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融合新聞;新媒體語篇;框架結構;互動關系
【作者單位】吳蘭,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數字廣西建設背景下新媒體編輯多模態話語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20BXW004);2019年國家民委教改項目階段性成果(1904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20
全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加速媒介融合發展,媒介新聞產品若僅延續傳統的新聞敘事方式和報道方式,則無法滿足媒介全息互動、智能交互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形式多樣的融合新聞應運而生,這是新聞產品報道思維模式變革與報道內容、形式創新的一種趨勢。融合新聞由靜態和動態的多模態話語元素融合而成,最終以新媒體語篇形式呈現給受眾。本文通過探討新媒體語篇的框架層次及其互動關系,厘清新媒體語篇的框架層次及運作規律,展現新媒體語篇的形態特征、意義和傳播效果,以期解構融合新聞的多模態新媒體話語體系。
一、新媒體語篇:融合新聞的多模態話語呈現
融合新聞是一種互聯網新聞,其采集與呈現過程是建立在媒介技術發展與融合思維之上的終端新聞產品[1]。融合新聞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h和超鏈接等多種媒介元素集于一體,以組合、重構的數字敘事方式使新聞內容以靜態的信息圖像或動態的交互頁面等形式多樣化、多元化呈現,賦予新聞更加豐富的內涵以及新的信息傳播形態。融合新聞從內容編輯到渠道傳播都打破了傳統模式,實現創新,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采編過程更是整合、高效和便捷,新聞傳播渠道更加開放、迅速和精準。融合新聞的呈現形態更具交互性、多樣性、趣味性,尤其是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符號的數字化兼容敘事模式,語篇結構呈現多模態的非線性敘事。
融合新聞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模態話語。多模態話語是一種通過視、聽、觸等多種感覺媒介,融合語言、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交流模態傳遞信息,互動交流的符號語篇[2]。以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研究融合新聞,核心是分析融合新聞的新媒體語篇,從語用策略的角度研究新媒體語篇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解構融合新聞。全媒體時代,數字化轉向、動靜狀態融合、多模態話語交際的多維空間讓融合新聞的多模態話語以新媒體語篇的形式呈現。新媒體語篇是融合新聞中體現報道意圖的完整文本,由多模態話語構成符號和視覺系統,體現了信息傳播的清晰性和生動性。新媒體語篇作為融合新聞話語實踐的表現形式,包含三個框層,即語境層、信息層和傳播層。新媒體語篇的生成機理始于語境層,核心命題內嵌于信息層,目的和效果外顯于傳播層,每一層面既獨立又與其他層面耦合作用,具有再現功能、互動功能和構成功能。
二、語境層:生成機理
解析新媒體語篇的框層結構要以媒介生態環境中的“語境”為起點,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等均對語境展開了深入的研究。1884年,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弗雷格提出了僅限于理論或語言體系本身“語境原則”,此后,“語境原則”隨著“用法論”的興起而擴大到語言的使用環境和對象中;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將語境定義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兩類。從語用學的角度看,新媒體語篇是一種話語實體,新媒體語篇在一定的語境中產生,受眾對新媒體語篇的理解也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語篇的意義由語境決定。語境對新媒體語篇的編碼和譯碼產生制約作用,是新媒體語篇的意義表達、話語效果產生的環境,與背景、心理和情景等因素合集有著密切關系。透過語境可以了解新媒體語篇的結構、語用意義的變化及其規律。
新媒體語篇的語境因素合集可分為背景、情景、文本、視覺和社交語境。背景語境指與融合新聞中與具體事件相關的社會、文化、地理、人文、歷史等一般知識或常識。隨著媒體的融合發展,背景語境的運用更加多樣豐富,由此出現泛媒體語境。在共通的意義空間中,背景語境通過超鏈接勾連事件的來龍去脈,互動呈現,有助于新聞被傳播者更好地傳播,接收者更充分地了解。情景語境是指融合新聞中與時間、地點、場合、目的、對象等特定情景相關的因素關系。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認為,情景因素包含語場、語旨和語式。新媒體編輯正在進行的編輯活動或編輯行為即語場;新媒體編輯依托新媒體語篇與受眾進行互動,彼此之間的角色和關系即語旨;新媒體語篇在具體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即語式。文本語境是指由融合新聞的新媒體語篇特征、句際形態等因素而構成的“上下文”關系,這是新媒體語篇中由微觀層面的語音、詞匯、句子等語法層面而構成的語境。文本語境蘊涵的意義由受眾通過解讀和意識參與后才能被理解,視覺語境是指新媒體語篇在客戶端、移動端呈現的諸如圖像、顏色、空間等內容環境。由于融合新聞對信息呈現和獲取效率有著較高需求,因此視覺語境在新媒體語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體語篇通過視覺語境得到了充分體現,使話語更加真實,用戶甚至無需閱讀文本即可明了語篇的意義。
數字技術、超鏈接技術在顛覆傳統語境的同時創造了新的語境,即社交語境。融合新聞尤其強調議題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對話,因此新媒體語篇的語境相應拓展了應用社交語境和虛擬社交語境。在應用社交語境,編輯與用戶可以直接參與交際過程,此時的互動對話就具有多模態的特性。虛擬社交語境是在VR新聞、數據新聞等融合新聞中融入了三維場景、互動設置、虛擬主播、游戲的虛擬場景,使用戶更深刻地感知和認知新聞。由于媒體融合后語境細化,社交語境分化為多個小語境,編輯與用戶則需要在不同語境中根據交際目的不斷切換多種符號表達方式,多種符號資源則以其獨特的形式,耦合協作構建新媒體語篇的整體意義。
三、信息層:核心命題
信息層是新媒體語篇語境化的產物,由語篇語法、敘事模式和意義生成三個維度構成。語篇元素形成表意結構,建構命題,敘事模式打造記憶性文本,統一認知,并生成目標意圖。這三個維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聞語言的形式與結構,具有多重性、階段性和復雜性等特性。
新媒體語篇可以拆解為文字、圖片、圖表、音頻、動畫(漫畫)、視頻、超鏈接、互動設置等元素。文字是新媒體語篇最基礎的構成元素,能夠串聯其他新媒體語篇元素;圖形、圖表是制作融合新聞時必要的語篇構成要元素;文字、圖形、圖表等要素經過新媒體編輯改造和組合,形成因果、補充、增強等具有思維聯系的融合新聞必要的形態結構;音頻作為伴隨媒介拓寬傳播接收渠道,讓用戶對新聞的接收訴諸聽覺;動畫和視頻融合了文字、圖像和音頻,能直觀傳播信息,更易于被用戶接收和理解;超鏈接在融合新聞中更是得到全方位的應用,任何符號元素都可以轉換為超鏈接,能讓融合新聞報道更加多維立體地呈現,在時間和空間中補充和延伸更多信息。新媒體語篇中的文字、圖片、音視頻和超鏈接等元素在H5、AR/ VR技術的應用下,綜合體現在互動設置上。互動設置強調新媒體編輯與用戶、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之間的交互,使用戶深度參與融合新聞。新媒體語篇的語篇元素組合運用,形成靜態組合式、交互式組合式兩類新媒體語篇。靜態組合式最常見的為“文字+圖片+圖表+超鏈接”的組合。交互組合式則常以“文字+圖片+音視頻+超鏈接+互動設置”的形式出現。這兩類新媒體語篇均已在人民網、新華網、廣西新聞網等“兩微兩端一網”媒介平臺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從構成角度看,新媒體語篇的結構方式可分為內在和外在的邏輯結構。內在構成方式的符號結構由詞法、句法、語義、語用等元素立體式地搭配、聚合而成,并融入編輯意圖。新媒體語篇的詞法以語素為基本單位,是新媒體文本的詞匯構成、組合、分類的使用法則和形態變化規律。句法以詞為基礎,是句子的內部結構組成和排列的固定用法。詞法與句法有著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密切關系,二者共同組成了語法。融合新聞通過語句的結構、特征、功能和指向等層面對表述的對象進行描述,應用真實具體的細節與語篇相對應,與現實事物相勾連,形成動態的表意結構,表達新媒體語篇意義,增加語篇的說服力。
敘事邏輯是新媒體語篇的外在構成方式。融合新聞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話語實踐 [3]。新媒體語篇敘事過程包含解碼、釋碼、處理、生成、轉化、結晶等多項環節。前三個環節是對新媒體語篇微觀結構進行設置,以組合、重構的數字敘事方式使新聞內容得以多樣化、多元化呈現,形成動態表意結構,通過生成局部性的微觀結構和全局性宏觀結構,形成記憶性文本后轉化為情景認知模式。
新媒體語篇傾向于解構符號意義共時、歷時的組織邏輯和敘事邏輯。新媒體語篇符號自身的內在潛質決定了敘事邏輯,符號之間存在各類語義關系,又有不同的語義分配。因此,新媒體語篇的敘事過程需要尋求對文字、圖像、音視頻等語篇元素的綜合理解。新媒體語篇中的文字與圖像、音視頻的組合構造是對社會現實的詮釋和心理現實的再現重構。這種組合構造并不僅是對現實結構形式上的簡單復制,還是新媒體語篇所生成的現實景象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緊密聯系在一起表達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語義色彩。新聞語篇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達成自己的傳播意圖,傳遞著各自的文化和意識形態[4]。將多模態的意義生成資源綜合應用到新媒體語篇后使得融合新聞的意義生成潛能成倍增加,更好地呈現新媒體語篇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
四、傳播層:效果呈現
新媒體語篇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化的敘事模式,媒體通過多媒介元素的組合,為用戶帶來集成體驗,也讓融合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隨之增強[5]。新媒體語篇內嵌于意義,承載于符號,賦能于傳播,實現界面形態和信息內涵的高效傳達。傳播層揭示新媒體編輯依托全媒體運用多模態話語進行內容的海量整合、深耕細作、多模態制作的能力和話語傳播策略。在傳播層面,新媒體語篇的傳播渠道,新媒體編輯所采用的傳播策略,新媒體編輯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均影響著意義和效果的呈現。
全媒體時代,新媒介技術充分應用于融合新聞報道中,新媒體語篇通過“兩微兩端一網”等媒介平臺進行發布。不同的媒介平臺各具特點和優勢,媒介平臺渠道不同,新媒體語篇的傳播方式也不同,同樣的信息內容可以表現為文字、動圖、數據、長漫畫、短視頻或長視頻等多模態形態的組合和重構。在技術平臺的支持下,媒體客戶端通常以短視頻或全景視頻等視頻語篇元素的形式直擊事件現場。媒體客戶端切入直播信號同步直播事件現場情況,并輔以H5或VR技術營造新聞虛擬場景,全息交互、智能交互,讓用戶參與并沉浸于新聞中。與此同時,媒體還以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超鏈接等元素進行整合、轉換,使新聞內容得以多樣化、多元化呈現。這樣,新媒體語篇既能在網站平臺以網頁、數據新聞或網絡專題的形式詳細地進行新聞事件報道,又能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精選內容。在發布過程中,融合新聞以多平臺、多渠道、多終端的發布模式進行新聞發布,最終在融媒體矩陣中以全媒體姿態為用戶提供新聞信息,新聞發布更具精細化和針對性。新媒體語篇充分考慮了新聞內容的適應性和渠道多元性,有利于多模態的新媒體語篇在平臺渠道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最終構建一個強有力的多模態傳播矩陣。
融合新聞是主流媒體的話語產品,主流媒體采用的傳播策略對融合新聞的效果呈現有著重要影響。在新的傳播格局中,主流媒體在充分透析新時代用戶和新社交平臺特點的基礎上重視新聞內容質量、彌合時空差異,利用移動化、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社交媒體,賦能新場景、新生態,采用新媒體語篇的“人格化”傳播策略,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新一代用戶接受度極高的形式,使數據存儲向知識存儲轉變。諸多媒體在融合過程中重視客戶端、公眾號等“到達端”平臺的制作與開發,但也未忽視融合新聞的編輯和制作的“生產端”的創新與變革。大多數新媒體編輯實現了場景化思維、視覺化思維、用戶需求化思維的創新,充分挖掘、及時報道熱點話題,在重視語言結構規范化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敘事結構和修辭手法,摒棄了原有新聞語言刻板、嚴肅的表達方式,從多維、多模態的組合關系中通過視覺形象來營造深層次的新媒體語篇。新媒體編輯也極為注重用戶需求與體驗,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貫穿著場景化和視覺化思維,以人格化的語言風格與受眾交流,讓受眾深度參與內容的議題設置及內容生產,及時傳達受眾所需要的真實信息,進行數字化敘事,突破時空限制,多模態、立體化的展現新聞,以跨文化思維、多語種平臺、多屏互動等形式發布,使新聞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這些傳播策略提升了新媒體語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達到了傳播效果,在多模態新媒體話語體系中講好了中國故事。
全媒體時代,新興技術發展日益精進,融合新聞已是當下和未來傳媒業發展的趨勢。融合新聞的新媒體語篇實踐和操作仍將進一步磨合和探索。新媒體語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理論基礎,置身于語境、信息和傳播的框架中,系統考量多種模態的互動關系,綜合分析語境的復雜性、語篇元素的多重性、意義解讀的可靠性、敘事模式的邏輯性,這是把握新媒體語篇層次與層次之間、框層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機制,明確融合新聞的話語建構方式,建設融通中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必要之舉。
|參考文獻|
[1] 劉冰. 融合新聞:互聯網時代新聞樣式重塑[J]. 中國出版,2017(22):22-25.
[2] 吳蘭. 新媒體編輯多模態話語的研究范疇與理論框架[J]. 中國編輯,2021(1):31-36.
[3] 劉濤. 作為話語實踐的融合新聞[J]. 教育傳媒研究,2020(4):15-18.
[4] 嚴軼倫. 基于知識解析體系的語篇綜合分析模式[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5] 常江,徐帥. 亨利·詹金斯:社會的發展最終落腳于人民的選擇:數字時代的敘事、文化與社會變革[J]. 新聞界,2018(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