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對于產婦而言危險的不僅僅只有生產過程,產后的護理工作也尤為重要,一旦護理不當則可能導致產婦生產后出現諸多后遺癥,盆底功能障礙、關節酸痛、子宮復舊不良、產后抑郁都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產后后遺癥,并且部分產婦分娩時可能導致會陰受損,或是剖宮產產婦,其產后感染風險會大大增加[1,2]。本研究以本院126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主要探究在產婦產后展開綜合康復干預對其康復與感染預防造成的影響,現做出以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26 例產婦,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各63 例。常規組初產婦24 例,經產婦39 例;順產21 例,剖宮產42 例;年齡最大40 歲,最小21 歲,平均年齡(28.04±4.01)歲;觀察組初產婦23 例,經產婦40 例;順產28 例,剖宮產35 例;年齡最大39 歲,最小22 歲,平均年齡(27.15±3.9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已知曉詳情并允許實驗執行。納入標準:①均為本院研究時段接收產婦;②孕程均>38 周;③意識清楚并且配合度較高;④經醫護人員詳細介紹本次實驗目的與流程后,產婦與家屬同意參與并自愿簽署相關協議。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或是智力低于正常人;②資料不全;③伴有其他重大急癥;④產后出現大出血。
1.2 方法 常規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產后綜合康復干預,具體如下。
1.2.1 健康知識宣導 對于初產婦而言,由于缺乏分娩經驗,對產后相關知識認知較少,導致康復效果不佳,出現各種后遺癥。護理人員應在產婦入院后對其展開健康教育宣傳,包括產后可能出現的后遺癥、后遺癥誘因、康復訓練方式、感染預防措施以及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等,以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到產后護理的重要性,從而使其更加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產后康復護理。
1.2.2 心理護理 產后抑郁是分娩后產婦由于激素水平變化、社會原因,或是還未做好當媽媽的準備等因素而出現的產后心理疾病,多表現為悶悶不樂、興趣缺失、焦躁不安,嚴重者還可能對產奶造成影響,導致無法照顧嬰兒。因此,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產婦情緒變化,主動與其溝通交流,以此對產婦心理狀態進行了解評估,并以此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方式對產婦展開心理疏導,疏導過程中需保持親和熱情的態度,以拉近彼此距離,獲得產婦信任。同時,鼓勵產婦主動表達內心想法,幫助對方樹立起當媽媽和面對產后生活的信心。
1.2.3 產后疼痛護理 產后疼痛是產婦分娩后常見癥狀,尤其是剖宮產產婦,在麻醉效果消失后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感,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產婦疼痛情況。指導產婦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以減少因壓迫致使產婦身體疼痛,同時可主動與產婦聊天,通過呼吸法、視頻、心理暗示、播放舒緩音樂等方法轉移對方注意力,并告知宮縮痛為正常現象,可給予子宮按摩以緩解疼痛,必要時可遵從醫囑服用止痛藥物。此外,對于剖宮產產婦而言,護理人員還需要定時查看手術切口情況,做好切口周圍皮膚清潔消毒工作,以降低感染風險,若是切口出現滲血、發紅、發腫等現象,護理人員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并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1.2.4 按摩乳房 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進行乳房按摩以促進母乳產出,具體按摩方法為:使用毛巾熱敷乳房10 min,采用螺旋式按摩法,用指腹按摩乳房根部到乳暈處,注意控制力度。隨后待產婦喂養完畢,雙手合攏控制力度從邊緣向乳頭擠壓,以產婦舒適度為最佳,按摩2 min,4 次/d。
1.2.5 飲食干預 產婦在妊娠和分娩的過程中會流失大量營養,分娩后身體往往會處于虛弱階段,因此護理人員應注意產婦產后營養跟進,及時補充產婦所需營養。產婦產后飲食主要是以恢復體力、哺乳問題為主,因此采取流質與半流質飲食,多食用利于產奶的食物,如鯽魚湯、肉末蒸蛋、燉豬蹄等,注意蛋白質、維生素補充,禁食辣椒、姜蒜、冰淇淋等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拒絕煙酒、咖啡、濃茶等,對于伴有高血壓、腎病等疾病的產婦,還需控制鹽分攝入量,避免食用臘肉香腸類腌制品。此外,產婦應注意飲食規律,采取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
1.2.6 康復訓練 多數產婦產后會出現盆底功能障礙,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進行康復訓練,盡可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礙事件發生率,產婦取仰臥位,于雙膝下放置軟枕,指導產婦進行收縮肛門動作,收縮肛門保持6~8 s,隨后放松肛門,等待2 s 后再次收緊肛門,重復以上動作,訓練持續15~30 min,2 次/d,堅持訓練2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兩組產婦恢復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對所有產婦進行情緒變化、子宮復舊進行評分,對比分析實驗各項指標。觀察指標:①預后效果:顯效:產婦子宮復位良好,無感染或不良事件發生;有效:產婦出現輕微感染或不良反應,經有效處理后癥狀消失;無效:以上兩項標準均未達到。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并發癥發生率。③感染率。④情緒評分:各20 項,每項1~4 分,分數越高產婦心理狀態越好。⑤子宮復舊評分:滿分30 分,分數越高產婦子宮復舊良好。⑥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觀察組預后總有效率90.48%高于常規組的7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9.52%、感染率4.76%均低于常規組的26.98%、1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感染情況比較[n(%)]
2.3 兩組情緒評分、子宮復舊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情緒評分(71.24±2.05) 分、子宮復舊評分(24.31±1.01) 分,均高于常規組的(67.62±3.13)、(21.28±1.16)分,住院時間(4.08±0.54)d 短于常規組的(6.56±1.0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情緒評分、子宮復舊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情緒評分、子宮復舊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產婦妊娠期受胎兒發育影響,其盆底等部位會發生變化,導致分娩結束后產婦盆底功能、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方面出現障礙,需要修養恢復,而在這段時期產婦必須進行有效的產后康復[3,4]。另一方面,產婦產后會處于較為虛弱的時段,營養的缺乏,氣血不足,再加上不良情緒的影響,會導致產婦身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產后感染風險,出現產后抑郁、子宮復舊不良、宮縮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5]。合理的護理能夠有效降低產婦感染與并發癥發生幾率,是促進產婦快速康復的重要措施。近幾年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推進,各種新型護理模式廣泛如雨后春竹應運而生,其中綜合康復護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它是一種打破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整個護理過程將圍繞患者進行的護理模式[6,7]。綜合康復護理不僅僅只重視疾病、癥狀,還會結合患者心理、環境等方面展開進行,意在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舒適的護理體會,提高預后效果。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產婦產后,通過為產婦提供健康知識科普,以保證母嬰健康,同時其護理工作也更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護理人員應積極引導產婦適應角色轉換,避免因心理因素導致產婦康復效果不佳,并對其進行飲食跟進、康復訓練指導,以促進對方快速恢復[8]。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加強產婦住院期間環境、疼痛、睡眠等基礎護理。
本研究中,本院以126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給予常規護理與綜合康復護理,意在探究在產婦產后展開綜合康復護理后的預后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預后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情緒評分、子宮復舊評分均高于常規組,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綜合康復護理較之常規護理而言,優勢顯著,對產婦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降低感染風險,最大限度地降低該疾病對產婦造成的各方面影響,改善產婦產后抑郁情況。
綜上所述,產后給予綜合康復護理,能夠促進產婦康復,消除產婦負面情緒,同時對產婦感染預防具有一定作用,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