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莉
摘 要:就當下高中音樂教學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對音樂教學的深入探究,以至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讓學生用心靈感悟音樂,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歌唱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基于此,文章對高中音樂教學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音樂教學模式的路徑。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音樂;教學創新路徑
音樂教學是通過品析、欣賞音樂、演唱歌曲、樂器演奏等方式來突出其作用,雖然和其他課程形式有所不同,但教學作用和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因此,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課程,更是承擔著撫慰學生心靈、提升其審美水平的作用。高中學生心智逐漸成熟,已經初具一定的音樂賞析能力,然而由于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提升,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身心的多重發展,全面提升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一、 高中音樂教學的意義
音樂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中的數理化,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通過聽覺來達到審美享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元素可以很好地實現陶冶個人情操的作用,對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多重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一首音樂中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不同旋律的不同組織表現都能體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在傳遞聽覺美感的同時還傳遞了不同的情感內容。比如常常會感受到的憤怒、喜悅、憂郁等情感都可以通過音樂的曲風、節奏體現出來。一首充滿愛國情操的音樂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到那個風云激蕩的革命年代的激情昂揚,給人們傳遞一種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情感。在音樂課上播放愛國歌曲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時代的悲壯,讓他們銘記歷史,引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最終很好地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而一些抒情歌曲,就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抒情歌曲包括親情、友情以及愛情,通過播放抒情歌曲,在課堂上給學生營造出一個飽含深情的感情氛圍,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多重感染力,用心靈感受音樂。而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播放音樂,老師還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關于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世態冷暖,感悟到現實和理想交織出的火花,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的智慧,提升他們的思維廣度和思想境界,讓學生在情感上有一個質的飛躍,從表面的音樂形式上脫離出來,實現音樂教學的真正功能。然而,在我國大多數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學老師的教學態度不夠嚴謹,學生認為音樂是一門副課,學習的渴望也不是很濃厚,導致音樂課堂氛圍低迷,不但很容易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還會使他們喪失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感染力,讓學生浮躁的心靈得以治愈,開闊其思維,提升其創新能力。
二、 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在當下的高中音樂教學中,老師利用課件進行音樂播放,簡單地完成一些合唱技巧的傳授后,組織學生共同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會讓學生產生很大的反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的教學思維僵化也是一大問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仍然活躍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對于一些思維較為守舊的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自己的領域,能夠對其更好的駕馭,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作為基礎,也就更加傾向于墨守成規,以至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部分教師群體要想在短時間內轉變教學模式是不太現實,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思維轉變。最后,部分教師認為音樂課程一度作為副課,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度不高。
(二)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都是由教師主導的,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且長期處在這種學習狀態下的學生思維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受到阻礙。此外,當下高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通常由其他教師兼任,這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知識,未受過專業訓練,無法有效把握教學目標,以至于教學效率低下。
三、 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是教育的把關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篩選出優質的音樂作品,以此來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而音樂的選擇優劣將對學生的審美趣味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利用多媒體在課程中播放一些大師級別的、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讓學生對于世界級的名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體會不同音樂大師不同的音樂風格,然后在了解的基礎上獲得升華,將學生帶入到作者的個人情感世界當中去。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單一,音樂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學生的積極性較低,現代高中學生更多的喜歡一些流行音樂,而不是別有韻味的年代音樂,所以,音樂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學生熱愛的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打造出高效的音樂課堂打下基礎。優秀的音樂作品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直觀感受,所以在音樂教學時,首先就是要從音樂的品質入手,培養出學生對于審美的嗅覺,讓他們學會欣賞和感悟優質的音樂作品。最后,教師在讓學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后,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是一件感受美、接觸美的課程,所以,教師要傳授學生正確的音樂賞析技巧和唱歌技巧,例如咬字清晰、深刻掌握呼吸方法和發音方法,借助于歌聲練習讓學生在優美的歌唱氛圍中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唱歌能力,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領會歌詞中蘊含的內涵和歌曲的韻律,并深刻感受歌曲語調緩急、語氣輕重,讓學生在優美的歌唱聲中獲得極佳的審美體驗,最終掌握唱歌要領,深深愛上音樂。最后,教材是音樂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在根據教材備課時需要參照相關的資料,但是由于音樂教學更傾向于“聽”,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教學就會顯得十分枯燥,因此,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
(二)多媒體和音樂器材相結合,增強課堂感染力
音樂的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接受效果,需要教師采取符合高中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例如,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建出一個合適的音樂尤為重要,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就能夠輕易地創建出這樣一個環境。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現場震撼的音樂視頻和音響相結合,構建出氣氛適宜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感染當中去。老師還可以將一些音樂器材帶入到課堂中來,通過現場演奏的形式,讓課堂更具感染力,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如果學校有條件,硬件和軟件都比較全面,可以通過多媒體和音樂器材相互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音樂的魅力,讓學生通過看、聽、觸覺全面提升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花城版高中音樂“生命之歌”“交響曲”的賞析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曲子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讓學生深刻領會到歌曲變化的節奏,直擊學生靈魂,深刻感悟到歌曲中所表達的深遠意境,讓學生通過看、聽、觸覺感受到極為震撼的視覺和聽覺沖擊,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此外,教師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在課程結尾部分播放一段“地球之歌”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內心受到感染,感悟到生命并非人類所有,大自然同樣擁有,讓學生養成愛護資源、敬畏自然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