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泠叡 廖雁南 董元昊
摘要隨著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推進,探索在國有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保護審計,對于推動我國環境保護政策貫徹落實,促進企業健全完善環境保護體系,發現企業環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環境保護審計的主要內容入手,著重分析了環保審計應關注的重要事項,并就如何開展環保審計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 環境保護審計;國有工業企業;環保風險
DOI: 10.19840/j.cnki.FA.2021.03.003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管理,2014年4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號稱“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修訂案,以剛性的法律力量向污染宣戰。修訂后的《環保法》加大了政府與企業的環保責任,也加大了對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的懲治力度。隨后,國家環保部門印發了54項規章制度和配套文件,進一步完善了環境保護管理體系。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三大攻堅戰,其中之一就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將環境保護提升至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
生產經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平衡,是大型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加強環境保護、堅持綠色發展是國有工業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開展國有工業企業環境保護審計,對于推動我國環境保護政策貫徹落實,促進企業健全完善環境保護體系,發現企業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企業環境保護管理能力,規避環保風險,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的意義[1]。
一、環境保護審計的主要內容
環境保護審計是指由審計組織依法審查審計單位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評價其經濟和環保責任的活動,上級單位根據相應的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下屬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環保管理、措施執行以及實際環保效果等情況進行的專項審計檢查[2]。
環境保護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
環保資金預算與執行。包括審計期間環保資金的來源是否合規;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所做出的資金預算是否合理;預算實際使用執行情況以及環保資金支出和使用是否合理合規等。
環保制度建立運行及環保培訓情況。包括企業是否建立完善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全國性法規要求的制度是否完備、地方性法規要求的制度是否完備;法律法規清單標準識別、獲取和更新是否及時;環境保護培訓是否組織落實到位等。
環保相關的風險評估與控制。包括企業是否考慮自身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是否建立環境風險與機遇識別清單;是否開展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并形成清單;重要環境因素篩選是否正確并形成清單、是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否開展各類環境保護檢查,并對問題進行整改與驗證,做到持續改進;環境風險單元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防治的實際情況。包括污染達標排放,固體廢物管理,輻射管理,化學品管理等實際環保情況等。
環保設備設施管理情況和環保檔案。包括防治污染設備設施是否有效運行;在線監控設備設施是否有效運行;監測設備儀器是否規范管理;排污口是否規范管理;環保檔案內容是否齊全等。
環保應急反應和信息交流。包括是否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與演練;內、外部環境監測是否齊全;環境保護信息公開的執行情況及相關各方管理是否完善;內、外部信息交流是否順暢等。
二、環境保護審計需重點關注事項
結合國有工業企業的實際,在環境保護審計過程中,以問題和風險為導向,需要著重關注的事項包括以下六項:
企業環保資金的管理。是否建立環保資金年度預算管理;是否建立歸口或專戶管理資金并跟蹤使用成效;是否對相關人員進行環保培訓;國家環保投資、排污費、污染治理專項基金、環保貸款及相關政府補助等各項環保資金使用是否合規。
環保制度體系建設。是否建立專門的環保管理職能部門或專職專業人員;是否建立符合本企業生產實際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環保相關認證是否在有效期;是否建立環保臺賬;是否建立定期環保自查機制與報告機制;是否遵守排污許可制度;是否建立環保事故應急預案及緊急處理機制;是否建立環保目標責任制、是否簽訂環保責任狀、是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環保風險點。是否通過自查進行環保風險評估查找環保風險點;是否對高污染、高風險的原材料進行有效管控;是否建立完善、完備的閉環管理措施;是否及時獲取最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定期進行法律法規合規性評價并得出合規性結論;建設項目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否按照規定采取環境保護措施,環境指標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是否遵守了環保登記、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排污方面是否遵守排污許可制度;與環保相關的財務收支的核算是否準確;是否對環保突發事件定期進行模擬演習。
高污染、工業“三廢”處理情況。是否安裝了符合國家標準的、完善且專業的處理設施;日常生產經營中產生的三廢管控與處理是否合規。
重大在建工程項目環保方面管控。重大在建工程項目“三同時”的相關制度是否完善并嚴格執行;施工過程中是否建立環保定期報告機制;項目立項是否通過環評,取得相關環保資質或政府有關證明;環保相關認證證書是否在有效期;環境管理措施是否已經實施、環保投入的資金是否足額到位、環保工作是否取得預計效果、環評報告中所列的各項技術指標是否真實、環評報告編制是否合規。
環保方面接受外部審計、檢查、督查的情況。企業是否接受外部檢查、是否受到行政處罰,是否制定后續整改措施,實際整改效果是否達到環保部門認可標準等。
三、如何開展環境保護審計
由于環境保護審計與其他審計項目相比需要專業的環境保護知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環保審計的開展也與常規審計項目所面臨的情況不同。為了更好地開展環保審計,結合實際情況考慮,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結合現有法律法規,開展審前綜合研究。以《審計法》和《環保法》為主要依據,結合其他相關制度規范,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審計理論研究,將審計的權威性與環境保護的專業性有機融合,形成專業程度高、綜合性強、適宜性強的環境保護審計方法工具、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等[3]。
根據被審計企業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實施方案和關注重點。由于企業的性質和行業差異,在具體實施審計時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情況,調整具體審計實施方案和重點關注事項。
創新環境保護審計方式。由于環境保護審計的特殊性,不僅要求審計人員熟練掌握財務審計技術和方法,還要求其擁有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經濟學、環境工程學、環境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現階段此類復合人才較為匱乏,因此可采用專業環保人員與審計人員相結合組成聯合審計組的方式,按照統籌有序、合理分工、溝通協作的原則開展工作,從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狀況分析,環保部門與審計部門協同作戰,切實搞好重點企業的專項環保審計,確保審計工作高質量完成[4]。AFA
參考文獻
[1]耿建新,劉長翠,李永臣.企業環境保護審計初探[J].審計研究,2002(6):11-16.
[2]丁煒,單蕊.環境審計初探[J].中國市場,2016(05):126-127.
[3]王紅.企業環境保護審計現狀與存在問題的思考[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16(4):5-6.
[4]王永剛.環境審計初探[J].會計之友,2006(2):29.
(審稿:張國永編輯:張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