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三農”時評;新聞短評;農民日報;創新實踐
【作者單位】陳秋萌,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21
在眾聲喧嘩的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評論數量多寡及質量高低已成為衡量媒體價值輸出力、媒體競爭力的重要標尺,也是報紙留住公眾的價值內核?!掇r民日報》開辟“三農微評”欄目,堅持“內容為王”的創作理念,注重持續深度的信息解讀,從基層視角出發,在新聞報道上巧用心思,以微評論為載體,大力宣傳中央“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全面報道農村農業的發展,不斷提升傳統媒體的創作優勢。針對基層一線的創新做法,該欄目主動設置議題展開評論,深入剖析基層現象,總結基層創造,傳遞基層聲音,力圖使受眾在最短時間內對評論議題產生認知。
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三農微評”欄目積極拓展其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推動中國農網開設專題頻道,并制作成短視頻或廣播節目,全力構建“多點開花”的新聞傳播矩陣。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等各主流媒體網站紛紛轉載,進一步擴大了“三農微評”的知名度。本文旨在分析“三農微評”欄目的特點和創作風格,探索融媒體背景下“三農”領域新聞短評的內在特征和發展態勢,推動新聞短評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實現長足發展。
一、全局意識,細微入手,展現脫貧攻堅成果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息息相關。《農民日報》深諳農業新聞報道的傳播規律,堅持以內容為王,通過40余年的精心運營,積累了豐富的辦報經驗和智慧。以《農民日報》為強大后盾,“三農微評”專欄圍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變化,圍繞攸關農民利益的問題深刻剖析,介紹解決問題的經驗,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三農”成就,從而不斷地增強了《農民日報》的辨識度和認可度,進一步探究報紙類新聞短評論的發展路徑。
1.緊扣熱點,回應百姓關切
新聞微評是媒體針對社會中重大問題發表的簡短評論,表明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立場態度?!叭r微評”欄目瞄準基層一線,走進鄉村田野,從提升農業技能、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等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入手,深刻解讀各類現象,表達觀點,回應百姓的所憂所慮?!斗鲐毺畋韯e搞“突然襲擊”》《為基層干部“脫稿匯報”叫好》《秸稈禁燒,要從細處考量》等文章,從細微處著手,聚焦“三農”領域中存在的問題,用短短三百字的篇幅展開評論,既有創見,又有力度。
2.視角獨到,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三農微評”欄目另辟蹊徑,尋找新聞切入的視角,多角度、深層次解讀,避開陳詞濫調,為讀者剖析新聞背后豐富深刻的意涵。視角獨特、觸動民心的微評改變了新聞的評論風格和話語表達方式,使受眾更容易接受,進一步提高了紙媒的傳播品質、品牌價值和輿論引導力。例如,《田間小道切勿越種越窄》一文針對一些村戶為了多種莊稼私自侵占田間小道的問題,分析侵占田間小道帶來的危害和村“兩委”提出的具體改進措施,文章視角新穎而獨特,不僅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也切實幫助農村管理者解決了現代化農村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再如,《扶貧要做到“人走事不涼”》一文從老百姓關心的話題著手,深入挖掘脫貧攻堅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對此提出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二、微言大義,點評適度,展現“三農”基層觀照力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動輒萬言的長文章和晦澀難懂的深閱讀遭受“冷遇”。與此同時,短小精悍、淺白生動的小文章頗受大眾追捧。據此,“三農微評”欄目標新立異,堅持從小切口著筆,把文章往短里寫,在“微言”里蘊“大義”,進一步提高用戶黏度,拓展評論表現形態,讓微評論為報紙的新聞報道增光添彩。順應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報紙求新求變的要求,“三農微評”欄目充分運用“微時評”,力求在“神速麻利快”中傳遞媒體人應有的責任和態度。“三農微評”彰顯了時評以時為先的特征,雖然篇幅較短,但評論的言說領域和介入范圍卻大大拓寬,展現了對基層的觀照力。
1.觀點簡明扼要,增強新聞評論吸引力
“三農微評”欄目不斷創新表達方式,提煉、升華觀點,快速形成深入、權威的獨家評論,推動了“三農”領域的新聞評論步入新軌道?!叭r微評”欄目的稿件篇幅大多在300字左右,最長不超過400字。為了在極短的篇幅中提供有效信息和思想價值,“三農微評”開門見山,力求“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例如,《扶貧視角可以更細微》一文關注湖北省丹江口90后教師自掏腰包為留守學生買過冬棉鞋的事件,內容簡明扼要,“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尤其是關系貧困兒童身心健康問題上,扶貧的視角可以更細微,做好了,也是加分項”,文末觀點深刻到位,一針見血,凸顯了新聞微評的優勢。
2.評論適度,增強新聞評論影響力
“三農微評”欄目緊扣新聞評論主題,直面農業農村領域的一些現象亮劍發聲,用簡短有力的話語剖析農業農村領域的問題。例如,《“油漆未干檢查過關”誰之責》《豈能把“調往鄉村學?!碑攽徒洹贰堵撓悼ā笆摗辈皇切∈隆返任恼?,聚焦基層工作,把問題全盤托出,在批判之時保持適度?!丁坝推嵛锤蓹z查過關”誰之責》一文中這樣寫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形式主義歪風之所以積弊甚深,不光下級有問題,上級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寥寥幾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癥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主動求變,打造簡明暢快的評論風格
一家媒體的價值觀、風格、立場是在一次次的新聞評論中累積形成的。新聞評論是反映人民群眾心聲重要的指標,也是進行輿論引導的著力點。新媒體環境下,媒體應順應融媒發展趨勢,引導公眾在不斷的討論交流中接近新聞事實真相。互聯網時代,微評論由于其即時性、傳播快速、主體多元、互動性強等特點成為新聞評論中的一股新鮮力量?!叭r微評”欄目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在表達上貫徹準確、生動、有力的要求,講究實實在在地報道;在傳播上契合當下受眾的認知和審美,貼近農民的生活和經驗,積極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助推“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
1.表達生動,增強讀者黏性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更多的是手機媒體終端,新聞評論者越來越傾向于年輕化群體。“三農微評”欄目用通俗易懂、淺白生動的語言讓新聞評論動起來、活起來,欄目不講大道理,不采用說教式的評論方式,每一篇新聞評論力求讓公眾讀得懂、讀得通、讀得進、愿意讀,增強了報紙與受眾的黏度?!栋迅噜l土聲音帶上來》《兩會東風勁,大家快下田》《為基層干部“脫稿匯報”叫好》《別把“攻堅戰”搞成“疲勞戰”》《職業培訓不能“狗熊掰棒子”》等文章語言活潑輕快、樸實自然,使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拉近了文章與讀者的距離。其中,《職業培訓不能“狗熊掰棒子”》一文的標題運用俚語“狗熊掰棒子”,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職業培訓不能采取“機械式應付”的態度,不能“唯數據論”的主旨。整篇文章以突出細節的方式展開評論,揭示職業培訓的要義,貼近農村生產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有助于推動職業培訓開展,切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加快現代化農村的高質量發展。
2.融入人文情懷,增進民生福祉
“三農”問題社會關注度高,涉及問題多,只有在評論中注入人文關懷,才能真正做到平民化視角,貼近農民,引發讀者共鳴。“三農微評”欄目在主動設置議題進行評論的同時,將人文關懷融入其中,關心百姓疾苦,關懷弱勢群體,反映廣大農民心聲及其訴求,給人以情感的滋潤。在《請喝農家一杯茶》這篇微評中,文章娓娓道來,入情入理,流露出對農民群眾的真情實意和貼心關懷?!叭r微評”欄目從平民的視角出發,深入農民生活,關注農民身心健康,傾聽農民心聲,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對農村發展的深度關切。再如,《有滴灌設備,更要有滴灌意識》一文聚焦部分滴灌設施“只開不關”的現象,分析了滴灌設備出現的緣由,簡明扼要地提出了改進辦法。
四、結語
“三農微評”欄目自創設以來,從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創新,發揮了新聞微評論的優勢。該欄目主動發聲、響亮發聲,先后創作了大量引起廣泛關注的微評論,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已成為 “三農”短評新聞專欄中的“金字招牌”,充分展現了主流媒體在持續引導“三農”輿論的責任擔當和能力作為?!叭r微評”欄目主動把握互聯網時代受眾對新聞評論的需求,著力生產題材多元、語言親民、以闡釋和建議為主的評論,以細膩獨特的微視角呈現對基層社會的觀照,以小見大、立意深遠,豐富了“三農”領域的新聞評論形式,提高了受眾的關注度,為涉農領域新聞評論的創新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 馮克,孟德才. 融合背景下黨報評論表現形態的“守正創新”:以農民日報三種評論文體為例下載[J]. 中國記者,2019(11):125-128.
[2] 王俊賽,張菊蘭.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特征分析[J]. 記者觀察,2019(12):3.
[3]徐恒杰,白鋒哲,趙新寧. 微時評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四個維度[J]. 青年記者,2021(9):36-38.
[4]包小莉,胡宗仁. “三農”新聞的“四新”報道[J]. 新聞戰線,2020(13):102-103.
[5]金建強. 報紙類媒體“三農”新聞報道視角探析[J]. 傳媒論壇,2018(22):121.
[6]董婷. 淺析電視新聞短評《給我一分鐘》的特色和作為[J]. 新聞傳播,2018(2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