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導學生讀懂散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把握重要語句,理清文章內涵邏輯是讀懂散文的有效路徑。知人論世、分析結合人生認知思考是讀懂散文的重要方法。在閱讀中用心涵泳、深入體察就能走進作者心靈,讀懂“這一篇”,進而尋得打開文學世界大門的鑰匙。
關鍵詞:散文閱讀;重要語句;內涵邏輯;知人論世;人生認知
散文是四大文學樣式之一,是作者抒發感情、書寫性靈的重要方式。讀懂散文,與作者心靈溝通,有效共情,是我們走進文學閬苑的一扇大門。如何找到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我們不妨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把握重要語句,明察背后深意
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的閱讀就是要:“通過作者的言語去體認、感受、分享作者的獨特感受。”閱讀文章時想理解作者的獨特感受就要抓住重要語句。對一篇散文來說哪些是重要的語句呢?首先是流露作者情感的語句。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頭就寫“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就交代了當時作者的心情。作者夜游荷塘正是要擺脫這種不寧靜的心境,求得寧靜解脫。“頗不寧靜”就是流露作者情感的重要語句,是解讀這篇文章的一把鑰匙。
其次,有些語句或者段落暗含主旨,這些語段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徑。如2019年天津高考語文卷《薩麗娃姐姐的春天》一文,寫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人們生活觀念的變遷。在文章的10到13段有這樣的句子,“后來不知道是誰耐不住漫長的等待,決議改寫草原的春天”,“有人想出這個成本低廉的鬼主義”。寫離開草原的牧民來到城里,但“城里的樓房雖然很舒適,可那是租來的不是家”,只有當薩麗娃姐姐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才“聽清了老祖母在她耳邊說的話”,懂得了“誰也逆不過長生天的規矩”。于是薩麗娃姐姐決心回到草原,“把草原的春天找回來”。這些句子和語段暗含主旨,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流露出作者對違背自然規律做法的否定,對新一代牧民薩麗娃姐姐遵循自然規律又將現代科技運用到牧業生產的贊美。從這些語句、段落入手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主旨,讀懂文章。
還有的文章,作者用只言片語就將文章的感情點化給讀者。孫紹振教授說:“分析文本最后要落實到語言上,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層層深入,凡有層次上深化的可能更要死死揪住不放。” 我們抓住這些重要的語言,層層深入涵泳其內在情韻方可品味到作者的內心世界。這些詞語有時呈現在標題當中,有時用修辭含蓄表達。如2016年高考語文上海卷閱讀文本題目為《湖殤》。“殤”,指非正常的死亡,也有傷痛悲傷的意思。看到這個詞學生能感受到作者為湖泊而悲痛傷心的情感。通過對這些重要詞、句、段的品味咀嚼欣賞,就不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理清內涵邏輯,抓住集中指向
散文的邏輯不是邏輯思維中嚴密的推理,而是情感認知發展變化的因果關聯和邏輯過程。它可以表現為材料組織的時空順序,也可以理解為文章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梳理文章內涵邏輯的過程,也是理清文脈的過程。散文寫景敘事抒情闡發哲理,往往內容龐雜。但在看似繁雜的敘事描寫中,總有指向中心的內涵邏輯,使文章“形散神不散”。找到這種指向中心的向心力,理清文章的內涵邏輯就能讀懂文章。
例如,閱讀《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作者是如何將繁多的事件、復雜的感情組織在一起的呢?我們注意到文章中多次出現看似矛盾的句子,“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還有要說的話”“我說不出話”等等。原來作者就是用“想說”和“說不出”表達其對劉和珍的記念惋惜,對政府的譴責憤慨,對斗爭形式的反思。“想說”和“說不出”正是本文材料組織的邏輯所在,在矛盾與曲折中指向作者要表達的復雜感情,呈現出沉郁頓挫的特點。再如,《故都的秋》一文,描繪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棗勝果幾幅圖景,這些圖景集中指向作者開頭所概括的北國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閱讀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作者寫“我”的小桃樹長得不是地方,沒人理會,甚至被豬拱過一次,纖弱的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但枝頭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寫“我”走出大山,要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到漸漸發現人世的大書是那樣難讀。小桃樹的生長與“我”的成長經歷有什么關聯呢?原來小桃樹蓄著“我”的夢,是“我”“夢的精靈”。文章敘事的邏輯指向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小桃樹的形象正是“我”頑強成長、不懈追求的化身。發現了這些就讀懂了文章中物與情的內在邏輯,抓住了其集中指向。理解小桃樹的精神暗示了作者幾經挫折磨難,仍然矢志不渝追求人生幸福和美好理想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文學是含蓄的藝術,文章的內在邏輯往往不是簡單的直觀呈現,需要我們慧心發現用心涵泳。
三、了解人世背景,讀懂作者心靈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學作品的不二法門。要讀懂散文也離不開對作品寫作時代背景的把握和對作者處境的了解。只有將作家的人生際遇置于社會的大環境中去理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脈搏。王榮生教授曾經說,散文的閱讀和鑒賞要有“這一篇”的概念。也就是說把每一篇文章的理解放到特定的“情境”當中,這個“情景”就是時代的特點和作者的個性創作。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讀文章是讀者跟作者對話,“要還原他自己”,“要把他還原出來,來揭示出作者的人品、人格和藝術的追求” 。《囚綠記》文中提到“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那么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者通過賞綠、囚綠、放綠、念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就要聯想到在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心聲,理解文章不僅贊美生命歌頌希望,更表達堅貞不屈的抗日精神,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靈魂。
再如,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蔣子龍作品《記憶里的光》,從“1949年初冬”的背景交代,到“我”當兵、當工人等成長經歷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大的時代背景和“我”成長的歷程。從文中賈隊長把繡有鐮刀斧頭的背包視若珍寶,“我”“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鐮刀斧頭下”等描寫中,我們感受到鐮刀斧頭——黨徽的形象給人的精神鼓舞,“我”更是把它當做“記憶里的光”,也就讀懂了“我”對鐮刀斧頭的深厚感情,讀懂了散文家張守仁先生所說的散文中的那個“我”。
四、聯系人生認知,品讀深刻哲理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于水乳交融中滲入文化人格的思考,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智者散文,達到情智交融的境界。這些散文往往意蘊深刻,需要讀者靜心體察,聯系個人認知、社會實際去品味其哲理。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讀散文需要“語文經驗”“人生經驗”兩者整合,散文的閱讀就是要“分享作者的獨特感受” 。
蒙田的《熱愛生命》就是這樣一篇富含人生哲理的作品。文本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為內容,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生之本質在于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要讀文本內涵讀者就要聯系人生經驗,對其語言進行拓展性解讀。聯系社會現實的認知我們知道:人終有一死,但每個人死的意義卻是不同的。有的人死得輕如鴻毛,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么他就是“樂于生的人”就不會感到“死之苦惱”。既然死是生的歸宿,那么有限的生命就要充分利用時間,充實生活。正如科學家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在病房爭分奪秒地工作;藥學家王逸平身患重病,卻從未停止奮進的腳步。他們用行動詮釋了熱愛生命的真正意義。
總之,散文閱讀是心靈溝通的過程。帶著真誠與理解掌握適當的方法與路徑,就能走進文學瑤池尋得閬苑芳草。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途徑研究”成果內容,課題編號為2004186】
作者簡介:凌嵐(1973— ),女,河北省滄州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閱讀教學中的效能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