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編輯部
摘? 要:《體育教學》雜志發(fā)展的40年,也是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40年。《體育教學》見證了學校體育的改革過程,記錄了每一個重大“里程碑”事件。聚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探索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對體育教學改革思想起到了較好的導向和引領作用。《體育教學》關注一線學校的體育發(fā)展,也關注那些為學校體育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優(yōu)秀體育教師,呈現他們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讓更多的教師在這里發(fā)現榜樣、學習榜樣、成為榜樣。
關鍵詞:《體育教學》;40年;歷史使命;責任擔當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7-0026-04
《體育教學》見證學校體育改革的每個“里程碑”
學校體育歷經的重大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多個關鍵事件、關鍵節(jié)點,《體育教學》有幸見證、記錄了每一個改革發(fā)展的“里程碑”,與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同頻”。我們關注國家政策文件對學校體育的引領,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追蹤全國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和落實,學習和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2006年12月23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委員陳至立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本次會議表達了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健康素質的密切關注,也充分反映了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價值和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視,《體育教學》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宣傳報道。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簡稱中央7號文件),意見提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本刊全文刊發(fā)了中央7號文件,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學習資料。
隨著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由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有關學校體育、學生體質的文件越來越多,如《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關于強化學校體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以及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意見的通知》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等,《體育教學》緊跟國家政策,及時發(fā)布文件全文供讀者學習并起到國家政策引領的作用。
《體育教學》聚焦體育課程改革與核心素養(yǎng)培育
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聚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探索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2001年9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全國開始實驗,《課程標準》是個新生事物,即將替代《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那么如何理解新的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包括哪些內容?本刊采訪了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處負責人,就“課程新大綱實施后的情況如何”等方面進行訪談,并以《高舉健康第一旗幟 深化體育課程改案——體育教學編輯部體育課程改革動向專訪》為題,刊發(fā)在2002年第1期上,該文全面、深刻、精辟的闡述在學校體育工作者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及好評。
2010年值課程改革10周年,經過10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和重大成果?開課情況、教師配置等現狀如何?有什么經驗、收獲或教訓、遺憾?2010年《體育教學》雜志聯合中國教育報啟動了中小學體育“課改萬里行”活動,先后對江蘇、河南、西安、福建、廣東、北京、上海、黑龍江、重慶等9個省市的教育局和50多所學校進行走訪調研,開展座談和采訪20余次,2020年在“專題報道”欄目分別形成《十年磨礪 探索前行 課改先鋒現光芒——課改萬里行江蘇三地中小學體育課改調研報告》等課改萬里行專題報道、記者觀察及專題采訪70余篇,總結了近一段時期的體育課改經驗,對基層中小學體育課改提供了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為上級部門和組織提供了必要的課改政策依據。
2011年,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即將頒布,新一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革又要出發(fā),在此體育課改的重要節(jié)點,《體育教學》雜志社邀請諸多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座談,暢談今后的體育課程改革問題,圍繞“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標”“體育課程改革需要的主客觀條件”等展開研討,在2012年共形成“專家學者暢談新課改”系列文章11篇。
2018年1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頒布。課程標準修訂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使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和主要內容,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本刊積極向課標組專家約稿,于2018年第3期刊發(fā)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鐘秉樞教授的《深入學習、認真領會 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主要變化及教學實施建議》。同時,圍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修訂背景、課程性質、修訂主要變化,從三維目標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要求、教學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重點強調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本課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站在國家立德樹人要求的角度,改革教學方式,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本刊于2018年第4期刊發(fā)了對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教育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和修訂組組長季瀏教授進行的專訪,就《課程標準(2017年版)》與2003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主要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與學習評價、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較。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發(fā)展沒有止境,《體育教學》雜志的關注和追蹤也沒有止境。
《體育教學》重視體育教學改革的導向和引領
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對推動課程標準的實驗和體育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導向和引領作用。
自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至今已20年,體育與健康課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課程內容結構和功能不斷完善,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發(fā)生了積極變化,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自2004年起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wèi)生分會主辦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則起到了思想引領的作用,為不同時期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扎實基礎,各地不斷涌現出大批認真學習、理性實踐、堅持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教師,呈現出一批批體育教學改革實驗的優(yōu)秀成果。第一至八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為兩年一屆,分別在廣東肇慶、江蘇無錫、遼寧大連等多地舉辦,持續(xù)了8屆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對提升體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瞄準首都學校體育現代化的‘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理論”為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2016年9月,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項目正式啟動,第一批38所試點校(項目試點校被戲稱為“38軍”)投入了新時代的體育教學改革之中。截至2019年12月,“38軍”已經擴容到了“158軍”,擴容后惠及約十分之一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和200萬左右學生,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體育教學改革浪潮在21世紀20年代的首都顯現。那么,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是秉承著什么樣的理論,在什么樣的體育教學改革指導思想下來進行工作的呢?他們所做的工作與以往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有著怎樣的不同和創(chuàng)新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本刊特約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項目組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二級教授毛振明及其團隊就此撰寫系列文章予以闡述,于2020年以“概念與內涵”“遞進與層面”“平等與全員”等幾個方面對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體育教學》保持一線學校體育改革始終在場
在學校體育改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品牌學校,這些品牌學校勇立潮頭,形成了兼具創(chuàng)新理念和實踐、獨具特色的學校體育品牌。
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在優(yōu)質落實國家課程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探索、優(yōu)化個性化的“行走方式”。把體育作為立德樹人校本實踐的發(fā)動機,把“兒童站立在運動場的正中央”作為方向盤,構建了“四輪驅動”下的體育自主選修課實踐。本刊分別以《清華附小四輪驅動下的體育自主選修課實踐探索》《無體育不清華、無體育不成志——解析清華附小體育教學改革之路》為題報道了清華附小的學校體育改革之路。此外,本刊還報道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零點體育、浙江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特色與經驗、重慶巴蜀中學“育身、育心、育德”的學校體育工作,以及將江蘇省南通中學實踐選項教學、教體結合作為典范,將北方工業(yè)大學附屬學校的“一校一品”和安全教育嘉年華作為品牌向全國進行推廣。
《體育教學》注重優(yōu)秀體育教師的挖掘和輻射作用
《體育教學》關注優(yōu)質的體育教學成果,也關注那些產出優(yōu)秀成果的優(yōu)秀體育教師,呈現他們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讓更多的教師在這里發(fā)現榜樣、學習榜樣、成為榜樣。
2013年開設“名師名教”欄目,挖掘特級教師背后的故事,如“以瘦小之軀撐起強身為國的大教育——北京石油附中體育特級教師索玉華”,并以“師道五問”的形式進一步道出了“特級教師索玉華的幸福人生”。而我們還以同樣的采訪形式先后采訪報道了浙江體育特級教師董玉泉、河南省開封市體育教研員趙超君、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小學特級教師陽勁力等八位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yōu)秀人物,共形成文章16篇,為全國的體育教師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和發(fā)揮了典型的力量。上海市于20世紀末就開始了名師培養(yǎng)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基本形成名師培養(yǎng)的“上海模式”。2021年我刊開設了“名師培養(yǎng)”欄目,以上海“雙名工程”為范本,探索名師培養(yǎng)的路徑,推廣上海在體育名師培養(yǎng)方面的經驗,2021年計劃連續(xù)刊載12期共36篇文章,為推進全國各地體育名師培養(yǎng)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我們始終在優(yōu)秀體育教師身邊,并把優(yōu)秀體育教師帶到每一位教師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