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之琳 薛永基 張園圓



摘 要:為探究內蒙古水資源消耗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情況,構建了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與產業結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水資源發展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黃河上游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8年水資源消耗和產業結構發展及其耦合協調時空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①內蒙古水資源消耗狀況不斷改善,從注重引黃轉變為促進治黃為主,實現水質水量長線發展;②內蒙古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空間差異顯著;③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與產業結構的耦合協調度不斷提高,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
關鍵詞:水資源;產業結構;耦合協調度模型;黃河上游;內蒙古
中圖分類號:TV213.9;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7.013
引用格式:孟之琳,薛永基,張園圓.內蒙古水資源與產業結構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7):67-7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Based on the data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009 to 2018,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ir coupling coordinatio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Inner Mongolia has changed its focus from diversion to management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river; b)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continuously optimized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c)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with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Upper Yellow River; Inner Mongolia
產業結構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產業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支撐,其在不同產業之間的分配方式極大影響著產業結構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研究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促使產業結構向低消耗水資源的方向轉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對于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眾多學者對產業結構與水資源利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有學者認為產業結構與水資源的耦合協調度為高或中等關聯水平[1-2],也有學者認為二者耦合關系不強[3-4]。就黃河流域的產業結構與水資源利用關系而言,王文彬等[5]研究發現黃河流域各省區在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有較大差別,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升級;王海英等[6]提出要優化耗水較大的產業結構,建立節水型社會經濟體系。而利用耦合關系模型研究黃河流域水資源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很少,筆者以內蒙古為例,探究黃河流域水資源與產業結構之間的耦合關系。
1 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耦合協調發展的機理分析
本文把水資源消耗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聯動定義為耦合關系。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的耦合體現在脅迫和制約兩個方面[7]:一方面,產業升級轉型對水資源的需求更為全面,水資源綜合利用不僅要滿足產業結構合理化、高效化過程中三次產業變動所需水資源供應量需求,還要追求水質和利用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會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水資源投入、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即產業升級受限于環境承載力和政府干預[8]。具體來說,若一個地區的產業升級轉型速度過快,則不僅水資源需求會急劇增加,而且會破壞生態環境和超過環境承載力,導致水資源短缺和產業效益低下[9];但若過于強調水資源保護而忽略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則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發展受限,支撐水資源保護的資金規模也會受到限制[10]。綜上所述,水資源和產業的關系復雜,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是黃河流域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見圖1)。
2 實證分析
2.1 研究方法
(1)發展評價模型。在評價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發展階段時,設x1、x2、…、xm為描述水資源綜合利用或產業結構的m個指標,建立函數:
指標xj的標準化處理公式為
式中:xmax、xmin分別為指標的最大值、最小值。
(2)耦合度模型。依據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的作用機理,構建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耦合度模型:
式中:MA為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MB為產業結構指數;C為耦合度,耦合度越小說明其衡量的變量間聯動程度較小,系統發展趨向無序,耦合度越大則系統有序化發展。
(3)耦合協調度模型。為了更精準度量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系統的整體效能,引入耦合協調度: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T為綜合發展評價指數,用來度量系統的整體效能;f(x)為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加權貢獻度;g(y)為產業結構的加權貢獻度;a、b為參數,因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同等重要,故均取0. 5。
參照文獻[11]的協調度劃分標準,建立耦合發展階段判別標準(見表1)。
2.2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水資源本底條件、水資源開發利用負荷、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水資源產業利用效率和水資源管理水平5個子系統18項指標來反映水資源系統情況[12],選取三次產業變動情況、勞動力分布結構、產業部門貢獻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布結構4個子系統12項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狀況[13]。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參照文獻[14],采用熵權法確定準則層(子系統)的權重;參照文獻[15-16],采用等權方法確定指標權重,以此得到各子系統指標對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協調關系的重要程度。
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和其貢獻率等數據來源于2010—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黃河年鑒》。人均水資源量、年降水量、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等數據來源于《內蒙古統計年鑒》(2010—2019年)。
3 結果分析
3.1 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綜合發展水平
3.1.1 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時空測度分析
(1)時間測度分析。根據式(1),計算得到2009—2018年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MA及5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數,見圖2。圖2表明:①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逐年增大,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尤其2013年出現一個跳躍式增長。原因是2009—2018年內蒙古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尤其是2013年以來推行水權改革,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在水資源本底條件改善的基礎上,水貧困狀況不斷改善。②內蒙古水資源產業利用效率在2009—2014年實現大幅度提升,2014—2018年保持在較高水平。③內蒙古水資源管理水平在2009—2018年呈橫向拉伸的N形,水資源管理水平在2018年達到新的高度。
(2)空間測度分析。根據式(1)計算得到2018年內蒙古12個地級市的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見表3。將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劃分為4級:MA≤0.20,水資源綜合利用極度不均;0.20
3.1.2 產業結構發展時空測度分析
(1)時間測度分析。根據式(1),計算得到2009—2018年內蒙古產業結構指數MB及4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數,見圖3。圖3表明:①內蒙古在2009—2018年產業結構指數平緩上升,實現了產業結構平穩升級。2010年產業結構水平處于低谷,2011—2018年隨著政策支持和經濟恢復,產業結構穩步優化。②內蒙古勞動力在三次產業分布的變動較小,2009—2014年逐漸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轉型。2014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從業者數量達到頂峰,完成了2010年國家倡導的產業結構轉型。2014年之后國家對于林草保護和農牧業的重視,使勞動力出現了連續回流,產業結構指數階段性下降。③內蒙古2009—2016年投資分布和產業部門貢獻增長平穩,在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和產業投資激增的條件下,2017—2018年產業部門貢獻率出現了突破性發展。
(2)空間測度分析。根據式(1),計算得到內蒙古自治區12個地級市產業結構綜合指數MB,見表4。將各地級市MB劃分為4類:0
3.2 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耦合協調度評價
(1)時間測度分析。根據式(3)和式(4),計算得到2009—2018年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耦合度C、評價指數T、耦合協調度D(見圖4)。
圖4表明: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之間耦合協調度逐步提升。根據表1判別標準,可得水資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等級由嚴重失調逐漸向初級失調過渡,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2009—2017年為協調發展階段(2009—2011年為勉強協調階段,2012—2013年為初級協調階段,2014—2017年為中級協調階段),2018年為高度協調階段。
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發展階段見圖5。2009—2010年產業結構指數很小,處于嚴重失調衰退狀態。2011—2013年水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指數增長較快。2014—2018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中有升,產業結構指數總體呈快速增長趨勢。
產業結構與水資源綜合利用之間是相互制約與相互作用的耦合關系,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需要兩大系統處于協調發展狀態。依據圖5,對比圖2和圖3可知,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的耦合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產業結構影響水資源的負荷、利用和管理水平。2013—2018年內蒙古的第三產業快速平穩發展,勞動力逐漸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流動,水資源負荷逐漸加重。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負荷子系統與三次產業變動情況和勞動力分布結構子系統呈現明顯耦合關系。水資源產業利用效率子系統與勞動力分布結構和產業部門貢獻率子系統耦合關系顯著。水資源在三次產業的分配曲線基本與勞動力分布結構變化曲線一致,并在2010年和2017年受到三次產業部門貢獻率差異影響,進行了水資源利用的再分配。水資源管理水平子系統與固定資產投資分布結構子系統耦合關系主要體現在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減直接影響當年的水利管理政策和設施建設,進而影響水利管理水平。因而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均衡化轉變時,保證水資源的“質”與“量”能夠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水資源供給和利用情況限制產業結構發展[17]。三次產業變動情況與水資源本底條件和水資源管理水平耦合關系顯著,尤其體現在三次產業結構變動和水利年投資額與水利管理制度建設的協調性上。水資源在產業結構中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夠帶動產業結構走向合理化和均衡化。勞動力分布結構受到水資源開發利用負荷的限制和水資源產業利用效率的影響,產業部門貢獻率則與固定資產投資分布結構有直接關系。
(2)空間測度分析。根據式(3)和式(4),計算得到內蒙古各地市2018年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發展的耦合協調度。依據表1分類標準,利用ArcGIS軟件得到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協調類型的空間分布(見圖6)。由圖6可知: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協調度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2018年只有呼和浩特市屬于中級協調程度的發展類型,巴彥淖爾、烏蘭察布和興安盟3個地級市處于勉強協調程度的發展類型,其他8個地級市處于初級協調程度的發展類型。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1)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狀況不斷改善。從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數動態演化來看,內蒙古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水資源供給面臨困境。內蒙古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為支持產業經濟發展,各行業用水量不斷增加;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比例過高,水資源配置不合理;用水戶節水意識不強,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為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內蒙古加強了水質治理和水權管理,2016年黃河干流盟市間水權轉讓試點是內蒙古首次運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的重要實踐,實現了黃河干流盟市間水資源合理配置。從區域來看,蒙中地區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蒙北和蒙西的低,水短缺問題突出。蒙中3個地級市均處于水資源綜合利用中度不均程度,蒙北、蒙東和蒙西各有一個地級市(盟)處于水資源綜合利用中度不均程度;其他地級市(盟)均處于輕度不均程度,水資源問題不突出。黃河流經地區均表現出水資源總量相對富足,管理水平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產業結構指數動態演化來看,內蒙古在2009—2018年實現了產業結構平穩升級。產業結構指數平緩上升,三次產業變動明顯,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較為平穩,2017—2018年產業部門貢獻率大幅增長。
(3)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產業結構的耦合協調度不斷提高,但仍為初級失調階段。從時序變化來看,水資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等級由嚴重失調經歷3個階段逐漸向初級失調過渡。總體來說,內蒙古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水平較低,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水資源利用能力受限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需加大資金投入;二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比重大,這是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從地區分布來看,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協調度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
4.2 建 議
為進一步提高內蒙古水資源利用和產業結構耦合協調度水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繼續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治理的同時,保障產業結構優化用水需求。水資源管理需注重區域間、產業間的科學分配,明晰、規范水權交易,實現可持續利用和產業結構優化,滿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要注意產業轉型和水資源保護并重。通過構建生態保護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動水土流失和水環境治理,并對傳統產業實施生態化改造。
(3)在保證產業結構優化的前提下,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倡導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節水改造,鼓勵推廣低耗水農作物,推動城鄉生活節水,在提倡節水和保證生產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焦士興,王安周,張馨歆,等.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產業結構與水資源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2):358-365.
[2] 陳曉,李景保,王飛,等.南京市產業結構與用水結構互動耦合機制及關聯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7,40(4):8-13.
[3] 劉軼芳,劉彥兵,黃姍姍.產業結構與水資源消耗結構的關聯關系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34(4):861-869.
[4] ISAAC 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ter Reform Feasibility in Australia[J]. Water Supply,2003,3(1-2):395-403.
[5] 王文彬,王延榮,許冉.水資源約束下黃河流域產業結構變遷規律及其影響因素[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6):138-145.
[6] 王海英,董鎖成,尤飛.黃河沿岸地帶水資源約束下的產業結構優化與調整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2):82-86.
[7] 王麗芳,蘇建軍,黃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園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31(8):98-104.
[8] MAO K R, ZHANG Q, XUE Y, et al. Toward a Socio-Political Approach to Water Management: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 of IWRM Programs in Rural North-Western China[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20,14(2):268-285.
[9] 劉青利,崔思靜.河南省水貧困與城鎮化耦合協調時空特征[J].人民黃河,2020,42(8):62-66,72.
[10] 邢霞,修長百,劉玉春.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軟科學,2020,34(8):44-50.
[11] 都沁軍,于香梅.河北省城市環境:經濟協調度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6,31(13):109-110.
[12] 劉珊,吳成國,潘爭偉,等.基于集對分析的區域產業結構與用水結構協調評價[J].水資源保護,2016,32(3):64-68,152.
[13] 儲德銀,建克成.財政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基于總量與結構效應雙重視角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4,25(2):80-91.
[14] 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11):3-20.
[15] 孫冬營,劉新波,龍興樂,等.基于WPI模型的中國水貧困時空異質性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5):104-114,116.
[16] 譚清美,夏后學.市民化視角下新型城鎮化與產業集聚耦合效果評判[J].農業技術經濟,2017,35(4):106-115.
[17] 沈潔,張永恒,周冰.黃河流域產業生態化評價及優化路徑研究[J].人民黃河,2020,42(10):6-10.
【責任編輯 張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