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減少或中斷,以致相應心肌發生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1,2]。臨床上表現為嚴重而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為特點。常并發心力衰竭、休克及心律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3]。事實上,有許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死于到達醫院之前[4]。本研究收集的5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為東營勝利醫院急診科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診的急診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實施積極的院前急救、現場救治和到院后救治,對照組實施一般治療,對比兩組的急救效果,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東營勝利醫院急診科接診的5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女11 例,男14 例;年齡最大72 歲,最小29 歲。觀察組女10 例,男15 例;年齡最大77 歲,最小32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5,6],經臨床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參與本課題的研究,患者和家屬清楚課題的研究內容,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以往常規救治手段進行治療,保證急救車內全部急救用品和設備做到定期檢查、標識清晰,這在臨床急救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7]。觀察組實施院前急救,具體措施如下。
1.2.1 現場救治 急救人員在到達患者地方后,要立即對患者進行監測,包含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監測、血壓監測和心率及心律的監測[8],觀察患者的現狀,并仔細詢問家屬患者有沒有出現皮膚濕冷、面色蒼白、頸靜脈怒張、煩躁不安等情況[9]。立即給予患者吸氧支持,及時建立靜脈通道。之后,嚴格遵醫囑給予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同時給予止痛劑,以起到有效緩解患者胸痛的作用。轉運過程中要確保各種管道通暢,對病情變化進行隨時的觀察[10]。
1.2.2 到院后救治 在將患者送達醫院后,要與相關救治人員做好交接工作,從而有效確保患者搶救工作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1.2.2.1 吸氧 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即使是不伴有左心衰竭或者肺部疾患,也常伴有動脈低氧血癥,特別是兩肺底部最為明顯,有些患者雖然沒有測出動脈低氧血癥,由于增加肺間質液體,肺順應性一過性降低,而有氣短癥狀。通常在發病早期用鼻塞吸氧24~48 h,以利于氧氣送到心肌,可以減輕氣短、疼痛和焦慮癥狀。如果出現重度低氧血癥時,死亡率較高,可采用雙相正壓機械通氣,能促進預后的改善,使生命體征更好地保持穩定[11]。
1.2.2.2 鎮痛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鎮痛往往是首要的急救措施。目前,多主張首選嗎啡2~8 mg (生理鹽水3~5 ml 稀釋)靜脈注射,速度<1 mg/min;如果疼痛沒有緩解,間隔5~10 min 重復給藥,注射總量不能>15 mg,呼吸頻率<12 次/min 時切勿使用。并要對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如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抑制不良等[12]。當今最新應用β 阻滯劑普萘洛爾、阿替洛爾等,不僅對血壓較高、心率較快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有顯著的止痛效果,而且能夠改善預后。在使用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變化和心功能。
1.2.2.3 再灌注治療 起病3~6 h 內,使閉塞的冠狀動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存活率。具體包括:①靜脈或冠脈溶栓療法。常應用鏈激酶、尿激酶、組織型重組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②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③外科冠狀動脈旁路搭橋手術。
1.2.2.4 縮小梗死面積 治療原則是減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的功能,增加心肌供氧,保護缺氧心肌。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包括:①擴血管藥物,一般首選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或者消心痛舌下含化。②β-受體阻滯劑,有心得安、心得舒、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當心率<60 次/min,收縮壓≤14.6 kPa,有心力衰竭以及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要慎用。③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復方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④極化液,可以減少心肌壞死,加速缺血心肌的恢復作用。
1.2.2.5 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表現為極度恐懼,加之疾病發作時需要在短期內采取一系列的檢查和治療措施,患者恐懼情緒明顯[13]。因此,安慰家屬和患者,使治療配合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14]。
1.2.2.6 嚴密觀察病情 在救治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發癥并盡快告知醫生進行處理。常見并發癥:①休克;②心律失常、心力衰竭;③動脈栓塞、乳頭肌功能不全;④心肌梗死后綜合征;⑤心室膨脹瘤、心臟破裂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23 例,死亡2 例,搶救成功率為92.00%;對照組患者搶救成功17 例,死亡8 例,搶救成功率為68.00%。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這一病癥在臨床中十分常見,該病存在較高的發病率,病情復雜,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5]。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導致相應的心肌因嚴重持久的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壞死,是急診科常見的急癥之一,起病急驟,變化快,病死率高[16]。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治療的時間越早,患者病死率越低。所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任務是縮短患者從發病到入院的時間,從而為搶救爭取更多的時間,以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7,18]。
本研究對東營勝利醫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 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經過積極的院前急救,對比組間的搶救成功率,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23 例,死亡2 例,搶救成功率為92.00%;對照組搶救成功17 例,死亡8 例,搶救成功率為68.00%。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的有效性對患者預后水平具有直接影響的同時,還與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能夠顯著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急救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