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艷
(山東省壽光市壽光世紀學校,山東 壽光 262700)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是中學物理界的高水平賽事,很受社會和中學師生的關注和青睞.2020年9月5日舉辦的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試題中的第6題[1]是以籃球碰撞地面時損失機械能的原始物理問題[2]為背景,命制的一道力學題.可該題及參考答案的科學性值得商榷.
例題.某同學在原地進行單手運球訓練中發現,讓籃球從靜止開始下落并自由反彈,彈起的最大高度比原來低20 cm.為了讓球每次都能彈回到原來的高度,當球回到最高點時,向下拍打一次球,每分鐘拍打100次,籃球質量為600 g.取重力加速度大小為10 m/s2.不計空氣阻力和拍球瞬間的能量損失,則該同學每次拍打小球需做功為______J,拍打小球的平均功率為______W.(參考答案:1.2 J;2.0 W)
眾所周知,在非彈性碰撞中損失的機械能,是由于碰撞的物體發生非彈性形變(不能完全恢復)造成的.若碰前籃球能量大,碰撞時與地面的相互作用力大,地面的形變量大,損失的機械能多;若碰前籃球能量小,碰撞時與地面的相互作用力小,地面的形變量小,損失的機械能少.由此可見,碰撞損失的機械能跟碰前籃球的機械能的大小有關,題目給定的“讓籃球從靜止開始下落并自由反彈,彈起的最大高度比原來低20 cm.”這個條件中,由于損失的機械能確定了,所以籃球的下落高度應該是唯一確定的,但題目又沒有給出這個高度,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如圖1所示,設兩球碰撞前速度分別為v1、v2,碰撞后兩球速度分別為v1′、v2′.牛頓于1686年通過實驗總結出了一個碰撞定律:[3]兩球碰后的分離速度v2′-v1′與碰前的接近速度v1-v2成正比,比值由兩種材料的性質決定,即


圖1 兩球碰撞前后的速度示意圖
e稱為恢復系數,不同碰撞材料的恢復系數可由碰撞實驗測定,恢復系數e(0≤e≤1)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碰撞材料的性質.e=1的碰撞叫彈性碰撞,此時分離速度等于接近速度;0<e<1的碰撞叫非彈性碰撞,此時分離速度小于接近速度;e=0的碰撞叫完全非彈性碰撞,此時碰后兩物體粘合在一起,合二為一,不再分開.
由于本題中碰撞物籃球和地面這兩種碰撞材料沒有變,所以每次碰撞時籃球和地面的恢復系數不變.
以向下為正方向,根據題意,不拍籃球,從h高處自由下落的籃球的接近速度為,籃球反彈的高度比原高度h低Δ h=2 0 c m,則反彈速度為,根據(1)式得籃球和地面的恢復系數為

由于題目沒有給定籃球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高度h,只給定了籃球自由反彈,彈起的最大高度比原來低20 cm,即Δh=20 cm是定值.
因此,筆者建議在此題描述的物理背景下作必要的修改,給定籃球下落高度,但不給定向下拍球做功的時機(位置),使其成為一道考查學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計算題.
修改題:某同學在原地進行單手運球訓練中發現,讓籃球從靜止開始由1 m高處下落并自由反彈,彈起的最大高度比原來低20 cm.為了讓球每次都能彈回到原來的高度,請在恰當的時機向下拍球對其做功補充能量,每分鐘拍打100次,籃球質量為600 g.取重力加速度大小為10 m/s2.不計空氣阻力和拍球瞬間的能量損失,求:(1)該同學每次拍打小球需要做的功;(2)該同學拍打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
解析:由于修改后的題目未給定向下拍球做功的時機,需要考生根據原始物理情境,建立正確的向下拍球補充能量的物理過程模型.
考慮到籃球每次與地面碰撞后,向下拍球做功補充能量的可重復性,只能在籃球開始下落高度1 m處向下拍球做功補充能量,使球碰撞地面后反彈到達原高度.
設每次向下拍籃球做功為W,由于籃球下落或上升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碰撞的極短時間這一過程中有能量損失),則拍球后碰撞前的機械能是(mgh+W),碰撞后要回到原高度h,碰撞損失的機械能是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