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斐
宮頸機能不全為妊娠中期宮頸無痛性擴張而造成的早產和反復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出現于妊娠18~22 周,有0.15%~2.00%的發生率,而習慣性流產一般發生在妊娠16~18 周[1]。當前臨床上對于該病尚無確切的判斷標準,但在病史上,如孕婦未出現出血、宮縮或其他妊娠反復失敗原因的情況下發生早產或無痛性宮頸擴張后妊娠晚期流產均能夠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2]。宮頸機能不全的治療主要包括兩種[3],即經腹腔宮頸環扎術治療和經陰道宮頸環扎術治療,其中經陰道方式治療又分為預防性和緊急性宮頸環扎術治療,現本院通過對此兩種方式進行研究,探究其作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98 例行經陰道宮頸環扎術的宮頸機能不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98 例患者中,共有既往妊娠212 例次,其中早產97 例次(45.75%),中晚期自然流產112 例次(52.83%),足月產3 例次(1.42%)。宮頸機能不全判定標準:此疾病診斷屬于排除性診斷,排除可能造成早產或晚期自然流產的其他可能原因后,如符合以下的其中1 項者則判定為宮頸機能不全:①典型病史:于妊娠3 個月后出現無痛性宮頸擴張、胎囊膨出至陰道內,后胎膜破裂,胎兒快速分娩出,分娩期間少量出血且胎兒發育正常[4]。②非妊娠期檢測:有早產史或晚期自然流產史但病例不典型者,若8 號Hegar擴張器能夠在非妊娠期無障礙經過宮頸內口,即可判定為宮頸機能不全[5];若發現宮頸有陳舊性損傷,更支持診斷。③妊娠期檢查:在妊娠期檢查陰道發現胎囊膨出,無痛宮頸擴張現象,或經超聲檢查觀察到宮頸長度≤25 mm 且有宮頸內口擴張[6]。如符合上述判別標準中的①或②者,則行預防性環扎術;如符合上述判別標準中的③者,則行緊急性環扎術。將患者根據符合的診斷標準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年齡21~41 歲,平均年齡(31.3±4.5)歲;平均孕周(15.41±2.02)周。觀察組年齡22~40 歲,平均年齡(30.0±4.4)歲;平均孕周(17.86±2.23)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緊急性宮頸環扎術,緊急性環扎術在將胎盤早剝、胎兒異常或流產等情況排除后,最短時間內進行宮頸環扎術。觀察組患者接受預防性宮頸環扎術。預防性環扎術通常于過往晚期自然流產發生孕周前或妊娠14~18 周實施。具體操作如下。
1.2.1 術前準備 為入院后的患者實施各項檢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輸血前五項、白帶常規檢查、陰道分泌物細菌培養、空腹血糖、B 超排查胎兒畸形及心電圖等。對照組嚴格行臀高頭低位,臥床休息。手術前1 d 采用硫酸鎂靜脈滴注抑制宮縮及抗生素預防感染。
1.2.2 手術方法 使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成功麻醉后,使患者行臀高頭低的膀胱截石位。碘伏為外陰陰道進行消毒后,將陰道窺器置入使宮頸暴露,用宮頸鉗夾住宮頸向下牽引,取雙股7 號絲線,在膀胱周圍(靠近陰道穹窿部宮頸內口水平自宮頸)11 點處進針,穿入宮頸黏膜肌層,無需穿透,在10 點位穿出,借助宮頸鉗將宮頸提起,使用針線于宮頸7~8 點、4~5 點及1~2 點位做袋狀縫合,將縫線拉緊后在前穹隆處打結,結扎松緊程度以放下指尖為宜。
1.2.3 術后處理 嚴格檢測術后患者的體征指標,維持臀高頭低位,尿管留置12~24 h,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未見宮縮者,術后可采用硫酸鎂靜脈滴注以進行預防3~4 d;如有宮縮者采取硫酸鎂靜脈滴注治療,直到宮縮停止1 d后停藥,同時口服100 mg黃體酮膠囊,2 次/d。每日保持外陰清潔,觀察有無出血、腹痛或陰道流水等現象。若環扎術后有臨產征象,一旦出現宮縮,經治療無效,需及時拆線防止宮頸撕裂。如未見臨產征象,在分娩前或妊娠37 周拆除宮頸縫線。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孕婦分娩孕周、新生兒體質量及妊娠結局(早產、足月產、流產、新生兒存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分娩孕周和新生兒體質量對比 觀察組孕婦分娩孕周長于對照組,新生兒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分娩孕周和新生兒體質量對比(±s)

表1 兩組孕婦分娩孕周和新生兒體質量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妊娠結局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存活率及足月產率均高于對照組,早產率及流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對比[n(%)]
宮頸機能不全又叫做子宮頸口松弛、子宮內口閉鎖不全癥。近年來,我國出現宮頸機能不全的人數逐漸增多,如不進行積極有效治療或治療不當則容易致使孕婦流產、早產等不良事件的風險性增加,同時可能伴有更嚴重后果[7]。有研究稱,宮頸機能不全的早產率是無此癥狀者的3.3 倍[8]。此現象主要是因宮頸無括約肌結構,而孕期宮頸內口同括約肌作用相同,在封閉后能夠提供胎兒保障[9]。若孕婦宮頸機能一旦受損,則同括約肌類似的功能顯著減退,進而導致宮內壓上升,羊膜囊突出于內口且伸出至子宮外,使得胎膜破裂,引發早產、反復流產現象[8]。
當前臨床中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的方式主要為手術。在治療期間能夠明顯建立并改善宮頸內口的形態和能力,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宮頸管張力[10],阻止子宮下段延伸,防止宮頸口出現擴張,協助宮頸內口一同承受胎兒后期的重量。
隨著醫學水平的進步,緊急性和預防性宮頸環扎術在宮頸機能不全中均有作用,但對其療效具有一定爭議[11]。本文通過對宮頸機能不全者采取此兩種治療方式,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分娩孕周長于對照組,新生兒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存活率、足月產率均高于對照組,早產率、流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進行經陰道宮頸環扎術后其足月產率高于既往妊娠,流產率低于既往妊娠,由此證實,經陰道宮頸環扎術能夠保證胎兒安全性。此外,采用預防性手術的早產率和流產率均明顯低于實施緊急性宮頸環扎手術患者,可保證手術成功率。此結果提示,手術進行時機為宮頸機能不全手術患者能否順利成功的關鍵因素,若可及早發現并爭取于14~18 孕周采取手術,此時的宮頸未見擴張或擴張≤2 cm,能夠有效保障術后的胎兒存活率,故應強化孕前保健,對有早產史或晚期流產史的孕婦重點關注,于孕早期為其實施B 超檢查,監測宮頸口、頸管長度等,及早確認結果,并擇期行預防性宮頸環扎術治療,提高手術及新生兒存活率。
綜上所述,采用經陰道宮頸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為一類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預防性宮頸環扎術的預后效果優于緊急性宮頸環扎術,能夠顯著延長孕周,提升新生兒存活率,降低流產、早產等發生率。