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光潛是中國現代美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學思想可以劃分為前期與后期兩個階段。其前期的美學思想一般稱為“心理美學”。美學大討論之后,朱光潛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并將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與自己的美學理論相結合形成其后期美學思想,其后期的美學思想也被稱之為“哲學美學”。朱光潛之所以能完成美學思想的轉型,主要原因在于其前期美學的主要觀點“美在心物間的關系”,已經包含一定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此觀點也是他能夠對自己早期思想進行揚棄,并完成轉型的基礎。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朱光潛;心理美學;哲學美學
朱光潛先生是推動中國現代美學發展的一代宗師,目前對于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研究,往往以20世紀的美學大討論為分界,將其劃分為前期與后期兩個階段。朱光潛前期美學理論也被稱為“心理美學”,《文藝心理學》是其前期美學理論的代表之作。在美學大討論之后,朱光潛先生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對自己早期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進行批判,并運用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來分析美學問題,形成其后期以《談美書簡》為代表的“哲學美學”理論。
一、心理美學與哲學美學:朱光潛的學術轉型
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之所以被稱之為“心理美學”,是因為其理論是以心理學為出發點進行論述的。在《文藝心理學》中,他對自己早期美學的學術理論進行了清晰的描述:
它丟開一切哲學成見,把文藝的創造和欣賞當作心理的事實去研究,從事實中歸納得一些可適用于文藝批評的原理。它的對象是文藝創造和欣賞,它的觀點大致是心理學的……我們可以說,“文藝心理學”是從心理學觀點研究出來的“美學”。[1]3
書中“美在心物間的關系”觀點的提出,標志著朱光潛先生早期美學思想的成型。朱光潛先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美學研究之路:
回顧自己美學思想的發展,大致可以分解放前和解放后兩個階段,解放前我對當時西方流行的美學論著 (從最古的到最新的)涉獵過一些……來源當然是資產階級的,立場基本是唯心主義的……解放后特別是美學批判和討論以后,我才開始認真地鉆研馬列主義,并且試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來探討一些關鍵性的美學問題。[1]作者說明18-19
對于朱光潛先生在學術上的轉型,部分學者認為,是其迫于政治壓力的無奈之舉。也有學者認為,是其前期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含有內在的矛盾,導致其難以自圓其說,從而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哲學美學。
筆者以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雖可分為前期與后期兩個階段,但實不可割裂前后兩個階段的美學思想。他之所以可以對前期的心理美學進行揚棄,并轉型為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哲學美學,說明其前期的美學思想中必然有辯證唯物主義的色彩。
本文主要基于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將之與朱光潛先生前期的美學思想進行對比以及補充,以此來試析朱光潛先生前期美學思想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色彩。
二、一念之美:心理的距離
“心理的距離”這個概念是由英國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簡單來說,“心理的距離”指在我們的審美過程中,意識短暫地脫離了實用的目的與需要,著重于對事物形象的觀賞。在審美活動中,意識所體現的目的性是以非功利性的方式存在的,具有“無所為而為”的特質。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對這個概念進行過論述:
一般人站在實用世界里面,專心去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忘記這個世界是可以當作一幅圖畫供人欣賞的。在美感經驗中,我們所對付的也還是這個世界,不過自己跳脫實用的圈套,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1]20
并且指出了審美的這種非功利性與科學研究的區別:
就超脫目前實用的效果來說,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能維持“距離”。科學家的態度純是客觀的……藝術家一方面要超脫,一方面和事物仍然存有“切身的”關系……這就是布洛所說的“距離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創造和欣賞的成功與否,就看能否把“距離的矛盾”安排妥當。[1]25
由這段論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心理的距離”不僅體現在審美活動的主體(欣賞者)之上,還體現在藝術創作的主體(創作者)之上,即藝術家自身通過藝術創作,人為地創造出“距離”。于是,作為藝術作品的欣賞者就有了“心理的距離”的主動與被動的雙重特性。
的確,無論是美的創造還是美的欣賞,終究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體的,而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首先便體現在意識活動所具有的目的性與計劃性之上[2]26。
“心理的距離”不僅揭示了意識活動中的目的性與計劃性,并且更進一步地指出了在審美活動中這種目的性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認識的主體可以有選擇性去確定反應和不反應以及怎樣去反映事物的某種屬性[2]26。
由于人并非是只有審美態度和美的需求的抽象人,而是需求復雜的具體人,具有多方面需求和目的,大體可以分為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所提及的實用的、審美的與科學的態度,與之對應的是求善、求美與求真的目的和需要。所以,這三者的關系也是相互區別和轉化的。
三、美的中介:創造的想象
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所強調的是“美在心間物的關系”,而心與物關系的產生則是依靠的“想象”來實現的。在《文藝心理學》中,“想象”這個概念大致分為兩種:再現的想象與創造的想象。
想象(imagination)就是在心眼中見到一種意象(image)……“再現的想象”只是在記憶中復演舊經驗,決不能產生藝術。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象”。既是“想象”,就不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就不能只是復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1]192
文中“經驗”指的就是生活的實踐,“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包含了認識活動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觀點。如果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理解,那么“再現的想象”指的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創造的想象”指的則是意識的主動創造性,二者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想象”一詞,所指的其實是意識能動性的發揮。朱光潛還將“創造的想象”在理智層面分為“分想作用”與“聯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意象和與它相關的意象分裂開,把它單獨提出。意象都是鑲嵌在整個經驗里面而不是獨立的。如果沒有分想作用,以往的經驗便需全部復現于記憶……文藝上的意象大多數都起于聯想作用。所謂聯想作用就是指由甲意象而聯想到乙意象。[1]193-194
筆者以為,“分想作用”是將以往的經驗中某個關鍵的意象單獨提出,使其能夠擁有符號的作用來代替整個經驗的一部分。而“聯想作用”則是將這個歸納出的“形象”加以演繹,這兩種效用也是朱光潛后期提出“形象思維”的理論來源。在他的后期作品《談美書簡》中,這樣寫道:
思維就是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思維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色、聲、嗅、味、觸之類的感官所接觸到的形式和運動都在頭腦里產生一種映象。這是原始的感性認識,有種種名稱,例如感覺,映象,觀念或表象。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做形象思維。[3]178
正是因為“形象”是作為語言符號工具代替了整個感性的認知活動的一部分,所以便構成了實踐“主體—中介—客體”的基本結構和形式,這也是朱光潛認為“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的原因。
四、美在何處:美在心物之間的“表現”
美從何處尋?或者說,美在物還是在心,這是以往美學家時常討論的問題,而朱光潛早期的核心觀點就是“美在心物間的關系”:
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美既不在內容,也不在形式,而在它們的關系——表現——上面。[1]153
朱光潛認為美并不在客觀事物上,亦不在人腦的意識之中,而是在“表現”上,這個“表現”指的是心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其后期理論“主客觀統一說”的基礎。在朱先生早期的美學觀點中這個“表現”則是建立在“創造的想象”之上。
上文中,筆者已經提到“創造的想象”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指的便是主動創造性。主動創造性又是意識主觀能動性的一個重要特點。美的產生的關鍵在于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才是這個“表現”的正確途徑。
筆者以為,雖然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中并沒有提出“實踐”的觀點,但基于對“創造的想象”與“美在表現”這兩個觀點的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尋得朱光潛后期能夠成功轉向馬克思主義陣營的內在因素。
五、美為何物:美是一種價值
在上文中,筆者已經談到了美的本源、美的中介,以及美的欣賞與創造中“無所為而為”的特點。那么,美究竟是何物呢?
美是一種價值,這個觀點貫穿了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始終。
研究任何問題,都須先明白它的難點所在,忽略難點或是回避難點,總難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問題難點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觀的價值,一方面也有幾分是客觀的事實。歷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學者大半只顧到某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尋來尋去,終于尋不出美的真面目。[1]146
“美是一種價值”的觀點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基本相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價值指的是在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2]87。那么美作為一種價值,更加離不開人這個主體了。
美作為價值而存在的第一個特性就是它的主體性。美的價值直接同主體相聯系,并且始終以主體為中心。可以說,美的形成依賴于人的存在,美的形成更依賴于人的創造。所以,美并不是一種天然就存在的關系,而是被創造出來的關系。
因為美的欣賞與創造者皆是具體的、歷史的、有多種客觀需要的人,所以美作為價值的一種,同樣具有客觀性、多維性與社會歷史性。在一定條件下“美”并不依賴于人們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也會產生出不一樣的美。隨著實踐和歷史的發展,人們對美的價值評價也會產生變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出朱光潛先生的美學結構大致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以符號為中介的價值評價性認知”。接下來,筆者將用這個結構與朱光潛先生《文藝心理學》中的其他概念進行結合與補充(如圖1)。
六、美的特征:情感與形象性
根據圖1,我們可以了解到美作為一種價值,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實踐是美的源泉,但是實踐并不是美的本質。當代馬克思主義認為,善與美同屬于價值,“真”雖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識而轉移的客觀規律,但人類發現和認識規律,終究要在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可以說,真、善、美三者的源泉皆為實踐。
真、善、美之所以能夠從實踐中分化,更是因為他們各自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們現在便可以從圖1中來掌握美的特征。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還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與調控人的行為與生理活動的作用[2]29。而美的特征應該從以上四點來加以把握。
(一)美的特征首先表現在目的性上。上文中已經提到,從意識目的性的角度來說,區別于功利、實用的“善”和理性、客觀的“真”。在將“美”作為目的時,人的態度是“無所為而為”的。在求“美”的活動中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情感和形象之上,這也與重視功能,物質屬性的“善”和重視邏輯,客觀規律的“真”加以區分。所以,情感和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征。
(二)美的特征在意識調控生理和心理行為方面也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朱光潛從美的創造與欣賞角度指出的生理學常識:節奏感、移情作用與內摹仿,并且這些心理與生理學觀點始終貫穿朱光潛美學思想的始終。
(三)在意識的主動創造性方面,美的特征表現在對于情感的表達與形象性。而這個形象也是作為實踐的中介來傳達我們的情感。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同時發揮著重要作用,美是被創造出來的,而非天生自在的。
(四)意識具有指導實踐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事物的理性認識十分重要。對于理性認識的重要性,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批評歷史派與美學派的錯誤時也曾經指出:“未了解決不足以言欣賞;只了解而能欣賞,也只是做到史學的工夫。”[1]79這里的“了解”指的是理性認識,沒有理性認識的指導,我們便不能做到對“美”的價值的正確判斷。
七、結語
首先,從對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的分析中,筆者認為朱光潛在后期轉向馬克思主義陣營并非全部是迫于政治壓力。在筆者看來,從其早期美學觀點“美在心物間的關系”中,可以發現部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為朱光潛后期能夠成功轉向馬克思主義陣營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其次,美的形成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無論是創造與欣賞,始終都離不開人。而人,更是多樣且復雜的。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則具有主觀性、客觀性、多維性與社會歷史性[2]86。在朱光潛早期的美學思想中,由于其著重從心理學觀點出發的原因,主要是圍繞著主體性、客觀性與多維性加以闡述。社會歷史性特點的缺失是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的一大缺陷。在20世紀的美學大討論中,李澤厚對于美作為價值存在的社會歷史性特征做出了全面的闡述。由此可見,朱光潛和李澤厚的觀點并非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與借鑒。
最后,筆者以為,朱光潛美學思想中所強調的“文藝創作與欣賞中心理的事實”恰恰是當今哲學美學所最缺乏的事實依據,也是尋找出“美之所以為美”的重要前提。實踐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當代美學的進步,也應當基于諸多現實生活的事實,而并非建立在諸多抽象的概念之上。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朱光潛.談美書簡[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56-57.
作者簡介:熊凱,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