體積和空間進行進一步塑造,或者在顏色有偏差的部分用這種方法進行染色,以起到統一色調的效果,使層次更加分明,色調更加統一,畫面更加完整,增強整體效果。該方法用一支筆蘸色,在畫面上根據紙的紋理一筆接一筆涂刷,如果用這種方法大面積地上色,一定要橫著上色,不能豎著上色,更不能一遍沒干透就接著上第二遍顏色(圖1-4、圖1-5)。
(三)接染法
接染法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趁濕相接的著色方法。如果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可以用小筆一點一點地進行點染,這樣也有加深層次的效果(圖1-6)。
(四)提染法
提染法是指用石色或植物色按與分染時相反的方向由濃到淡地進行分染以增加色彩層次(圖1-7)。
總之,中國畫的設色受創作者情感、審美觀和畫面效果的支配,但不是簡單的模仿物象,每個人對畫面的設色理解都不一樣,偏愛技法不同,導致最后畫面效果各異。隨著社會發展,目前中國畫的設色方法也有了創新,可是古代的設色方法依然在延續。在《龜茲印象》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中,我使用了絹本設色的方法進行繪制,作品中的背景是壁畫,所以在設色上不好把控,因此等絹正面所上的顏色干后,在背面再一次用土黃、赭石和一些墨,多加一些水多次淡淡地罩染,這樣可以讓原本的壁畫泥底呈現顏料滲透后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壁畫上佛像的臉部,其下巴的顏色也是在絹的正面用三綠加朱磦罩染完成的,在還沒有干的時候用朱磦淡點在臉部,用半干的水筆分染,等達到了一定的濃度,再分染鼻梁和眼皮部位,最后用白色從絹的背面淡淡地進行罩染。為了降低部分畫面顏色的色彩純度,可用別的顏色從正面淡淡地罩染,相當于在畫面上調色,通過不同的顏色重疊來達到理想的色彩效果。
青花瓷的設色過程是從絹的正面用花青分染達到理想的效果,再從背面用白色罩染。白色罩染后再從正面分染是不可行的,因為背面的白色很容易與正面的藍色融合在一起。
大面積設色時需要多調顏料,第一次不能用太濃的顏色,要把握好水和顏料的比例。上顏色要淡淡地罩染,手要快,要計劃好從哪里開始上顏色,在哪里結束(圖2)。白云筆應和排刷結合使用,細節用白云筆,其他部位用大排刷。如果發現水印則需要洗絹,用清水清洗,為了均勻,應把要洗的部分同顏色的部位一起洗,留水印的部位要多洗,洗好干后再上顏色。應淡淡地多上幾次色后再逐漸加深,這樣不容易看出洗的部位。工筆人物畫中上色過程特別重要,畫面干凈的工筆人物畫令人看上去倍感舒服。為了達到畫面干凈的效果,在調色和上色過程中,一定要把手洗干凈或者戴上手套,因為手上的油漬與顏料融合在一起會影響畫面效果。
二、細節部位設色以及重疊效果
就《龜茲印象》這幅畫而言,在襯衣處運用了重疊著色的方法,因為格子襯衣原本在紡織過程中也會形成自然重疊的顏色,如果為每個格子進行獨立設色,那這件襯衣整體效果就會不佳,只有獨立的小格子。為了增強色彩的豐富效果,直接在畫面上重疊幾個顏色,既達到了豐富色彩的效果又保證了畫面的整體性(圖3)。
三、深色的著色
一般畫面顏色有深有淺,在畫深色時更需要注意處理方式。繪畫深色部位時,第一次上色要淡一些,再逐漸加深,在加深的同時要固定顏色(圖4)。上一兩次顏色后要刷一層膠礬水,等干了繼續上顏色,最后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裝裱之前還要再上一次膠礬水,這是為了防止其在托裱時不掉色。因為托裱后不好上顏色,所以畫好后再去托裱。
作者簡介
穆耶賽爾·吾甫爾,1995年4月生,女,維吾爾族,新疆人,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金瑞.工筆人物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72.
[2]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
[3]郭廉夫,張繼華.色彩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