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摘? 要:在《體育教學》創刊40周年之際,編輯部同志約我寫篇紀念文章。我與《體育教學》,可謂相識不早,但相交很深,屬于“快熱型”。《體育教學》雜志的成長過程中,我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在我的成長和事業中,也絕對離不開《體育教學》。
關鍵詞:《體育教學》;成長;40周年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7-0014-02
在《體育教學》創刊40周年之際,編輯部同志約我寫篇紀念文章。這是責無旁貸的。學校體育學界的兩本雜志《中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都與我有著密切的關系,我都曾有過副主編或副主任的頭銜,都為兩本雜志設計過封面,寫過的文章可能都超過了100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今天,兩本雜志都迎來了40周歲的生日,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我與《體育教學》,可謂相識不早,但相交很深,屬于“快熱型”。《體育教學》雜志的成長過程中,我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在我的成長和事業中,也絕對離不開《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學》成長中的我
1996年5月,我從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處主持工作的副處長職位上調到了首都體育學院(當時叫北京體育師范學院)。記得那是我第一次面對中國的本科生講解《學校體育學》,我模仿著我在中日兩國遇到的好老師們的模樣,穿著西服,打著領帶,把我對學校體育的理解融入到中日兩國學校體育的生動故事中,把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融入到我的成長和祖國的改革與發展之中,同學們一會兒靜靜地聽,一會兒開心地笑,其他班級的學生也都跑來蹭課,教室里永遠滿滿當當全是學生。
就在某一次課間,有三位老師出現在教室門口,原來是《體育教學》編輯部的王港、齊棟和章柳云。章柳云是賴天德老師的女兒,我們體大家屬院的小妹妹,很熟悉,但王港和齊棟老師卻是第一次見。他們專門到教室來“堵”我,是為了《體育教學》雜志的發展。得知來意后我特別高興,因為這是一件我特別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對這本雜志我也略有所知,知道是經過很多學校體育同仁努力哺育的一本學術期刊,所以我愿意以我的努力為中國的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探索增加一個良好的學術園地。
后來,當我真正接觸到《體育教學》時,感覺到這本雜志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當時雜志的發行量只有一兩千本,由于是自辦發行,每本雜志都是編輯部同志用牛皮紙包裝,寫上地址再送到郵局寄到讀者手中,工作繁重且效率低下;由于雜志在學界的影響力有限,稿源不是很多,基本處于“接稿、登稿、審稿”的被動辦刊狀態;雜志與國家行政管理部門、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領導機構的聯系不緊密,缺乏接受領導和指導的意識與措施;每期包含的內容繁雜,缺乏明確的主題,很像是體育教學文章的“籮筐”;由于是季刊,很多話題等到見刊時都已顯陳舊,新聞性和前端性就顯得不足;由于經費和意識問題,雜志極少參與各種全國性的體育活動,對全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參與性和引領性都顯不足;雜志基本屬于無裝幀狀態,封面和內頁的紙張克數嚴重不足,從外表上看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物;《體育教學》在當時主辦單位的地位不高,學校領導層面對雜志的意義和認識不足。
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開始和王港、齊棟、章柳云以及負責內務的田老師一起努力。為了擴大發行量,辦理了郵局發行,《體育教學》的發行量第一年就迅速上升到了1.5萬冊;為了改變被動辦刊的不良狀態,根據各種教改新動向和國家有關文件,制定每期的學術主題,跟蹤、引領體育教學改革方向;主動與中國學校體育研究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教育部體衛藝司等上級部門加強聯系,接受指導和領導;積極參與各種全國性體育活動,加強雜志對全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參與性和引領性;為加強雜志的實時性,將雜志改為雙月刊,后來又改為月刊;大力改善雜志的裝幀,提高封面和內頁紙張的質量,讓《體育教學》變得越發漂亮起來;通過我們在各種校內會議上闡述《體育教學》對學校宣傳的意義,以提高各位學校領導對辦好《體育教學》雜志的認識。
在上述的各種努力中,我作為體衛藝司前干部、兩個學會的主要領導、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學校體育界有點兒知名的專家、對美術一知半解之人、在學校里說話有點兒分量的中層領導以及雜志主編比較信任的審稿人(主編是副校長杜俐老師,我審過的稿從來沒有被否過)的特殊角色發揮了特殊作用,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奮斗促進了《體育教學》雜志的成長。
二、我成長中的《體育教學》
同樣,在我的成長中也有《體育教學》雜志的滋養和激勵。
首先,《體育教學》給了初入教學崗位的我一個非常重要的舞臺,當時剛剛“官”轉“民”的我,真是有點兒“懵”,今后除了作為教師進行教學外,我還應該做點兒什么?而《體育教學》的出現,給了我一個新的舞臺,一個能發揮我各種特長的舞臺。這個舞臺讓我寫了好幾篇卷首,如《吳校長的故事》《狗熊、硫酸和體育》《“千年蟲”的聯想》《電視機和體育教師》等,讓我過了一把“文學青年”的癮;這個舞臺讓我有了幾期封面設計機會,雖然這些“設計”現在看起來不是那么美觀,但也讓我過了一把“美術設計師”的癮;這個舞臺讓我有了幾年審稿的“大權”,使我可以擋住不少觀點謬誤或寫作平庸的文章,同時發現和推薦不少很有見地的好文章,讓我過了一把“責編”的癮;這個舞臺讓我有了作為學術主筆的機會,使我可以帶領全國學界同仁去討論,去爭鳴,去創新許多重要問題,過了一把“學科帶頭人”的癮。《體育教學》成就了我,讓我的學術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其次,《體育教學》讓我結識許多好同志、好朋友。王港老師是一個工作嚴謹認真、內心平靜、不圖名利、甘于實務的好老師,后來我們還合作出版了一套《中小學體育與健康系列教案叢書》。齊棟老師有大家閨秀的形象和善良的人格,加上對工作的執著,讓我看清了好職業人的“標準像”,心中祈禱齊老師的退休生活健康幸福。田老師雖是“內務”和“財務”,但我們也一起參與雜志發展和各種學術活動。至于柳云和后來到編輯部工作的海燕,一個是小妹妹,一個是我的博士生,自然與她們也很親近,她們在不斷給我“派任務”的同時,也給我各種鞭策和快樂,她們和我亦生亦友、亦友亦親。當然還有后來領導《體育教學》的王子樸老師和付全老師,他們的到來,使雜志的學術質量大幅提升,更加激流勇進,尤其欽佩王子樸老師的系列卷首。
再其次,《體育教學》讓我結識了全國的學校體育同仁。在參與《體育教學》的工作中,我結識了眾多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員,通過《體育教學》雜志社舉辦的各種培訓班、體育教學改革研討會、體育活動等,我和許多學校體育界同仁成為好朋友,這些同仁的實踐給了我學術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案例,使我的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研究更加貼近實踐,更加瞄準真問題,也更加具有辯證性。
最后,《體育教學》給了我一份心靈的安寧。我39歲到體師,是“不惑之年”的前一年,也是最困惑的一年:從被人說是“如日中天”的“毛處長”變成了被業內權威大專家說是“已經廢了”的大學小講師,心中有些困惑;面對日本大學工作邀請的信息誘惑,心中有著困惑;面對好朋友相約一起去澳洲移民的熱烈“鼓動”,心中有著困惑;面對清華、北大、南師大、華南師大等高校的真誠邀請,心中有著困惑。剛剛來到體師的我,那時心中的困惑可真是不少,其實,那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困惑,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都在困惑,發展中國家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人生的最佳道路。而此時《體育教學》的出現撫平了我的些許困惑,讓我在實實在在的成就感中逐漸平復了情緒,讓我困惑的心靈多了一份安寧。
結識《體育教學》的當年,我成為副教授,第二年便成了教授,第三年成為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和體師5個“責任教授”中最年輕的一個。雖不能說這一切均是拜《體育教學》所得,但是,在我那些年的成長中,《體育教學》是個真實的存在。
值此《體育教學》創刊40周年之際,我謹向在《體育教學》編輯部工作過的和正在工作的各位同仁表示由衷的祝賀,感謝你們對全國學校體育事業的巨大貢獻,也感謝你們對我個人的所有支持與幫助,讓我們共同回憶和感動著曾一起擁有的火紅歲月和艱辛努力,一同祝愿《體育教學》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