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季氏將伐顓臾》中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句,不同的參考資料對于“為之辭”的解釋也不相同。結(jié)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將出現(xiàn)的“為之”用法進行梳理整合,得出“為之辭”中的“為”應解釋為“介詞,替,給”更合理。
關(guān)鍵詞:“為之辭”;介詞;動詞;訓詁學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句是翻譯的重難點。誠然,教材對全句進行了解釋,即“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但對于“為之辭”,卻只簡單地進行了注釋,即“找托辭,找借口”,顯得語焉不詳。那么“為”是何意?“之”為何意呢?筆者擬將高中語文教材中含有的“為之”的句式進行歸納分析,落實《季氏將伐顓臾》中對“為之辭”的注釋。
解釋“為之辭”最重要的是落實“為”的意義。王力的《古代漢語》一書中對“為”作了6種解釋:做,造作;略等于“是”;介詞,被;(wéi)動詞,為了某人的利益;(wèi)介詞,替,給;語氣詞,常跟疑問代詞相呼應表示疑問語氣。很多情況下,落實了“為”的字音即可判別其在文段中是做動詞用還是介詞用,再細化它的意義?!盀橹o”之所以困擾學生,是因為學生對“為”的字音不好確定。教師有必要結(jié)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為之……”用法來做進一步辨析。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學生較早接觸到的“為之……”用法是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柳宗元經(jīng)歷了一番游賞之后說的“故為之文以志”,“為之”后面跟著“文”,“文”是名詞,這句話翻譯為“所以寫下這篇文章來紀念”,很明確,“為”(wéi)做動詞用,“之”為代詞,翻譯為“這”,“為之”與后面的名詞構(gòu)成動賓成分。在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中說到周公被逮,蘇州正義的百姓“為之聲義”,“聲義”是動詞,整句話應解釋為“替他伸張正義”。那么“為”也顯然需要念成wèi,做介詞,“之”依舊是代詞,指代上文出現(xiàn)過的周公,“為之”在這個語境中構(gòu)成了介賓成分。
僅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其實已經(jīng)能夠簡單地分辨出:“為之”后面跟名詞,那么“為”做動詞用,“為之”后面跟動詞,那么“為”做介詞用。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訓詁學》中提到:“注釋結(jié)論是作注者的看法……注釋結(jié)論是否正確無誤,可以從語言規(guī)律、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多方面進行驗證。”
在“為之辭”中,“辭”的意思是“托辭,借口”,屬名詞,是否可以簡單地將“為”定義為動詞呢?筆者認為這可以是一種理解方式,即將“為之辭”翻譯為“做了這個托辭”,但可以有更合理的解釋。這一情況,同樣出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材的《五人墓碑記》一文中,文末張溥認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于是“而為之記”,乍一看,“記”是名詞,一篇碑記,但在文中“記”屬名詞活用做動詞,翻譯為“寫碑記”,整句話應翻譯為“而替它寫了碑記”,“為”(wèi)做介詞用。同理,在《季氏將伐顓臾》中,“辭”也可以理解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翻譯為動詞詞性的“找托辭,找借口”,通過詞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推求了意義,“為之辭”的“為”做介詞用更貼切,這是符合語言規(guī)律的。
《鴻門宴》中有一句范增感嘆“吾屬今為之虜矣”也能做一個簡單的驗證:“為之”后面是動詞“虜”,所以“為”做介詞用,可以解釋為“被”,整句話翻譯為“我們這些人如今被他俘虜了”。
“為之辭”的“為”做介詞用除了符合語言規(guī)律之外,也符合文情語境。語境意識一直伴隨著傳統(tǒng)訓詁學的發(fā)展,要更好地注釋,就需要注意句子、段落和上下文對詞義的確定作用。這里最需要落實“之”的意思。如果將“為”理解為動詞,“之”的意義就會顯得很蒼白,頂多作代詞“這個”解釋,但是“故為之文以志”的“之”可以作代詞“這篇”,是符合文情的,整篇《始得西山宴游記》就是“之”所指代的“這篇”,然而“為之辭”的“之”的“這個”是哪個?“做了這個托辭”在文中并沒有確切的指代。所以,我們可以先排除“之”的這個意義,應從整句的文情來考慮。整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中有兩個“之”,第一個“之”跟在動詞后面做代詞,可以解釋為“這件事情”,即攻打顓臾這件事,第二個“之”指代“這件事情”——君子討厭有人怎樣的做法呢,就是不說想要那樣(攻打顓臾)卻為它(攻打顓臾)找托辭,這樣的解釋下,兩個“之”的指代是統(tǒng)一的,更符合行文邏輯和文情語境。
綜上,《季氏將伐顓臾》中“為之辭”的注釋應該更精準地表述,明確“辭”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解釋為“找借口找托辭”,那么“為”的讀音和注釋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之”應該為介賓的用法,解釋為“替它”。
作者簡介:麻春雅(1990— ),女,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第五中學二極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