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專著。高中生受認知水平和閱讀經驗的局限,閱讀這類著作時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巧妙地設置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讀懂每一篇文章的豐富意蘊,進而深入研讀整本書的內涵,從而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整本書的主要觀點。
關鍵詞:《鄉土中國》;任務單;整本書閱讀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有效路徑。”《鄉土中國》是一部由 14 篇文章構成的“論文集”,是一部具有嚴密體系的學術專著,是高中生語文必讀書目之一。高中生在閱讀《鄉土中國》時,不但要讀懂這本書的內容,還要掌握閱讀學術著作的基本方法,掌握學術著作的寫作規范,進而學會撰寫學術文章。很多學校將《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列為高中語文的重要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如下問題:第一,閱讀缺少有序性。許多教師只是布置了整本書閱讀的任務,但是缺少明確的閱讀目標,致使學生的閱讀效果不佳。第二,閱讀活動缺少組織性。《鄉土中國》是一部理論性很強的學術專著,教師需要設計一定的課堂指導性活動幫助學生走進著作,理解作品。第三,閱讀缺少系統性。一些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缺少整體規劃,使得整本書閱讀變成了一種隨意性閱讀。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閱讀《鄉土中國》這種學術專著類作品需要設置任務單幫助學生有效進行整本書閱讀。擬從三個方面探討學習任務單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有效運用。
一、任務單貼著整合走,強調閱讀的關聯性
《鄉土中國》作為學術性著作,閱讀的關鍵點在于梳理整本書的內容體系和邏輯結構,進而運用整本書的科學理論來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整合與關聯,進而引導學生有效掌握整本書的內容。
注重整體設計活動,環環相扣,形成結構化實踐活動。比如,在進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活動:(1)閱讀前三篇作品,分別從章節、主旨、 內容、重要概念等方面要求學生寫下閱讀感受,并且制定閱讀記錄表;(2)細讀前三篇作品,選擇其中一篇,從中找出主要的概念,用一段話解釋概念之間的關系;(3)用思維導圖梳理三篇作品涉及的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之間的關系;(4)補充陳心想、鄭也夫關于“鄉土文化”的見解,談一談他們與費孝通觀點的不同之處。上述學習任務的設置不僅注重對《鄉土中國》作為學術性專著特點的掌握,緊緊扣住著作的概念、觀念、內涵,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脈絡,而且注重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章節,寫出自己的感知,從而為進一步研讀文本打下基礎。可見,學習任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地位,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批注、寫出自我感受,進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上述任務具有層級關系,圍繞學術作品的概念進行研習,環環相扣,拾級而上。
二、任務單貼著學生走,突顯閱讀的實用性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緊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興趣精心設計任務單,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比如,《鄉土中國》中大量引用《禮記》《大學》《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典籍的內容。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進行了辨析與討論。教師需要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化的知識,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閱讀任務單,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比如,在學習《差序格局》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觀察圖片永定土樓,寫一寫客家人的建筑有著怎樣的特點;(2)這些箭鏃反映了客家人人際關系的哪些特征;(3)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還能找到哪些不一樣的人際關系特征,分析其與差序格局有著怎樣的關系。三個學習任務切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說出不一樣的人際關系,從而闡釋出差序格局的特征和內涵。教師巧妙地讓學生進入相關情境中,從實際生活中尋找作品的源頭,實現了從知識情境到生活情境的遷移,促進了閱讀學習與生活情境的統一,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由此,學生能夠真切地理解“差序格局”用“圈”呈現出的特點:越是靠近圈中心點的表示越是自己親密的人,越是離圈中心點遠的表示關系越疏遠。圈內人際關系往往表現出親密、合作、守望、相助的特點,而圈外人際關系則是一種排他、競爭的特點。由此,學生得出了中國的社會自古以來更加強調的是“人情”。
三、任務單貼著思維走,凸顯閱讀的思辨性
新課標中提出:“在整本書閱讀中,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需要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學習任務單,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精心設計主問題,進行靶向閱讀。《鄉土中國》中收錄了14篇論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握每一篇論文的核心觀點,設置一定的主問題,從而進行有效研讀。以《差序格局》這一章節為例,教師需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角度設置主問題,從而使學生研讀文本方向更明確。具體如下:(1)瀏覽《差序格局》這一章節,圈畫出相關的概念,并且簡單地記錄自己的想法;(2)概括“差序格局”的相關特征;(3)回憶魯迅的小說《祝福》,要求學生以“差序格局”的特征為小說中的人物繪制關系圖。三個任務緊扣學術作品的寫作方法對文本進行梳理整合。有的學生羅列出文本中關于“差序格局”的相關文字,概括出了以下特點:(1)自我主義,以“己”為中心;(2)自己與他人之間有親疏;(3)不穩定性隨時間和地點有變化;(4)大小取決于自己的社會影響;(5)差序性,出現了“人倫”;(6)社會道德的伸縮性……
其次,設計讀寫結合的學習任務單,激發學生的思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個關鍵點是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閱讀的吸納到寫作的輸出,設計一定情境活動項目,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較大的發展。曹勇軍老師執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時注重設計讀寫結合的情境學習任務單激發學生的思維。具體如下:(1)運用《鄉土中國》有關概念和論述,分析某部作品或某個精彩片段。如《白鹿原》或《秋菊打官司》等富有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為其撰寫發言提綱,與同學交流;(2)閱讀費孝通自傳、學術年表等資料,結合其學術經歷、研究狀態、工作態度等,探究《鄉土中國》為什么具有經久不息的學術魅力,并撰寫發言提綱;(3)設計主問題對費孝通就鄉土文化的話題,進行人物訪談;(4)閱讀李心想的《走出中國》一書,選擇感興趣的章節或角度,結合平時的觀察、感受,及當前中國鄉村的具體情況,撰寫“走出鄉土”演講提綱,與同學交流。由此,學生在讀寫活動任務中有效地梳理作者的觀點,解讀作品的內涵,不斷去發現、思考、探索,進而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總之,教師需要有目的、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整本書閱讀。在這其中,學習任務單對整本書閱讀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單學生能真實地走進文本、貼近作者,進而對文本進行有效閱讀。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20年度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學習任務群大單元設計的微專題教學研究——以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B-a/2020/02/61】
作者簡介:祝小兵(1977— ),男,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